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4-04-17 06:54钟广锐郑春燕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教学

钟广锐,郑春燕

(嘉应学院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一、引言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都有利用移动终端的需求,大学生对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生事物有较快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可移动性的优势能够及时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1]。大学生利用手机或是平板上网已经成大学校园普遍现象。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目前已成为教育应用的前沿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在这样一种新的互联网环境下,以新一代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为中心,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学习”模式兴起并快速发展,移动学习逐渐成为大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 移动学习简述

(一) 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继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型学习模式。目前关于移动学习还没有一个统一而权威的定义。在百度百科中的概念解释: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2]。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委员会的定义: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由此可见,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广泛性、高效性和个性化的特点[3]。

(二)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移动学习研究始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Andrew 研究项目,项目历时3年,最终通过无线基础设施建设为校园内师生、管理者等提供了覆盖整个校园的无线高速连接[4]。目前,移动学习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较早的一些移动学习研究已经进行了5~8年的时间。从研究目的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目前的E-Learning提供商发起,他们力求借鉴E-Learning的经验,把M-Learning推向市场,更多地用于企业培训;另一类则由教育机构发起,他们立足于学校教育,试图通过新技术来改善教学、学习和管理。

我国对移动学习的研究相对落后,但发展迅速。自从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在2000年庆祝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新千年: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发展——中外专家学术报告会”上所作题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的学术报告中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后,国内相关研究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5]。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APP应用的爆炸式增长,移动互联飞速发展。移动学习也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趋势。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推出了移动学习网(http://daydaymobile.onlinesjtu.com/),旨在打造一流的移动教学平台。2012年《中国远程教育》第四期杂志上推出了《移动学习元年》封面专题,刊出移动学习专题文章,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7月12日,杂志社成功举办“首届移动学习开发者专业会议”。2012年11月22日上午,“2012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中国移动学习联盟”正式成立,同时提供官方网站(http://yidongxuexi.com/)和微博。

虽然国内移动学习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对移动学习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主要是由一些M-learning提供商发起,他们的目的是要把相关的学习设备推向市场;真正意义上的由教育机构发起的学术性研究团队还不多见,专业的研究队伍并未形成,高校教学团队进行的研究尚处初始阶段,移动教育还没有作为一种真正的教育模式在大学内或者是在试点的学校内进行试点。移动学习仍然在摸索阶段,缺乏成功的可推广的教学案例,暂未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等。

三、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 移动互联在大学校园的普及

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不断完善同时成本也不断下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超极本等已逐渐成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CNNIC在2012年7月19日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占全国手机用户的39.35%。而在《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沈野萤,2012)中指出,拥有具备上网条件的智能手机的大学生占61.2%,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有51.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性、实时性、高效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对它的依赖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互联网以及其他的媒体和书籍资料,成了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技术可行性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开展,大学校园的无线网络环境也不断完善,无线接入的成本不断下降;同时,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第三方应用不断普及,良好的操作体验使师生们对手机应用APP已“得心应手”……技术难度的不断下降,可以很方便地将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发布和访问,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一系列的“移动教学”。

(三)大学生更适合移动学习

高校学生思想积极进步,奋发向上,喜欢且敢于尝试新事物,对于新技术的出现非常好奇,并且善于学习和钻研,渴望使用各种新的技术,移动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从中获得知识并增加自信;并且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四、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的设计

(一)视频网站的应用

在高校的资源库建设中,视频和PPT等教学资源所占的比重最大,很多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都有建立教学视频库,如何将这些视频资源能够适合“移动教学”成为关键。为此,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尝试了两种模式:(1)优化原有课程网站的页面设计,转换视频格式,提供播放网址,学生在手机或是平板端通过浏览器(如UCWEB,QQ浏览器等)直接访问,在线播放。此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原有资源几乎不用修改即可直接使用,方便使用和分享;缺点是学生使用时操作比较繁琐,体验差,学生容易出现排斥情绪。(2)转换现有的视频资源格式,按要求上传到第三方视频网站平台(如优酷,爱奇艺等),并将访问地址进行分享。此方式的优点在于这些大型的视频网站都有提供优秀的客户端APP,访问速度和操作体验都很好,易搜索易分享,学生可以收藏并随时续播;缺点在于受权限限制,空间有限且多广告,易造成学习干扰。

第三种方式,笔者则作为项目正在进行中,依托校园的流媒体服务器平台,自行开发客户端播放APP,打造“移动校园课程资源播放器”。此模式的优势在于专业性和自主性;难度在于整个服务平台的搭建,程序的开发和服务维护;不过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和校园“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学校和师生的支持。

视频资源是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移动教学中的应用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1)内容尽可能全面,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操作,问题解答等;(2)尽可能考虑其通用性,传播性和时效性,适合进行“移动播放”,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易搜索且易于通过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SNS等)进行分享;(3)要合理地与如何与现有的一些教学资源(如网易公开课)进行共享和互补。

