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国设立的高职院校已有1280所,在校人数高达744万人,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是在借鉴了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逐步发展起来的。虽说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新路子,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高职院校,有了许多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模式,但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挫折和困惑。这些困难和困惑,有些已经相继被克服、被澄清,有的到目前为止依然困扰着我们。其中之一就是高职教育的基础课(或称之为文化课)应该怎么开,开设多少为够用,开设什么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别于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就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学生未来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技能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一技之长,为学生未来从事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打基础。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同属职业教育,但它们更侧重于技术与技能的培养,以熟练为目标。在这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则表现出其优越性,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在理论上有一定的造诣,尤其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大幅度的提升。
这一点也体现在基础课的开设上。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均开设基础课,但由于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所以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要求基础理论系统深厚,有较好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应在某一专业方向上有较高的造诣,所以所开设的基础课理论性强,知识面广,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均高于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基础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要求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主要应熟练地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及“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的基础课则以职业为导向,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其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远不及普通高等教育所开设的基础课。这也符合高职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也开设基础课,但其基础课更多是弥补高中阶段所缺的基础内容,其难度与高中阶段相当,与高职所开之基础课相比,其难度和深度相差甚远。
高等职业教育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培养的人才需要最大限度地符合未来职业的要求。基础课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理应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服务。要做到这一点,要搞清楚基础课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摆正二者的位置,最大限度地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首先,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开设的基础课会因学校性质或专业而异,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会选择开设不同的基础课。一般来说学院都会选择开设和所设专业相关的基础课。但无论选择开设什么样的基础课,其目的都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潜能。
其次,基础课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成功做准备。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多渠道的,有部分学生想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力求获取更多知识和更高层次的文凭,有少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有可能出国留学深造,即使大多数需要到生产第一线就业的学生,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行业内有所发明创造,在职务上有所晋升,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实践证明,高职学生想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绝非一技之长所能及的,必然取决于本人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基础课责无旁贷。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家目前已经开始试办高职本科。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高职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要达到这一层次,学生除了一技之长外,依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厚实的基础知识。而这一切均有赖于基础课科学合理的开设。
最后,基础课有可能独立于专业课体系之外,但必须服务于专业课教学和实践。虽然高职开设的基础课都和所设专业有关系,但每门课程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特色,不可能完全和专业课重合,不排除有些课程和专业课在体系上毫不相干。但不管怎样,基础课要确立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基础课程要尽可能地找到与专业课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尽可能多地把专业知识融于基础课教学中。如“高等数学”,经济类院校应偏重于经济应用数学,而理工类院校应偏重于工程应用数学;“大学语文”,经济类院校应偏重于财经应用文,理工类院校应偏重于科普读物、论文写作等;“大学英语”,应在普通英语的基础上学习行业英语。对于那些的确与专业课不太相干的基础课,则应按照自身的特点和体系,在不影响和干扰专业课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如体育课,应侧重于教授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方法,不要过多地强调运动竞技和比赛成绩。
虽然基础课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基础课教学处境并不令人乐观。
由于高职教育强调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性教学与实训,要求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占40%,实践、实训课占30%,于是就有了“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基于工作过程”等教学实践模式。这样,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普遍感到时间紧,课时不够用。于是许多院校就将目光集中在了本来就不多的基础课教学时数上(仅占总学时数的20%),对基础课程能删就删,不能删就压,使基础课教学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如有些高职学院将“大学语文”全部删除,其理由是学生已在中小学学了十几年的语文,高职没有必要再学习;“大学英语”也由原来的4学期先压缩为3学期,再压缩为2学期,即使2学期课时也很有限,第一学期周课时4,第二学期周课时2,个别学校甚至只开设1学期;“高等数学”也由原来的3学期压缩为2学期,周课时由原来的4/4压缩为3/3或3/2;“计算机基础”除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之外,其他专业均开设1学期,周课时仅为4;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课就更混乱不堪,“哲学”课被删除,理由是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无须太深的哲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糅合在一起,“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合并为“道德法律”,周课时仅为3。更有甚者,有些教学管理人员认为高职的基础课无用,建议取消所有基础课程。于是基础课成了可有可无的累赘,其重要性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大打折扣。而上基础课的教师也觉得低人一等,有时为了开设一门课程或增加点课时数而来回奔波,甚至与有关人员发生争执。结果严重地挫伤了基础课教师的积极性。由此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基础课的开设比较混乱,随意删减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很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这就使得基础课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甚至有时感到无所适从。
造成基础课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处境尴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层面的,也有思想层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专业课形成的挤压,也有基础课教学本身存在的不足。因此,要改变高职基础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就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全面学习、领会中央及教育部有关高职教育的文件和政策,准确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认识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思想上真正做到重视基础课教学。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是要培养熟练掌握一定技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型应用人才,而绝非单纯的技能人才。要认识到随意删减挤压基础课教学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目光短浅的表现,那将无异于中专、技校或者职业高中,其后果是牺牲了学生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的前程,也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还要认识到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其实并不矛盾,如果安排得当,处理得好,非但不会发生冲突,而且基础课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辅佐专业课教学。这一点对教学管理者来说尤其重要。
2.科学合理安排基础课课程和教学学时。要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确保基础课教学在总学时所占20%的比例,至于每门课程所需课时数,则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适当予以增减。对于各专业都需要开设的通识基础课,尽量做到统一课时、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考查。教学管理人员应防止其他课程对基础课的冲击和随意挤压,确保基础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3.基础课教学应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适应高职教育的潮流。要在知识体系内充分挖掘其实用部分,要在实用和技能培养上狠下功夫,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不一定每门课程都要是学期课、必修课,有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有些课程可以做讲座,有些课程可以分段进行,有些课程可以只为部分学生开设。总之,基础课教学应不求大而全,只求实用与精干,要通过各种形式,既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同时又不与专业课教学和实践、实训争时间,争空间。这一点对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4.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使之相互辅佐,共同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础课教学也需了解专业课,最大限度找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契合点,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贴近专业课,充分发挥基础课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优势,为学生牢固掌握现代高端技能夯实坚实基础。这就需要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使自己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同时也为自我发展拓宽空间。
综上所述,专业课教学与实训和基础课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左右手,高职院校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高职教育的光荣使命,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彰显出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