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责任与担当

2014-04-17 07:05:23孙伟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6期
关键词:校报育人思想

孙伟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的时代号角。高校校报处于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理应在引领大学文化和社会思想文化方面有所作为,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赋予校报的责任与担当。

一、文化传承创新是校报发展的时代命题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校庆讲话中,首次把文化传承创新定位为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后的大学第四个职能,并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一论述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升华了高校的基础地位,也赋予了校报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课题、新任务。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既要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的重要使命,更要担负着文化的记录、保存、育人、选择、生产、传播、繁荣的时代使命。这既由校报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也为校报走出生存困境找到了新路。

当今世界,在新媒体助推下,各国间多元文化形态的交流交锋交融更加频繁,网络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西方利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加紧向我国倾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容易使心智、“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维护大学文化独立性的重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校报在全媒体竞争中,自身作为纸媒的新闻性大大弱化了,但作为文化集聚的平台作用却大大增强了,其官方的公信力、宣传的正面性、育人的文化性使其成为高校引领多元社会文化思潮健康发展的灯塔。校报应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切实发挥校报的文化策源地、文化孵化地的积极作用。

二、校报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优势

校报从历史上看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报纸类型存在的,不仅体现在其出版刊号的单列,还表现在其首先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次是相对新闻化的报纸。确切地说,校报是一种“杂志的出版周期+新闻的表现手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核”的独特文化集聚的构成体,在文化传承创新上具有独特优势。

1.和谐文化的集聚优势。校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反映改革发展新成就,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和谐文化既包含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世界共享的人类文明成果;既有反映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大学精神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文化,也有反映各个系统的后勤文化、机关文化、二级学院文化;既有宏观的教风、学风、校风,也有微观的校友文化、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校报的党报性质使得多元文化形态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读者受众在尊重差异、兼顾多样中凝聚和谐共识。

2.思想文化的集聚优势。高校历来是社会的首善之区和思想文化的集聚地。引领思想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没有思想大讨论就没有改革开放。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功利文化、消费文化大量涌入校园,造成师生道德滑坡、学风浮躁,学术不端屡见不鲜。高校校报要高擎思想文化大旗,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倡导非功利化的价值追求、理想主义的坚守、人文主义的关怀、批判反思的独立精神等,在挖掘、传播各种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满足高校校报特有的理论层次较高的读者群需要,又适应校报出报周期较长的特点,其传统的印刷阅读方式与思想文化作品可读、可品、可悟的受众心理接受机制实现了高度契合。

三、校报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责任与担当

切实发挥校报的独特优势,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要求,需要校报人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大有可为的文化传承创新中有所作为。

1.遵循“三贴近”原则,发挥校报文化育人功能。大学文化引领思想进步的根本途径是文化育人。作为优秀思想文化载体的校报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为”方向、“两百”方针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三贴近”原则既是新闻宣传的规律之一,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校报既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又是高校大宣传媒介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校园和谐文化的传播中心,都要求校报在“三贴近”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校报文化育人功能。要贴近学校实际、师生员工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在对党的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的宣传中,坚定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师生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对社会、学校热点问题、道德问题的探讨中,引导师生知荣辱、辨曲直、明是非、顾大局。在对学子身边榜样、师德模范的宣传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术争鸣、理论探讨、文学怡情中,让师生在真善美的熏陶中内化为自身素质,促进师生人格健康成长。

校报不仅体现为物化的文化成果,办报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策划、选题、组稿、编辑、排版、校对、发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师生的参与、加工、取舍、印刷等文化生产活动。学生记者不仅为校报撰写各种新闻稿件,而且还通过协助编辑老师查找资料、校对、发行、师生交流等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办报的文化创造活动中来,这不仅使学生记者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一定的眼光和思维,而且文字能力、观察力、思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接受多种价值观评价的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对其内心成熟,身心成长,意志品质的锻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塑造性。

