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节点,其对象是身心成熟的青年,使其接受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和行为,在大学养成的锻炼习惯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其走入社会和工作后的生活,大学生是推行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的主力军,因而高校体育教育是强化终身体育、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途径。一般来讲,高校体育管理分体育行政管理和体育教学管理两部分,体育行政管理指对体育工作规划、协调、组织、指挥、调节、监督等方面所进行的管理,是决策中心。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并配有专职管理人员。体育教学管理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保障。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过程等管理内容直接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总体来看,高校体育管理涉及学校人、财、物,如何改善高校体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详细探讨和分析。
1.法制环境不完善,缺乏配套协调的体育管理制度。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指导高校体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层次不高,且内容分散,结构安排不够严谨,缺乏有效实际的检查监督指标。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及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全民健身计划纲》,关于学校体育方面的规定不足以指导高校体育管理工作。2002年我国新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使大学体育课程依法治理的步伐得到加快,国内高校体育管理在接受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适应新的管理形势的法规政策并不健全,指导性强且实践可行性高的东西少,传统意识观念和一些管理制度依然阻碍着高校体育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总体来看,高校体育管理法制化环境不完善,很难说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另外,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各种制度保障,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教育投入、师资投入等都未及时随新形势进行改变。
2.管理观念落后,评价考核制度激励发展功能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管理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从行政管理看,相关人员素质不高,行政化严重,管理者官僚意识浓厚,民主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吸引人的组织文化;从教学管理看,管理刚性过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受限。如高校中体育专选课的规定就有少于一定人数不给开设、中途不允许转专项等,极大限制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兴趣不能充分满足。教学目标设置和高校体育教学的宗旨难以高度契合,在对教学效果考核中,缺乏和高校体育发展主旨相适应的考评制度,评价目的不明,重管理轻引导和改进,忽视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师教学创造性被限,能动性发挥余地小。高校教学督导机构缺乏专门的体育教师,很难保证评价的客观和科学。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体育教学无论在平台建设还是在师资建设乃至资金投入方面都处于劣势,很难得到重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挫。
3.体育资源缺乏合理安排,经费不足限制管理实效。由于体育教育的价值长期受到轻视,高校体育教育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处于末位。尤其是一些非重点高校,在体育教学投入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高校的扩招后学生人数剧增对活动场地、体育健身器械的需求大量增加,器械损耗加快,甚至师生比达1∶320,教师专业发展受限,经费严重不足,发展思路狭窄,在与社会体育衔接上缺乏胆量,不能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对本地文化发展的影响力。同时,领导层喜欢用竞技体育管理思路来衡量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成效,将金牌、好名次作为政绩炫耀,高校体育沦为高校发展的装饰品,非竞技体育教学工作难以成为耀眼业绩而不受领导重视,在各种资源配置上表现为重此轻彼,忘记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应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教学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明显乏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下的学校体育属于所谓“小三门”,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并不受重视,资金、师资、场地等均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功利性的教育模式更是让学生随意放弃体育学习,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将这种惯性带入大学,缺乏相应的意识、技巧和能力,体质下降也使体育学习难度增加,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许多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单一、选课制度使学生选择权受限,资源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教学素养不足,仅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满足于学分的获得,校园中缺乏生气勃勃的体育文化,类似清华大学“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体育精神下的校园体育文化荡然无存,体育社团影响力不大,这既给高校体育管理品质提升带来难度,也使高校体育文化难以发挥辐射和引领功能。许多高校放弃运动会上一些激烈的项目,如长跑,来避免由于运动导致的伤害。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存在自身弊端,但问题的形成并不仅在高校阶段,扭转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消极影响,实现体育教育的终极价值,提升民族素质,不是某一类高校和高校体育改革自身所能做到的。
1.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管理层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纵观我国整个教育体系,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首先要呼吁从国家层面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减少教育功利性,为全社会重视体育学习、推广终身体育创造条件。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该重视体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将其上升到民族存亡的高度,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而强健的体魄是保证民族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监管,重视体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地位,关注其专业发展。从高校内部来讲,领导管理层要从观念上真正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放弃竞技体育思路,贯彻学校体育宗旨,在资源配备、设施建设、师资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落实资金和物质保障,提升体育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服务意识,倾听师生呼声。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更要具备长远眼光,做好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厘清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健体、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调节和娱乐生活,利用自身优势对外开放,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社会化或社会体育学校化,发挥高校文化引领功能。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民主、人性管理。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规范上,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必须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国家相关法律框架下,完善管理体系,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教学管理,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管理有目标,工作有计划,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质量有反馈,眼光看长远;管理者增强服务意识,改变官僚风气;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管理考核办法,强调参与管理、自我管理、弹性管理,加强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系统和生态角度看待高校体育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的关系,人、财、物整体规划,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完善选课制度,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多样性和学习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的学习需求;完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和质量追踪体系,以反馈促完善,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重在学生未来的健康生活方式养成;重视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创造性、能动性,在信任尊重指导思想下落实同行、学生、专家、自我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重发展和改进,以“服务支持者”角色帮助教师做好专业发展以及职业规划,保护教师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热情,鼓励教师参与社会体育建设,提升专业自信心,提高高校文化的影响力。
3.改革教学模式,建设“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文化。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正在向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靠拢,在保持原有传统项目、注重技能学习的基础上,考虑体育教育社会化,新增了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形体操、跆拳道、攀岩、体育人文社会学等科目,改善了体育项目过于单一的现状,并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这是非常好的变革导向,是高校体育教学探索模式多元化的体现。学校要鼓励教师紧跟时代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蕴含在教学改革中,完善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如可以根据国家高校体育要求设立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教学形式上拓宽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式,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现实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应目标,推行“菜单式个性化学习”,注重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态度的渗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品质完善。关注过程评价,对教学效果反馈甚至追踪到学生毕业之后,本着“快乐学习”“健康第一”的原则,积极扶持和发展学生体育社团,重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利用现代化媒介和手段强化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4.完善高校体育资源配置,拓展资金筹措渠道。高校体育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各人、才、物方面的资源,保证体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是高校体育管理者落实各种管理政策、保证管理实效的首要任务。要按照高校体育管理相关规定配备合适的体育师资和教辅人员,确定合适的师生比,注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通过访学和进修等方式,加强和外界的交流,鼓励教师教学科研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证学生体育费用,不挪用、不浪费,同时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如通过将体育场地适当出借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允许师资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收取一定的培训费,也可以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和外界合作,争取企业赞助和校友捐款等筹集经费,保证进行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场地、器材、教具、测试仪器、图书资料等资源合理配置,做到有计划地建设、购置、维修和更新。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大众体育开展,丰富公民文化生活,提升高校形象,实现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