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希晨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4)
我国校报的发展从1895年的《北洋公学》校刊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但是,校报这个历史悠久的、影响力巨大、地位不言而喻的传播媒介在互联网发展浪潮经历十来个念头以后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高校校园的网络建设日益完善,网络新闻成为校园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高校校报的发展却处在了比较尴尬的位置。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高校校报的生存危机和竞争压力以及如何在网络时代重生,成为高校校报部门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历年来,高校校报课题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论文从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和危机以及发展方略三个方面着手研究高校校报在网络背景下的生存发展问题。
网络时代新闻的传播形式明显地分为两大类,传统的报刊形式和流行的网络新闻形式。网络时代的报刊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特别是校报,总的来说,网络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校报形式几乎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主要表现在:(1)网络新闻的精彩,校报的单一。许多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的发展使得新闻报道的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使阅读更有吸引力,这样就显得传统的校报形式单一、角度狭隘、文风呆板,不能吸引广大读者的关注。(2)网络的时效性,校报的滞后性。众所周知,校报的出版周期一般为月报、半月报、旬报,最快的也就是周报了,所以,校报刊载的内容一般都是十天前发生的事了,校报的长周期性和缓慢性使得校报的竞争力大大减弱。(3)网络新闻读者的广泛性,校报读者的小范围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的数量超过了5亿人。绝大多数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以及老师的办公都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因此,网络成为读者获得新闻消息的主要渠道,而校报面对的主要人群学生和老师也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数量在逐渐递减。总的来说,传统的校报形式在网络越来越普及的时代逐渐失去竞争力。
高校校报是主编负责、国内公开出版、学校党委及行政共同参与的机关报纸。可以说,但凡可以发行的高校报纸都属于高校校报的种类。自《北洋公学》公开发行之后,高校校报就成为青年学子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等的现状的重要媒介。2005年教育部举办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创高校校报工作新局面》的报告会提出了高校校报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时下党的思想指导高校内部的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和工作。到目前为止,几乎每一个高校都有了自己的校报,高校校报的数目达到了一千多家。近年来,发行校报的高校数量有增无减,这无疑为日益低迷的校报行业增加了发展的难度。特别是高校集中的地区,一个高质量的校报能够将周围的读者都吸收掉,使另一个高校校报在竞争中被淘汰。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大学在这方面有更大的优势,那么传媒大学的校报必然会吸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读者。因此,校报数量的增加给高校校报增加了众多的同类竞争对手,使校报的发展道路更加艰难。网络的扩展,使发达地区的校报逐渐网络化,那么落后地区网络不发达地区的校报发展缓慢,由此造成了欠发达地区的校报在同类报刊中间生存维艰。
校报同质化是指社会新闻的表达方式相似,社会新闻缺乏个性,媒体之间的报道没有差别性。网络的时效性,使得事情一发生就能传播到网络上,使广大的读者及时了解到最新发生的信息,而校报的滞后性,使在读者心中已经过去的事情却当做新闻来报道,这样报道对象就形成了同质化的现象。校园网中新闻采集人员和校报新闻采集人员的同质化现象。一般高校中负责校报的编辑、记者都是由同一班人员组成,这就造成了“一稿两用”或“一稿多用”的现象,由此就造就了校园网、校报和校园广播内容的同质化现象。另外一个问题是高校新闻从业者的编制混乱,校报隶属于高校,但是校报人员前途发展的局限性使得绝大多数的新闻编辑人员不愿长期留在校报编辑处,因此,高校校报部门不能留住人才,使得校报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
校报的可读性对校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校报的可读性低是由于高校校报的发行周期长、内容滞后、版面有限造成的。由于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使得读者对高校校报的期望值降低。另外,高校校报反映面狭窄,高校的工作具有循环型的特征,因此,高校校报基本上每年的报道形式都相似,总是以一个面孔示人,自然提不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另外,高校校报的报道内容多是校园领导的讲话、会议报道,这些问题都不是广大师生所关心的问题,从客观上讲,这些内容都降低了校报的可读性。
校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校报的影响力逐渐淡化,如果将校报的影响力提高到如“经济研究”“管理研究”等期刊的影响力的程度,那么校报的发展和生存在网络高速发展时代仍旧有一席之地。提高校报影响力的措施是与知名媒体合作。高校校报属于传媒业,具有社会性,但是它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的受众对象主要是大学的师生,这与社会传媒业有着显著区别。高校校报可以与社会专业的传媒业形成多元化的合作。进行人才交流、提供实习基地和进行资源共享的模式,使高校校报和社会传媒形成一个资源和人才相互补充的整体,能够使校园的文化得到繁华和丰富,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老师和学生对阅读校报的兴趣,也能提高高校校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全国举办自己校报的大学有一千多家,要想在这一千多家校报中脱颖而出,提高校报的知名度,就要将校报与网络充分结合。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手机网民上升至3.18亿人,在网民中的总比例达65.5%,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增长到1.95亿,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从互联网发展和网民扩张速度来看,校报不走网络发展之路,几乎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将高校校报与互联网从以下两个方面相结合,能充分提高高校校报的知名度:(1)创造“绯闻”以提高高校校报的知名度。明星只有有“名”了才能被群众了解,继而成为其“粉丝”,校报也一样,只有被人知道,才有可能会喜欢它。使用网络,创造一些正面的、积极的“绯闻”将校报的知名度提高。(2)建立高校微博,提高校报知名度。其实也有许多部门建立了高校微博、官方微博,但是这些基本上都是名存实亡,很难做到像名人那样喜迎成千上万的“粉丝”,针对这样一种局势,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微博部门,负责高校校报“微博”这一块,使其名存而实不亡。
在十八大报告中,“创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与之紧密相关的关键词还有“改革”“转变”。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必然伴随着创新;转变的实质,就是创新驱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校报必须通过“创新”进行“转变”和“改革”,增强校报的生命力,提高校报的可读性,从而实现校报的持续发展。
但是,与网络相结合并不是对网络的滥用。在网络的基础上,校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能够提高校报的可读性:(1)板式创新。有艺术性的板式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简洁的板式、自然的色彩、节奏感强的画面比一成不变的灰色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2)内容的“短”“新”“实”“活”。画面感只是从表层吸引读者,校报作为新闻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在新闻报上进行创新,就是要把新闻使用较短的篇幅、实事求是的事件、具有时代感的主题和生动的文字报道出来。(3)开辟多渠道的接收终端。除了传统的纸质印刷外,高校校报还应该结合网络和新兴科技,开辟电子校报、手机校报等多渠道接收终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阅读自由,提高校报可读性和亲和力。总之,校报的创新就是从“表”到“里”的双重创新。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校报日益边缘化,生存面临危机和发展更加艰难,只有从各个方面对校报进行改革,与知名媒体联合发展,提高高校校报的影响力,与网络联合,使用微博提高高校校报的知名度,从校报板式和报道内容上创新,才能够提高校报生存和发展能力。而校报持续的发展在长时期内还需要继续探讨。
[1]张烨.高校校园新闻的同质化现象解析[J].新闻知识,2012,(10):103-104.
[2]肖建昌,李友海.高校校报可读性刍议[J].新闻知识,2008,(11):104.
[3]房树芬.网络时代高校校报困境及破局之路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43.
[4]王凤霞.从有效信息入手提升校报的可读性[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