2.发挥校报文化策源地作用,提升校报文化品位。要充分发挥校报在全媒体时代“和谐文化集聚、思想文化集聚”的独特优势,主动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策划、发起、推动工作,把校报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策源地,不断提升校报文化品位。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命题要求校报不再是单纯的校内新闻宣传工具,而应该扩大校报的职能,并把这种职能前移,即从坐等新闻“后知后觉”的固有办报模式中走向主动策划文化活动制造新闻,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实施新的办报模式。既要开设专栏,刊登学校党务工作者、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文章,也要围绕学校党政工作中心和德育目标,有针对性地向有关专家学者约稿,牵头开展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大学精神、道德文化现象的探讨。既要突出校报文化育人的信息量,也要把精神层面的文化与物质层面的文化环境建设以及形而下之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建立起连接,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近年来加大文化专题报道,不仅精心策划清明、端午、中秋等文化专题,而且对有关学院开展的“清明咏诗文朗诵大赛”“端午雅集”等高雅文化活动予以大篇幅、深度化报道。该报在创刊10周年之际,策划举办文化石揭幕仪式,文化石上的“憩园”二字是校报的副刊刊名,为校园新增了一个文化景点,浓厚了物质化的文化环境。

3.立足保守,凸显创新,树立校报文化性格。“大学文化建设要兼顾保守性和创新性,不骄不躁,循序渐进。大学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要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步地形成,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新媒体时代,校报作为文化守望者的使命更加紧迫,但这种守望必须在立足保守的基础上凸显创新,这既是大学的文化性格所决定的,也是校报面对同质化媒介竞争和挑战中需要确立的自身文化性格。要从文化视角调整校报信息含量。要适当压缩相对浅层次的动态类新闻的报道数量和篇幅,适当突出文化类新闻、文化题材的报道量;要逐步减少灌输式宣传,增加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的和谐文化形态的引导;要从文化视角审视新闻题材,以文化视角对新闻事实、新闻背景进行再提炼、深挖掘,既有效规避校报在全媒体报道中时效性差、易撞车的几率,又能够提供给受众比新闻报道本身更深的文化思考、更大的文化育人实效。会议、讲座的价值不在于五个W和一个H,更在于讲座内容中所蕴含的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学校召开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常规的报道是作为学校会议要闻来处理,受众通过会议要闻了解到的信息很少,更谈不上受教育、有触动,而且当校报出版时,这则新闻已经在校园网上先期报道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另辟蹊径,多角度挖掘、多形式反映。围绕“抓廉政、转作风”的主题,撰写了评论员文章《认真做好转作风这篇文章》。从党委书记的讲话中选取核心内容,并配发标题“念好‘三字经’筑牢‘防火墙’”,从院长的讲话中提炼出重点,并配发标题“公正生廉 亲勤有为”,从会场反映出的作风改进出发,撰写了“春风劲吹”的侧记文章,分“精简会议三合一”“压缩时间‘三十分’”“删减流程‘三个三’”三个角度进行报道。同时摘录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表述和习近平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内容,形成一个整版,并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争做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大标题概括整版。视角一变,别开生面,体现了文化的冲击力和教育性。

4.实施报网双轮驱动,扩大校报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校报的文化品牌,关键在于校报工作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新闻观的要求,从文化的高度更新办报理念,把校报办成文化精品。品牌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这需要校报工作者既要能够坐得冷板凳,又要能够发挥“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不断在校报的小天地里耕耘。同时,校报文化品牌不仅表现为自身办刊质量的提高,也要求校报加强自身宣传,不断扩大校报文化品牌影响力,这应成为校报文化品牌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校报扩大品牌影响力插上了翅膀。校报电子版、网络版、手机报的普及,报网的双轮驱动,已经真正搭建起了大学和社会之间思想文化的通道,使高等教育在承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同时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校报要发挥其在文化上的主导作用,对校园媒体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优势互补,突出整体效能,努力构建以校报为主导,全方面、多层次的和谐校园的宣传网络。以网托报,报网融合,不仅使校报在和新媒体的融合中找到自身的生存之道,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校报的内涵。在网络环境下,校报不再是只限于校园范围内、以广大师生为主要阅读对象、只在兄弟院校间交流的学院式刊物,而是面向全球发布、面向全球受众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公开刊物,成为传播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重要文化辐射源。

猜你喜欢
校报育人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4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危机和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