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颖
2002年“会展业”以“会议和展览服务业”的名称进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隶属于商务服务业,从此“会展业”开始被大众熟悉并正式走入国民经济并获得了国家的认可。但是这时的“会展业”仅局限于会议与展览两方面,“会展业”概念也属于狭义会展。
会展业经过不断发展和壮大,内容和概念在不断丰富和扩展,随后“MICE”的概念被提出,成为大家现在所熟悉并广泛使用的概念。MICE是指代会展业的四大产业分支,M(meeting)侧重指企业会议,I(incentive travel)是指奖励旅游,C(conven⁃tion)侧重指行业或协会大型会议,E(exhibition)是指展览会或者博览会。目前我国会展专业教育教科书中也多使用“MICE”来指代会展业。
会展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是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调节器,随后国家不断提出新的政策与文件,不断提倡促进会展业与旅游业、商贸业、文化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使会展业的含义不断扩大,“MICE”已经不能全面涵盖会展行业的内涵。笔者通过对相关研究材料的整理并结合自身对会展行业的调查研究,提出“泛会展”概念。笔者认为“泛会展”是会展行业适应经济发展态势,丰富壮大自身产业基础并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泛会展”除了包括狭义会展中的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Exposition)外,还与其他产业结合形成了会展旅游(Tourism for Event)、节庆(Festival)、赛事(Sports Event)、演出(Performance)、博物馆活动(Museum Event)、婚庆(Wedding plan)等新型会展类型,可以简称为METFSPMW。
目前,我国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侧重于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设计三大类型,各所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根据自身特色选择会展人才培养类型并开设相应课程。但无论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学科定位如何,从会展行业特质来看,会展教育对于会展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在会议、展览或旅游这三方面的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以全国最早开始会展专业院校之一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其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定位主干学科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开设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会展概论、会展营销学、会展策划、会展项目管理、展览展示设计、会展经济学、参展实务、财务管理、会展场馆经营管理等,培养会展企事业单位或会展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活动策划、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以最早开始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的上海大学为例,其专业定位主干学科则为艺术学、文学,开设主要课程有素描、色彩、装饰基础、透视学、工程与制图、展览与展示设计、环境设施设计、展示空间表现技法、电脑设计软件应用、广告设计、印刷制稿与工艺、展示模型设计与制作、展示道具设计与制作、材料与预算、国画、书法、会展概论、会展广告及传媒等,培养展览搭建设计艺术类人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会展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仍处于对应“狭义会展”概念的阶段,而会展的内涵已经随着社会和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和扩展,“泛会展”时代已经到来,“泛会展”概念下的会展产业各种产品类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或活动特质进行细分,并且不同类型的会展产品对策划、运作、执行等方面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我国会展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也应试图寻找创造出一个知识和过程框架体系,与行业发展密切结合,以满足“泛会展”趋势下对应会议、展览、会展旅游、节庆、赛事、演出、博物馆活动及婚庆等8个分支领域的不同需要(如下图所示)。
“泛会展”技能分析图
随着我国举办大型事件活动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泛会展”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各院校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也应在与国际化接轨的同时依托自身特色或优势,培养适应不同会展行业分支需求的会展人才,即上文所述的“泛会展”(METFSPM)人才。因此,笔者认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念应为:在构建较完备的基础认知体系的基础上,以“泛会展”METF⁃SPMW为学习模块划分标准,以职业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打造精准定位的综合型应用人才。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以“泛会展”8个方向划分为特色,设立会议、展览、旅游、节事、赛事、演出、博物馆、婚庆8个模块方向,每个方向又由浅入深细分为多个层次的专业课程模块,同时设置基础模块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沟通能力,设置实践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分方向的“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设置突出了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统一的教学理念,与“泛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1.课程模块内容。在课程设置理念指导下,以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务实的课程内容设置为出发点,笔者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共划分为10个模块,其中8个模块为专业素质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展览管理模块、会展旅游模块、节庆活动管理、体育赛事管理模块、大型演出管理模块、博物馆事件管理模块和婚庆策划管理模块)、1个模块为基础素质模块、1个模块为实践模块。
会议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会议场馆经营、会议项目策划、会议现场布置与服务、会议文案写作。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展览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展览项目策划、招商招展流程、展台设计与搭建、展览现场服务、展馆经营管理、展馆工程管理。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8个学分。会展旅游模块的课程包括:会展旅游概论、旅行社会展旅游经营、旅游服务与接待管理、旅游危机管理、奖励旅游策划。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5个学分。节庆活动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节庆历史及发展现状分析、宗教性节事概述、节庆活动策划与管理、节庆宣传与媒体策划。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体育赛事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大型赛事组织管理、体育场馆经营、运动赛事法律法规、体育赛事媒体沟通、体育营销。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5个学分。大型演出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舞台设计与搭建、大型演出策划、大型活动安全控制与管理、大型演出媒体宣传与营销。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博物馆事件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博物馆发展概论、博物馆场馆管理与经营、博物馆市场拓展与开发、博物馆活动策划与控制。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婚庆策划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婚庆策划与营销、婚庆策划综合服务技能、婚姻登记服务与管理、婚姻庆典服务概论、婚礼现场服务。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5个学分。