(二) 微博的应用

自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以来,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国微博用户迅猛增加。微博提供的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平台恰恰迎合了大学生渴望受到关注、乐于展示自我的人格特质的需要,很快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喜爱[7]。规模日益庞大的大学生使用群体为微博应用于高校移动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内容上,微博可以很好地作为教学信息和过程的载体,除使用文字以外,微博还广泛应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微博的交流功能还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作为最受欢迎的客户端APP应用之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碎片化时间阅读和交流的最佳工具。微博具有的@、聊天、私信、密友圈等多种功能,可以很好地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在自主控制的“圈子”内进行。

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微博,主要有几种形式:(1)建立自己微博,与学生互粉;在新课之前提出一些知识相关的背景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和进行资料收集,提炼自己的观点,互相转发和评论,做好教学准备;(2)课后引导同学们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提出扩展问题,对课堂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发散思考;(3)引导学生加入微群,在微群中讨论教学内容。同时,把教学资料上传到微盘,然后在微博或者微群中公开资料名称或者地址,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学习资料;(4)建立微活动,每周固定一个时间在个人微博或者微群里进行答疑,学生可以在线提问,互相讨论。四种模式融会贯通、综合使用。最近,笔者还尝试建立了课程微刊,将课程相关的一些文档资料及观点总结更新到微刊中,推送给学生;而且平时的问题讨论、答疑、学习资料等内容也收集和整理在微刊中,这对于教师和学生又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通过教学应用可以发现,一是微博使用方便,发布信息和反馈速度快,适合年轻人思维活跃的特点;二是微博的核心“关注”,这种信息传播模式可以很好地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形成学习群组和高质量的知识体,增强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

当然,微博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微博是一个开放平台,难免会出现与学习无关的内容甚至是不良信息,对学习造成干扰;同时需注意警惕“微博控”的出现,长时间沉溺于微博,对微博产生过度依赖,反而会削弱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微博的学习效果差异化大,不利于教师掌控教学进程;随着微博使用热情的衰减,学生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并且受新应用的冲击,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比如近期微信的出现,大有“微博改变一切,微信改变微博”之趋。如何将现有的微博教学模式与微信的应用相结合(新版微博已提供微信分享功能),或是扩展到微信平台,又成为一个新的方向;笔者近期与同学们建立了微信的“朋友圈”,开始尝试进行教学资源的分享。

(三)专业平台的应用

除了视频网站、微博、微信和SNS等公共平台在移动教学中的应用,互联网中也有很多针对专业(或行业)的网站或是APP可以应用到移动教学中,成为资源平台中的有效补充。比如笔者所在的GIS(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尝试引用多种应用:关于地图制作的学习,引导学生直接在“在线地图制作”网站(比如地图汇,ArcGIS online)上进行;空间数据的发布和共享实验,通过服务器发布的数据用手机APP(如ArcGIS APP)进行访问,完成数据的叠加;使用电子地图APP(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进行路径分析、公交换乘的演示,使用搜搜地图进行街景功能的演示,使用“天地图”提供的OGC服务完成与本地空间数据的叠加等。同时,专业GIS平台软件也越来越关注移动端的应用和开发,这些应用很好地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案例和实验平台。

(四) 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

移动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优秀的APP可以作为这一过程的辅助工具:记事本类的应用(如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作为记录工具,可以将课程资料以文字,图片,录音和视频等形式存储在云端,多个客户端共享使用并支持分享功能;“超级课程表”是一个很受校园师生欢迎的应用,与教务系统对接,可以随时查询课程的时间和地点;“网易公共课”作为视频分享APP,很多TED的视频和讲座视频适合作为专业教学的有效补充;番薯学院(大番薯网)作为国内第一家大学课程开源网站,为广大求学者提供了大学课程在线学习,资料下载,图书分享;“粉笔网”是一个微博式学习社区,已逐步成为老师和学习者的互动平台,人气的不断上升可以看出对移动学习的需求……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移动教育市场不断被开拓,越来越多的优秀应用会不断出现在移动学习中。

五、总结

目前,移动学习已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但将移动学习方式引入高校课程教学仍属于尝试阶段。移动学习拓宽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渠道,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8]。实验证明,合理的移动学习模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丰富、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当然,移动学习对高校教学的促进作用,不仅依赖教师的合理使用和学生的大力配合,还依赖于各种应用软件APP的设计以及整个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很年轻,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新的模式下所带来的新的问题。但是,移动学习的出现本质上是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传统教育的非常重要的补充,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移动学习必将会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无限自由的美好未来。

[1] 郭敦,张天财.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泛在学习”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9):1993-1994,2004.

[2] 百度百科.移动学习[EB/OL]. http:// baike.baidu.com/view/3003454.htm. [2013-01-15].

[3] 郑炜,齐幼菊,厉毅.移动学习系统在远程教育中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2(5):81-84.

[4] 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3):9-11.

[5] 马小强.移动学习终端的选择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7,169(5):52-57.

[6] 沈野萤.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今传媒,2012(11):35-36.

[7] 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6-20.

[8] 欧阳璠.高校基于微博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181-182.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之歌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