吴建强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许多人眼里,高职院校毕业生并不算接受了真正的高等教育,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低人一等的教育,心理上仍排斥高职教育,很显然,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依然片面。当前,高职院校既承受来自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竞争压力,又遭受源于社会偏见等的不公正待遇,可谓受到“双重夹攻”。高职院校要摆脱这种不利现状,必须着眼于培养高质量的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质量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只有建立基于产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才能为自身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关键点。产学结合在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产学结合,可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熟悉岗位情况,掌握胜任该岗位的工作技能,在未来能较快适应职业环境;它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就业;学生可通过自身劳动获取一定的收入,缓解求学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可以说,产学结合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产学结合虽拥有众多优势,但在实践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要,无法立足于社会。产学结合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水平始终处于停滞状态。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对产学结合的内涵理解不透,不能正确认识“产”的具体内容,导致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与实际的企业生产相脱节。同时,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下,产学结合的管理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具体表现在: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向高职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产学结合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管理水平落后,从而引发学生的不满和社会的非议;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出台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导致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
产学结合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具备大量的“双师素质”教师,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能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要具有在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的经验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操作指导。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许多高职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主阵地在课堂,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并不认可甚至抵触脱离课堂指导学生的行为,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这导致产学结合在落实过程中遭遇巨大的阻力。
在产学结合的影响下,很多企业都与高职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积极参与到高职人才培养进程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传统的以课堂为教学主阵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是不同的,其教学过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形式较难实现有效衔接。例如,学生可能被安排在多个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也可能被安排在同一企业的多个部门,统筹性较差。对高职院校而言,一定要重视产学结合的有效性,合理安排不同的组织过程,既要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要重视自身的课程安排,使产学过程合理地衔接在一起,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只重视课堂管理,对带有实习、实训性质的教学质量管理却采取放任的态度,部分高职院校虽重视校内实训的质量管理,却忽略校外企业内部实习的质量管理。由于学生被安排进入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因而对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加,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很难统一,学生实习效果难以考核。此外,部分高职院校不注重教学过程管理,监管不到位,未能根据产学结合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是空谈。
从本质上看,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是我国高等院校倡导开放式教学的必然要求。在产学结合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必须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变革。高职院校应坚持教学与质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构建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产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产学结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水平在教师素质中不再占据绝对地位,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师素质中所占比重上升,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从看重学历向看重实践技能的方向转变。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多为教师提供参加学术交流、课程理论研讨等的机会,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水平,扩大其在相关行业或领域的影响力;也可邀请优秀企业中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员工来校担任学生实践课指导教师。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健全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的规章制度,并采取严格措施将制度落实到位,为教师打通直接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的通道,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较高教学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考核机制建设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教师考核机制建设。这是深化落实产学结合、制定适用于产学结合政策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岗位的设立应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根据岗位需求聘任相关人员,对于与产学结合具有一定联系的岗位,要优先进行控制管理,而对于其他岗位则需要严格管理。为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需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考核内容以教学部门及教师工作是否与产学结合相适应、是否取得突出的成效为标准。第二,加强学生考核机制建设。在产学结合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处于辅助地位,而企业考核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考核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遵守纪律情况及工作态度等,包括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尊重企业职工、具备良好的文明礼仪素质、安于本职工作岗位等。这部分考核内容所占权重为30%。二是考核学生完成企业布置任务的质量和数量等实绩,重点考核学生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可根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业下达的指标任务数,确定学生“优、良、中、差”的学业评价。这部分考核内容所占权重为50%。三是考核学生完成教学后期任务的情况,包括实习报告、实习笔记等的完成质量。这部分考核内容所占权重为20%。通过加强教师和学生考核机制建设,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教学质量预警机制确保产学结合下的教学质量。第一,制定明确的目标方针。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自身条件,尤其是现有资源占有情况,此外还要时刻注意市场变化及企业需求,并在二者基础上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和方针,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确立方向。第二,加强专业建设。市场需求是学校加强专业建设的前提,高职院校应依据市场需求变化确定专业,根据行业发展调整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强化专业,并不断完善相关专业建设体系,提升专业品牌效应。第三,完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根据产学结合实际制订课程设置方案,突出本校的核心课程,还需定期开展市场调研,把调研结果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结合起来进行细致分析,以便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第四,建立紧密型实训基地。高职院校首先要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选择可以与之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最好是选择规模较大、发展较成熟的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不仅管理水平高,而且职业环境好,人才需求旺盛;其次要多与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毕业前就熟悉企业的管理特点及岗位需求,提高实践能力,为将来入职打下基础。第五,加强教材建设。高职院校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教材,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自行编写带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材,其编写任务可由精通相关技术的企业人员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
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学校育人为主+企业育人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培养。对企业来讲,一定要把实习学生当作正式员工对待,做到管理制度严格化、管理标准统一化。学校和企业要提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人身安全等管理内容达成共识,联合制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学校还应全程参与对学生的监控和管理,辅导员要定期深入学生的实习现场,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和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担负学校的理论课程教学外,还要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指导,或者对学生进行现场管理。
综上所述,产学结合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这也是高职院校大力推行产学结合的根本动力所在。高职院校只有认清现实,瞄准市场需求,在产学结合下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