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新 王英 赵丽新
当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各高校的一项根本任务,而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智商素质(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IQ)与情商素质(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EQ)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但大学生在智商素质一定的情况下,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靠情商素质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各高校相继开始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程”,但至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社会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重要症结在于对学生的情商素质的开发与培养重视不够。
大学生情商素质不仅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素质内容,更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情商与智商相比更具潜质,这说明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非常必要。情商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约翰·迈耶首次提出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绪智能。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著作《情感智商》一书中把“情商”正式定义为“能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感觉,自我激励,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的能力”。情商素质是指一个人感受、理解、调控、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通常表现为成就动机、工作热情、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承受和抗击挫折的能力等。从情商素质与智商素质的关系看,智商素质是情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情商素质对于智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智商素质好比是“资源”,情商素质好比是“能源”。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资源”再非富也不能有效开发与利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情商素质更具基础性决定作用。对于智力水平一定的大学生来讲,情商素质最终决定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真正成才成功。另一方面,基于学校“应试教育”背景和社会用人“素质本位”的要求,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十分紧迫。目前,我国教育仍处在理论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与实质意义上的“应试教育”阶段。在应试教育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使学校和学生形成争名次和争第一的状况,极易使学生产生“零和”心态,进而导致他们产生妒忌和戒备心理,成为自我意识膨胀、自私自利、狭隘偏执、缺乏合作精神的情商素质低下的人。同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处于教师高密度的知识机械灌输及高强度的管束监督的状态。这种教育培养既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不太注重对情感体验的正确引导,进而导致厌学之风和师生关系紧张现象的发生,加之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的单一社会阅历,缺乏生活经验,最终导致情商素质偏低。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和高智商人才工作业绩平平的现象。目前,“素质本位”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用人的首要法则。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智商较高,但情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合作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弱、自我评价不客观,往往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根本症结,从这一点上说,情商素质问题已成为就业的最大障碍。但当前情商素质教育尚未真正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视,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进入高校课堂。因此,为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要,大学生情商素质教育与开发培养刻不容缓。
国内外情商理论研究学者认为,情商素质一般包括情绪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五个方面。情商理论与以往的心理学理论相比,认为情感、情绪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过程,而且是与认知、意志、个性和社会交往等相联系的综合性的复杂心理过程。如情绪与认知相联系形成“情绪自知”(Self-awareness);情绪与意志相联系产生“情绪自控”(Managing emotions);情绪与信念相联系成为“情绪自励”(Motivating emotions)。体现了由生物遗传性的心理过程向社会塑造性的心理过程的迈进。在这种情境下,情绪成为高尚的、可以调节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如情绪与社会交往相联系形成“关怀与尊重”,即“共情”(Empathy);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融合,形成“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共处”(Handing relationships)。这说明情商素质是认知、情感、道德、品格的集合体,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情商素质是完全能靠后天开发培养和提高的。
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培养应该围绕培育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抑制冲动和抗挫能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展开。自我认知能力是指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即有“自知之明”之心。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情绪感知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情绪调控能力是指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具备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即有“自我调控”之力。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及时转移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摆脱焦急、悲伤或不安的情绪困扰,并能把情绪调整到适度状态。自我激励能力是指鼓励、激发、诱导自己的热情、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能力,即有“自我激发”之能。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确立目标、分解目标、不断实现目标来激发自己的成就动机,并驱使自己坚定信念、执著追求。抑制冲动和抗挫能力是指在自身情感和欲望受到外界强烈刺激、冲击并处于挫折境地中,仍能保持冷静、理智和克制状态的能力,即有“自我克制”之功。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在向既定目标奋进中能够抑制冲动,增强延迟满足的自制力,并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挫折承受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有识别、理解和运用他人情绪以及正确感知和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即有“善解人意”之情。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了解、揣摩他人的情绪,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培养通情达理和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基于以上情商素质的培养重点,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系列十项指标:自我认知系列,包括自我觉察能力、职业生涯设计能力;心理调适系列,包括抗挫折(诱惑)能力、冲动自控能力;社会认知系列,包括与人相处能力、社会感悟能力;社交公关系列,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系列,包括生态文明素质(绿色情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学校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开发情商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提供制度保障、软硬件环境和开发培养支持服务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将情商素质教育列为各高校校本培训教育内容,使其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各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变单纯知识灌输为综合素质培养;变片面重视智商培养为智商情商并重培养;变单一教学生做事为既教做事更教做人。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自觉把开发学生情商素质与培养综合素质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合力效能。其中,课程体系改革尤为重要。课程设置要具有开放性,减少专业理论基础课的数量,增加实践教学和选修课的容量,使学生能根据兴趣、个性、知识结构、社会需求自主选择辅修专业,要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情商素质培养的文史哲等课程数量。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将情商素质开发培养与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拓展训练有机结合,通过开展讲演、辩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及模拟求职应聘训练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择业观念,培养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社会交往以及自我推销和抗击挫折的能力。
第二,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做促进学生开发培养情商素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商素质教育培训,以良好的情商素质为学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严谨的治学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理智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开发学生的情商素质、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学方法,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注重构建自由和谐、民主合作、相长互动、充满趣味和人文关怀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平等、愉快活跃、发人深省、循循善诱的课堂心理环境。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训练”模式,充分利用和挖掘课程本身所蕴藏的情商素质教育内涵,有机渗透情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素质得到同步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全面完善提高。坚持硬性制度化管理与柔性人文化管理并重的原则,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开发学生的情商素质。
第三,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争做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自觉实践者。学生要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积极参与有利于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为将来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打下坚实的情商素质和综合素质基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社会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是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为学生开发情商素质和培养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园文化科技活动能使学生在科学文化氛围中感受美的熏陶、碰撞智慧的火花,使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解放思想、启迪思维,磨炼意志,满足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上进心和创新精神,不断开发情商素质,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最佳途径,也是促使“自我”尽快适应社会的必由之路,能促使学生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树立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健康的社会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通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困难、克服困难,可以增强意志力、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失败、乐于奉献、敢于拼搏、富有爱心的精神意志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等情商素质。
第四,注重引入测评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中的导向功能。情商素质测评体系对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和培养具有价值引领和风向标的作用,测评结果不仅能促使各高校对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高度重视,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加强情商素质自我开发与培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测评体系的设计应符合导向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等要求。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见的显性问题,更要关注深层次的隐性问题。既要有稳定可靠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等传统项目指标,彰显测评指标体系的传承性和中国特色,也要适时调整增加紧跟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关联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内容或评价标准,如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社交公关能力等,体现测评指标体系的时代特色。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测评档案,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情商素质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这既有利于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有利于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动态信息和潜质,更好地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个性化情商教育指导提供可靠依据,从而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情商素质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