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仕林 张纪霞
21世纪是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在比较中追求借鉴,在借鉴中追求传承,在传承中追求超越,在超越中追求发展”。对美国高校德育途径、特点的系统分析与借鉴,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来研究和实施高校德育,最终实现我国高校德育的传承超越与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我国高校德育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基本经验与有效做法,这也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1.课堂教学。当代美国高校的德育途径形式多样,不拘泥于某个单一途径进行道德教育。美国高校普遍开设一些道德伦理、人文历史等正规相关课程,尤其是公立大学开设了独立的德育课程,比如公民、美国政府、美国宪法、西方文明史、美国历史、心理学、现代社会、外国文化等,普及美国法律政治和道德知识,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现状及人民生活,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参与,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心。美国高校本科总学时占我国高校本科总学时的60%~68%,教师讲授课程时间只占我国高校总课时的25%~35%。在美国高校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课程是公民和社会科学,平时也开设一些专门的哲学课程、专业伦理课程以及高校综合核心课程,旨在通过优秀人文传统与思想教育进一步影响与塑造美国式政治观、文化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与世界。
2.实践活动。当代美国政府非常重视高校德育的社会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改变、行动得到检验,以此增强他们对社会负责、对他人关心的责任感。美国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入学教育、学生毕业典礼仪式以及校庆等社会活动,提高学生德育的有效性。此外,美国高校还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社区服务活动,主要有KIDS计划、CARE计划、捐款捐物、社区服务项目、提供帮助(Helping Hands)等活动。①这些活动活跃了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校园文化活动。美国高校能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资源影响与渗透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获得情感体验。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校园景观的巧妙布局,发掘校园环境“无声语言”的渗透作用,并非常重视宣传资料,如订阅《教室内新闻》等杂志,扩大杂志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另外,美国还非常重视社会政治环境、公共场所如美国国会大厦、纪念馆、博物馆等的投入与建设,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
4.心理咨询。1968年,美国几乎有2/3的心理咨询师服务于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或服务工作。②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这是美国高校唯一专为德育设置的机构,主要为一些需要心理关注的学生提供咨询,对遭遇困扰的学生进行治疗等,从而在化解个别学生的矛盾、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我情绪、创造和谐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美国高校咨询中心队伍由专业人员(professional staff)支持员工(support staff)组成,所有专业员工必须持有州专业资格证书,支持员工必须有心理咨询专业方面的基本训练,心理咨询中心要求所有员工必须遵守“保密原则”等基本伦理要求。实践证明,美国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对解决当代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实际情况与难题,以及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及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政治性与主体性。政治性是美国高校德育的首要特征,主要担负着传承和维护本国意识形态、培育和宣扬资本主义政治观与价值观的任务。“说到底,美国的德育目标是为进一步实现其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目标而服务的,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方向性。”③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利用法律等手段,使高校德育工作不偏离其政治原则与总体方向,从而将美国推行的政治观、价值观与道德观融入德育的每个环节中。主体性是美国高校德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美国高校德育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与发展,强调尊重其个性与人格,激发其内在动机,以此达到完善其伦理意识与道德品质的目的。
2.渗透性与实践性。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德育工作,注重通过社会公共环境进行道德教育渗透,将道德教育融入德育理念和价值准则中。因此,美国高校德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注重以无形或间接渗透的方式来进行“渗透性”德育,不断影响学生的价值理念。美国高校德育途径以及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就是让学生参与活动,不断实践。因此,美国高校德育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注重强调道德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认识,提高责任感与使命感。
3.多元性与自主性。在价值取向方面,美国高校德育体现多元化与倡导自由发展,不强求一致。美国高校德育同国民教育一样,因州、区而异,高校德育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等,由各州自行制定德育大纲和编制系统教材,不采取明确的德育措施,学校德育采取上课、课外活动以及生活指导等不同形式,在德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德育倾向性。美国高校德育的又一重要特点是自主性。自主性主要指政府对美国高校德育不横加干预,真正实行德育的完全自主,高校德育可以根据有关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进行。同时,在学校德育中应以积极引导激发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根据学生个体情况与教学选择的有关方法,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从而在尊重学生中进行德育教育与引导学生。因此,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启发诱导与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与自主能力,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塑造。
4.层次性与灵活性。思想品德是一个整体结构,具有相应的层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这就需要高校德育根据大学生及其品德结构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美国高校德育在内容与方法上采取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做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方面,美国不设立专门的公民道德课程,公共基础课设置“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美国总统制”“亚洲政治思想”“欧洲政治思想”等课程,从而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德育普遍采用启发诱导、正面引导、现场教学等方式,使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灵活性。
美国高校在德育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与有效做法,会增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鉴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德育在观念与目标、内容与途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德育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立德树人的方针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增强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一次普遍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次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度挖掘中国梦的德育价值,深化德育教育思想,凝聚道德教育力量,无疑对于高校“德育梦”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与物质保障。
