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在高职校园的传播

2014-04-17 06:35:06何兰玉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必修课高职生国学

何兰玉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 226007)

国学在高职校园的传播

何兰玉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 226007)

国学在高职院校借助于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不少学校已将国学课程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校园文化活动也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国学热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利于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国学;古哲先贤;高职校园;传播途径;文化影响

所谓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如何定义国学,迄今为止,还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本文所指的国学,从广义上来说,是中国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哲学、文学乃至书画、建筑、音乐、易学、医学、星相等等。狭义的国学,指以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简言之,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自20世纪末开始,国学热一浪又一浪地兴起,逐步影响着大学校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纷纷成立了研究机构并设立学位[1]。高职院校也受此影响,各自拿出种种方案,在学生中传播着古哲先贤的良言警句、处事原则、做人道理[2]。

1 国学在高职校园的传播媒介

“媒介是能让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产生关联的任何物质。也有人认为,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高职校园中的传播媒介主要有书籍、影视、音乐、节日和网络等等。

虽然网络盛行,手机人手一只或多只,但书籍仍是文化传播的主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传递的是儒家学说。《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在商战中的应用》是兵家思想的接力。《道德经》《庄子》展现了道家的无为与洒脱。《易经》《皇极经世书》乃是运用易理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的变迁。《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虽是童蒙之作,却蕴含着亘古不变的做人道理。通过书籍这一阶梯,高职学生逐渐明白了哪些学问是“为天地立心”,哪些是“为生民立命”,有多少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影视的特性,特别是直观性、表现性,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视频的热衷已大于书籍。优秀的影视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历史、接触社会、步入正轨。《大汉天子》《秦王李世民》《少林寺》,让高职生领略到汉唐时期恢宏的气势,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连续剧《红楼梦》、《西游记》等,借助于画面,使高职生知道何谓经典名著,什么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直至发生联想,接受美的熏陶。某些游戏,亦能促使他们熟悉历史人物,《大战三国》就是一例,玩过的学生谈起曹操、吕布,头头是道。

音乐的感染力由来已久,它是古代六艺之一,早期诗歌都是配乐演唱的,《诗经》如此,《楚辞》亦然。当代一些作曲家给古典诗词配乐,令诗歌方便流传。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曲,邓丽君、王菲的演唱,使苏轼这首词名震遐迩。而周杰伦的《青花瓷》,则如泣如诉地告知世人中国瓷器中的这一品种。不少高职生课余时间喜欢头戴耳机,倾听音乐,甚至哼唱或放声高歌,是欣赏,是学习,更是传承。

年、节是易被人们忽视的传播媒介,特别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上坟、年三十的团圆饭,要我们记得亲情。家国天下,没家哪来的国。端午节的粽子,不仅为了纪念屈原,还要后人心爱祖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秋节共赏明月,暗示着天下大同的期盼。

近年来,最有人气和吸引力的当推网络,上述种种,互联网可以将之一网打尽,全部囊括其中,书籍、影视、音乐应有尽有,节日习俗想知道多少完全不成问题。明智的老师善于利用这一特点,诱导高职生上网学习、查询国学知识,因而挤掉游戏时间,得到意外收获。

2 国学在高职校园的传播途径

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有很多差异,设立研究机构、设置学位不太现实。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导致高职学校短期性目标强,技能性课程多,国学更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高职生的思想境界因此受到局限。因此,将国学教育作为一门工程在高职实施,很有必要。

2.1 开设国学类课程

这是目前最有可能的做法,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06年12月,该校就在全院开设了必修课《国学精粹》这门课程。本课程共有18学时,其中9学时理论课,9学时实践课。学生在9学时的实践课中选择琴棋书画之任意一门进行修习,在两年半时间内修满学时。18个学时不算多,把它作为必修课却意义重大。众所周知,学生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态度区别甚大。必修课有压力、有要求。选修课相对来说,学生较为随心所欲,多个班级混合,人员杂乱。去亦可,不去亦可;听亦可,不听亦可。一个字:混。将国学设为必修课,既表现了领导的重视,也使得学生不敢轻忽,才有可能学有所获,学得其法。

国学必修课可放在一年级进行,第一学期开设经典文化导读课,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第二学期学习中国文化概论,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概括、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3]。选修课的开设,将补充必修课在课时上的不足。二、三年级的选修课,以提高欣赏水平为主要目的,传统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可作选修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建筑美学、服饰美学等亦可开作选修课。选修课门类齐全,学生选择余地大,他们可根据兴趣爱好选课,势必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效果。

