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接近6万亿美元GDP总值、约4.5万亿美元贸易总量、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东盟自贸区使广西从一个相对封闭、边远的省区转变成为一个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枢纽。这是一个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
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语商贸人才的需求呈现了崭新要求。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是目前广西高等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
1.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尽管广西与东盟各国具有同源性特征,但与东盟各国、各民族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性。首先,东盟各国是世界上民族众多、民族情况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因此东盟文化具有天生的复杂性。另外,西方宗教和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等长期影响东盟各国,这样就使得东盟各国文化更为复杂。再者,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新加坡、文莱经济发展很快,呈现出国富民强的局面;而越南等国经济发展缓慢,属于经济水平偏下的国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外语商务贸易人才需要以敏锐的眼光了解各国情况,把握商机,拓宽业务,迅速适应贸易市场的变化。因此,东盟自贸区背景下广西商务贸易发展需要具有更强创新意识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
2.具备跨国贸易的合作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具有创新精神,它是当代人必备的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天地。同时一个人要想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就要具备团队精神、合作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和谐文明、高效团结的集体。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团队精神在竞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广西与东盟的来往越来越密切,东盟各国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各国贸易机会很多,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商贸人员要想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就要了解东盟各国家的文化、人文地理、商贸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达到互通有无,在相互尊重与互利中求得发展。因此,东盟自贸区背景下广西商务贸易发展需要具有更强合作能力的外语人才。
3.拥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2009年,为了深入了解东盟自贸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分别在广西的北海、防城港、东兴等地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调查结果表明:北海作为广西和东盟以及欧美的贸易港口之一,需要大量的外语笔译人才。与越南接壤的东兴贸易市场需要能流利表达外语的口译人才。具有较强的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外语人才在这里会大有用武之地。
总之,自贸区的建成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崭新的国际发展空间,也对广西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广西同外界的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对商贸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在努力探讨如何建立一个求真务实,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应用型贸易外语人才。然而,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商贸外语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广西高校东盟语种的招生面临一定的挑战。广西与东盟在教育、文化、旅游、贸易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与东盟各国接壤的地带,贸易更加频繁,广西与越南边民间无语言交流障碍。地缘优势对于学习东盟语种的广西学生来说相当容易。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与东盟各国不断加强教育合作,据统计,每年仅在广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的东盟留学生就达到了5000多人。同时,广西也是派往东盟各国留学生最多的地区。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近两年广西一些高校的小语种(如越南语和泰语)的招生面临困境。
2.广西高校英语商贸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自贸区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走访广西高校,笔者发现广西外语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语言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设置不足;教学模式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一定程度上还沿袭英语教育专业的模式;教学方法重点是讲解单词、分析句子、篇章的评析;教学评价标准仍然很传统。同时,由于对时代、形势认识不足,市场需求分析做得不够深入等,教师备课时往往忽略了地方因素和地方特色,制约了外语商贸课程的教学效果。诸如此般,对学生外语商贸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自贸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3.教材以及师资不能适应东盟自贸区对商贸人才发展的需要。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外语商务教学使用的教科书,多是对商务理论知识泛泛而谈,不能体现地处中国—东盟这个大背景下广西商务的特色,没有充分考虑到培养人才的针对性、教材具体的适用性,从而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广西高校外语商务师资力量薄弱,他们普遍缺乏商务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远远不能适应目前中国一东盟商贸迅猛发展对外语商务教学的需要。
总之,在东盟自贸区背景和当前形势下,广西高校外语教育存在招生困难、培养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力量不足等问题。面对当前的挑战,广西高校应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采取积极的人才培养措施。
广西高校应当继续发挥与东盟各国的地缘优势,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
1.创新课程设置。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建设的地域优势,树立既有国际文化视野,又具地方特色和区域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外语商贸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以“专业基础课为核心,方向选修课为特色,基础必修课、专业限定选课与任选课有机结合,课内外与校内外互为促进”为原则。开设模块课程,拓展实践类的课程和活动。教学内容强调口笔译技能、语言文化、商贸知识、综合技能四个板块。合理设置涵盖商贸翻译技能、人文素养和商贸知识的教学课程,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桂东南地区的国际商贸活动案例充实课程内容,逐步实现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与教材的相互对接。凸显地方特色,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有机结合,做好职前准备。
2.改革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内外与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结合起来开展教改实践活动。虽然高校也为学生开设了一些商务方面的课程,如商务外语写作、听力、口语及商务谈判等课程,但这些课程的教学模式非常传统,学生学完后仍然不能很快适应实际贸易工作的需要。高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让学生深入实际的贸易流程,接触贸易各个环节,然后教师根据贸易的实际流程设计教学模式,如东盟商务背景、商务关系建立、商务谈判流程、商务票据范本、商务纠纷协调、商务关系拓展(如下图所示)。教学中可以以广西的竹木衣架为商品,设计一个如何把该商品销售到东盟各国的贸易流程,训练学生的商务能力,把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融入商务的各个环节中,以期培养出立足东盟自贸区,适应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外语商贸人才。
培养适应东盟自贸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商贸人才
3.创新评价方式。调查表明:目前商务外语的课程评价大多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这就意味学生修读商务课程的目标就是为了通过课程考试。对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启示我们,外语商贸人才的培养应当采取以下评价手段: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毕业生对教学评估的建议。尤其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成为高校对外语商务人才评价的主要参照标准。东盟自贸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其自己的评价标准,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践训练等要紧密围绕该标准进行,使之成为广西高校商务人才培养评价的指南。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独立学院的师资构成比例是专职教师、专任教师、短聘教师各占1/3。自有教师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基石,因此,独立学院的管理者首先要加强自有师资队伍建设,给青年教师提供发展、进修、培训的机会。积极培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电子商务、涉外会计以及外语、营销等紧缺人才,建设一支能熟练运用自由贸易规划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外语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加大与东盟、欧美等国家高校、企业、学术团体的交流力度,把更多国外专家“引进来”。还要重点培养、引进高级人才,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强化企业作为人才资源开发主阵地的作用,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大拉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合作的前沿阵地,只有增强自身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意识和竞争能力,才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发挥更大作用。广西的高校更要担负起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大胆改革教学,创新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