基础素质模块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运用,管理学基础,经济统计学,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管理,英语运用,国际商务礼仪,会展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39个学分。
实践模块设置为:感知体验实习(参加METFSPM中任何2个分支的对应活动,熟悉项目举办全过程)、区域调查(对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并对比研究广西与其他省市会展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更好地把握会展产业的发展规律)、短期实习(学生以工作人员身份参加各类会展等项目)、顶岗实习(学生根据自己所选会展分支,到对应会展单位顶岗实习,了解会展项目营运过程和操作实务,收集毕业论文与设计所需要的素材和数据等)。除顶岗实习为6个学分外,其他三个项目为3个学分,共计15个学分。
通过对课程学分统计得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所有课程共计165学分,其中基础素质课39个学分、专业素质课111个学分、实践环节15个学分。基础素质模块和实践模块是必修模块,学生必须获得必修模块的所有学分54个学分,而专业素质模块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特点与兴趣选修8个模块中的4个模块获得60个学分(模块分数不足可以从其他模块补选)。学生总计应获得114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
2.课程学时及教学方式分配。在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设置时,笔者认为基础素质先于专业素质教育,学时安排上要做到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等方式的合理分配,而专业素质和实践两大模块应该多考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多样性,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不局限在讲授和实验两种方式,鼓励任课教师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模块的开设时间应贯穿整个大学教学过程,穿插进行。
其中基础素质课模块课程学时设计安排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4学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8学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管理学基础36学时,经济统计学54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60个学时,英语运用276学时(分4学期),体育138学时(分3学期),国际商务礼仪36学时,市场营销学36时,公共关系管理36学时,会展概论36学时,总计854学时。
专业素质模块中课程课时设置及讲授方式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尤为关键,对于不同性质的课程要合理选择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实验之外还应该大胆采用案例探讨、项目设计、活动参与、评估考察等多种方式,从而丰富课题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以“会议现场布置与服务”课程为例,该课程共计54个学时,其中27个学时为课堂讲授以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议设计布置理论基础,另外27个学时分别设计为会议现场考察6学时、动手能力训练14学时、项目方案设计7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既能保证学生对会议现场布置及设计等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培养学生会议现场布置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3.“泛会展”课程体系实施。“泛会展”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其他环节的配套改革给予支持,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分步骤循序渐进,以下几方面是配合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环节:
一是建立评价标准。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好坏需要通过课程考核来进行评定。在“泛会展”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评价方式也应从单一的“期末+平时到课率”的评分模式转换成能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加大对学习过程、平时作业、平时表现的得分比例,特别是实训学时大的课程尤其应加大在实训环节中学生练习及表现的得分比例,适当降低期末成绩考核的占分比例。当然评价标准和机制的建立不能统一制定单一标准,不同课程性质和上课方式可以对应不同评价形式,需要在摸索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是建立调节机制。“泛会展”发展背景下,会展行业自身正面临着不断的调整和改革,特别是我国会展业与国际会展的接轨更加速了会展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泛会展”课程体系也不能是一个固定的教学体系模式,应建立一定的调节机制去适应不断变化的会展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如一年修订一次教学体系中的课程内容、学分比例、学时安排等,根据行业情况适当增加或删除课程。调节机制的建立应以承认之前学生所修学分为前提进行,否则会造成教学过程的不稳定性。
三是资金与流程的配套改革。“泛会展”课题体系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必须出现多元化改革,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课程体系的需要。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点在于学校如何在资金、设施设备、实施程序等多方面去给予支持。笔者在访学过程中发现,加拿大的多数大学教师对于自身教授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需要申报教学资金预算,学校简化审批和申请程序,并给予充分支持。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展览让学生体验展览管理中现场管理的要点,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婚礼现场讲解婚庆服务的技能点,涉及经费问题教师只需要提前1个月向自身所在系部进行申请即可。而我国的多数大学教学方式难以推进多样性改革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自身采用多样性教学的审批程序复杂,经费无法得到支持。所以,在“泛会展”课程体系下应设立教学经费库,专门应用于教师实践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