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霞红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走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共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据初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仅40%左右的毕业生能在半年或一年内独立开展工作,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胜任工作,而那些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十分困难的毕业生往往职业心理素质较低。因此,如何从企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联系高职校园文化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现状,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重视人的价值,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种形态,其中精神文化是基础和核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形式和结果。就其本质内容而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社会延伸。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家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服务已经不足以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自律意识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改善员工的心理环境,如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联想集团定期邀请心理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为员工进行心理培训。当前,在很多企业中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解压与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社会各行各业对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很多共通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拥有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就可以有好的心态,正确接受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困难,表现出持久积极的行为方式。二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它决定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方向与目标,决定人们的工作态度与劳动绩效,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三是较高的职业情商。包括能洞察和了解自身的情绪,控制情绪,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善于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同时这种管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任务,自觉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取得好的工作业绩。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职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高职毕业生。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人入职成本高。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对企业的经营业务不熟悉,从投入工作到派上用场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企业为了减轻成本核算,避免培训投入和新员工入职初始阶段工作低效的损失,会选择有工作经验或者技术水平更高的员工。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到达企业要求,短期内无法扭转,存在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在对大学生毕业上岗后的调查访谈中发现,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很多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部分毕业生择业态度不端正,到岗位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因为不喜欢就离岗,忠诚度低;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在岗期间不珍惜岗位,不热爱企业;缺乏主人翁精神,斤斤计较,索取得多,奉献得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吃苦精神,拒绝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认为太脏太累;心浮气躁,心比天高,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在他们心中会扩大到对企业的不满意。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倾向,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2.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提及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毕业前的就业辅导中加以强调,但是多是局限于点到为止的浅层次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其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择业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处理好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1.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理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传播、辐射到社会,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所要求和重视的、有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各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基于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总之,学校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始终把优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专家认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跳出以往传统教育的框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在管理模式上考虑如何与企业对接,在校内创设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走出去即利用定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对员工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请进来一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到学校作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感受企业文化,主观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进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将来相应岗位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梳理、拓宽和加深。二是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处,真正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与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
3.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是采用职业发展式、自我发展式、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开设相关的情绪、时间管理等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探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与自我实现、学习方法与策略、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的能力、责任意识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挖掘职业规划能力,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利用职业倾向问卷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优点与缺点等,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文明且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优化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之一。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融合各行业共有的文化,引工业文化进校园,引企业文化进课堂。除了在自然环境的布置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理念,创设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外,更要在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设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风和学风,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培植良好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二是要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以真正的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认知和养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三是要重视集体建设,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从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活动等方面切入,不同专业的班级营造各自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5.强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仅仅等同于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活动,同时应该与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每个专业应该对本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群进行深层次的社会调研,将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与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进行对接,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内容和环节,按照一种职业要求持续地给予规范、强化以及内化,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合乎要求的职业习惯和心理素质。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向专业教育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渗透,这是一项全员化的工程而不是仅仅流于课程化。
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该作为发展个体并健全其职业观的手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对高职生进行全程性的、全员性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博雅精专之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