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教集团的高职高专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4-04-17 06:49:44孟洪武李广平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0期
关键词:模具办学校企

孟洪武 李广平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其以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尤被业内专家认可,各省市效仿。因为其正是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并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此模式能够使集团成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基于职教集团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集团是指学校或教学机构牵头,邀请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以实现双赢为目的,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促进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共同遵守集团章程,基于区域经济平台的多法人职业教育联合体。

21世纪初,国家提出在管理、办学、运行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各教育行政部门、民间培训机构根据国家政策开展了职教集团的组建,且各个职教集团运行模式各不相同。但发展的良莠不齐、集团的操作不规范等原因使其达不到组建职教集团的初衷。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下发,职教集团化办学得到了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各公办职业学校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办学的路子。集团化办学开始在实践经验中探索,并将集团化办学的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随后仅两年时间,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集合6410家成员单位,共组建职业教育集团184个,另有紧密型合作组织121个。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培养目标,达到培养规格而采用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引领下,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为培养社会企业所需服务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用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所采用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方法和手段。

(二)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Double System)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方面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与教育,由工商协会进行监督和指导,制定企业培训大纲和对企业中的职业教育进行监管。学生是企业以招工的形式招进来,以学徒身份隶属于企业,定期到合作学校学习。

英国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一种叫“厚三明治”模式,即先在企业一年,后在学校三年,有针对性地学习实践知识;另一种叫“薄三明治”模式,即先在学校一年,二三年在企业,最后一年回学校学习。

美国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人才培养模式。首先由校方邀请企业专家根据所从事职业制定能力分解表,其次根据能力分解表确定教学大纲和培训途径,最后由教学人员制定单元教学大纲及整合教学内容开始实施教学,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

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能力本位为中心,注重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了循环的教育培养模式,学生根据需要随时到合作学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

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办学是一大特色,学生利用工作之余完成学校的学习,把大部分的企业技能培训放在首位,学校与企业最多的合作在于科学研究。

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利用企业的资源基础,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承担各类专业课程,学生在企业参加专业生产劳动过程中,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获得专业课程的培训。

(三)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行业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行业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校和行业共建课程体系,在行业的参与下进行教学管理,学生在行业内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以准员工和准学生的双重身份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就业;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将教学、生产、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企业需求为根,以能力培养为干,通过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制定培养目标,共建课程体系,学生在学校和企业间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无论是国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国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在校企有效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容易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所以为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深入合作,必须引入第三方或多方予以支持和监督。

三、基于职业教育集团的高职高专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要想实现高职的办学宗旨,就必须适应政府政策、行业制度,与企业联姻,确定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家、社会、企业需求的一线高技能模具专业人才。职业教育集团正是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组成的共同体,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形式共同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基于职业教育集团的“一体两翼”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实用性。“一体两翼”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企合作为主体,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为两翼。

(一)以校企合作为主体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设备共享、人力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增强学校模具专业办学水平和企业技术改革力度,培养出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1.内虚外实校企共建教学基地。学校内建设由各种模具专业软件组成的各种模拟实训室,校外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组成实操实训室,可以大大减少学校的经费投入,杜绝学校资源的浪费,模拟实训室也为企业的研发提供了实验平台,减少由于研发方案的不合理造成材料的极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在计算机辅助及信息化管理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整稳局动校企互动联合制定。摒弃以往“一刀切”的带有行政意味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大杂烩”的带有随意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由集团内成员组成专业委员,根据企业需要制订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其一,校内学习整体一致,以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其二,企业学习局部变动,根据不同企业加入不同的课程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适应性。模具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比技术更新要慢得多,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有一个总结提炼的过程。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的制订除了要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不同要求外,也要考虑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要求,这样的方案和计划有利于学生掌握前沿技术知识。

3.工学结合校企协议定向培养。校企协议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及就业,在“1.5+0.5+1”学习模式中,学生入学后,在学校系统学习模具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实验实训一年半,期间进行一周的认识实习,初步了解所见习的企业。半年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将学生分散到集团里的各个企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共同完成某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此阶段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成立企业班,以减少订单培养模式的弊端,也避免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较少造成的彼此不满意。一年顶岗实习期间,以企业师傅为主、学校模具专业老师为辅,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实践积累理论知识,最后以毕业设计或论文形式进行评价。

4.质量工程校企共定评价体系。教育的归宿即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通用能力、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既定规格。所以评价的体系也应多元化,不仅将学生的学业成绩纳入其中,也将诸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用于评价的内容,也可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参与企业项目等用于评价内容。除建立起360度的评价内容外,也可建立起360度的评价队伍,将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结合。通过特定的评价标准,以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职业鉴定标准为核心,对学生进行严格评价。

(二)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为两翼

政府主导。政府利用政策杠杆、市场机制及集团内各方可彼此利用的资源,促使企业和学校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地方模具产业的发展,增强地方模具行业的协调快速发展。由于政府的参与,集团内的学校和企业不再是势单力薄的局面,无论是合作的深度、广度上,还是机制、资源、利益上都实现了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盈利。

行业指导。行业指导在制度和技术上提供了合作的保障,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也能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以更有效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行业指导为学校和企业架起了桥梁,使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高更强。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是适应区域经济应运而生的。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核心目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实现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模具办学校企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模具制造(2019年10期)2020-01-06 09:13:10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06-24 03:36:38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擦擦模具
童话世界(2017年8期)2017-05-04 04:08:3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