1.培育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温家宝同志曾深刻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校德育工作人员应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掘学生的潜在性,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提升。美国高校德育主张以人为目的与对人性和谐完美的追求,就是为了培养与造就全面完善的人,培养有智慧、有活力的社会人。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加强高校德育的理性化、人本化、层次化教育,不断满足大学生对全面发展的新期待,更好地促进“90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与和谐发展,才能把他们培养为胡锦涛同志所希望的“四个新一代”。
2.高度重视德育研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旗帜鲜明地宣传美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平时注重高校德育理论的深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灌输“意识形态化”教育。目前,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仍存在理论过于抽象、研究成果缺乏操作性等一些问题。高校德育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与高校领导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加强高校学生的德育理论研究,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后,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注重实效,不断加强德育研究,注重理论建设,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德育课题研究,尤其要关注国外高校德育研究的动态,把握国外高校德育研究之规律;不断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传递校园正能量,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心境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创设宽松的德育氛围;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讨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大胆借鉴国外有关方法,研究其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新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3.开展课堂教学管理,不断强化德育渗透。美国高校把道德教育有机渗透到学校课程教学和管理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教育。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教学模式单一,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忽视了他们的“身体和品格”,阻碍了其成为“一个有思考能力的正直的公民”。借鉴美国德育教育的经验与有效做法,我国高校应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解决的道德问题。我国高校要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渗透作用,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要通过“大德育观”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加强校园环境投入与建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宣传,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德育作用;加强对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如通过“文明修身计划”、校园文明督导工程、无烟校园建设等措施,不断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提升道德实践的自觉性;通过学生道德讲堂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同学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4.重视实践性活动,内化道德信念境界。美国高校德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其主要特色在于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德育的主要使命,要求每位学生亲身体验了解社会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强调社会实践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土壤,且德育伦理不仅源于现实生活更要努力服务于社会。因为单纯的课堂讲授不能让学生自动理解教学实践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有通过经历,才能把握。④美国高校德育实践告诉我们,德育要取得实效性,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我国高校德育形式在实践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要借鉴美国高校德育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其意志力、探索性及自主、自重、公平竞争以及爱国爱校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的协作态度。⑤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踊跃投身于社会实践,接触认识社会,进行社会训练,促进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5.实现德育心育整合,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早在1986年,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就提出,应当把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德育和心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其主体目标都必须作用于学生这一主体。德育和心育“一体化”的整合建构,既体现了心育的中国特色和本土化,也反映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德育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为了进一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增进心理教育的生命力,为了促进心育与德育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德育和心育的目标、师资队伍、实施途径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⑥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喜闻乐见的活动,把学生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合起来,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德育教育与学生心理教育的整合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心育德育一体化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教育过程。这种称之为“心理—道德教育”的教育,既是我国高校德育改革的一种模式,又是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本土化的一个尝试。⑦
[注释]
①Murphy M M.Character education in America's Blue School:Best practices for meeting the challenge[M].Lancaster,Penn: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Inc.1998:173.
②Brown S D,Wlent R.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as a profession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M].New York:A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84:3.
③谭伟.中美学校德育之比较[J].求索,2003(5):183.
④Holt-Renyolds D.Good reader,good teacher,subject matter expertise as a challenge in learning to teach[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9(1):29.
⑤贾仕林.美国高校德育现状及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8(1):93.
⑥蒋波.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理念与机制[J].教育科学研究,2007(1):47.
⑦贾仕林.中美高校德育实施目标、内容的比较及启示[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