2.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影响至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受它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阵地,是潜在的隐性课程,国学教育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个阵地[4]。

1)举办系列国学知识讲座。校园里开讲座,是常见的学习形式。借助于多媒体,形形色色的美玉、精彩纷呈的器皿令学生目不暇接,蓝田玉、和田玉,翡翠的区别如是简单。《玉文化》一节,拓宽了学生视野。而《佛教在中国》这一讲座,却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想入非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天花乱坠”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都出自于佛经。“一念之善上天堂,一念之恶入地狱”,发人警醒: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国学大师做讲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许多大师应邀在高校讲学,取得了轰动效应。

2)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宣传国学。这样做的好处是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力大。学生由被动接收到主动探求,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竞赛形式宽泛,书面的、口头的,必答题、抢答题,动手的、动脑的,只要可行,尽可使用。穿汉服、行汉礼,从视觉上感知中国传统;品美食、辨菜系,切实感受“民以食为天”的真谛;更有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等文字的演变,儒释道三家的特色、融合;不一而足。

3)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体普及国学知识。校园里的广播、网站、学报、校刊,都是行之有效的传媒工具,用它们做一些专题性、系列性的报告、报道,名人专访等等,可以提升品位,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

4)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因为校园文化自身渗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会由此逐步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真切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与技能。

3 国学在高职校园的传播影响

1)塑造健全人格。有健全人格的人,对生活有希望、对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意志坚强,能够直面失败和打击;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人友好协作;适应性强。国学中的很多典籍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阐述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国语》也说“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是塑造人性品格的基本道德要求。《弟子规》浅显明白地教导了我们做人的准则。培养学生,难的不是知识传授,而是教育他们怎样做人。高职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厚积人文底蕴,铺垫一生的道德基础,会成为真正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2)传承历史文化。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一直从古至今地传承下来,未出现文化断层现象。这源于中国的传统美德“和为贵”,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经过千百年来的吸收和继承,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和取代的,值得每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20个世纪初期,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竭力吸收西学的做法,险些将我们的民族精粹毁于一旦。在系统地学习了国学课程之后,学生会获得文化认同感和民族使命感,从而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3)培养审美情趣。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美无处不在。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国学的传播,能让学生处处看到美,获得美的灵感,如四季朝暮的变更美,寺庙雕塑的肃穆美,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古典音乐的空灵美。而古代诗歌,更是美的集大成者,且不说诗歌本身的格律美、音阶美,优秀的诗篇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美的灵魂,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入世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泊美;“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美。这些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作品,令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进行审美再创造,增添了审美情趣。而且,一个时刻感受到美的人,是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这样的人比较符合“仁者,爱人”的思想。

国学带给学生的影响还有很多,勤俭朴素、勤奋好学、诚实守信、求新求变等等,无不有利于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借用北京大学王博教授的一段话作本文的结语:“国学,在和它疏远了几十年之后还是回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心灵里、血液间。在经史子集里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多种多样的理解,这种理解过去曾经支配着我们祖先的生活,现在也会影响甚至支配我们的生活。”

[1]金久皓.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意义[EB/OL].(2009-10-21)[2014-03-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643b20100fqzx.html.

[2]欧阳昌雄.高职国学教育初探[J].中国商界,2010(7):403-404.

[3]张贤敏.关于高校开设国学必修课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1(4):129-130.

[4]赵淑梅.大学国学教育的现实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08(6):84-87.

(责任编辑:胡梅)

On Commun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s on Campu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E Lan-yu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Nantong 226007,China)

Ancient Chinese cultures communicate extensively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via books,TV and movies,and internet etc.Many colleges have offered optional and compulsory courses of sinology,and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enriched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s.The craze for ancient Chinese cultures exerts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college students,helping students developing their outlook on the world and lif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s;ancient sage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ays of communication;cultural influences

G710

A

1671-6191(2014)03-0089-03

2014-02-21

何兰玉(1962-),女,江苏如东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Y13013)。

猜你喜欢
必修课高职生国学
鲸宝宝的必修课
“垂”改成“掉”,好不好?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法大研究生(2020年2期)2020-01-19 01:41:40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0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在挫败中成长”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4-17 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