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少华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的落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供应。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相应的优化对策,对于有效开展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教育部不断出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相关专家一直呼吁响应,各高职高专院校也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机构,但实际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付诸实践。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只是一种摆设,在日常工作中,只是进行一些形式化的心理测试,或者建设相应的心理档案,单纯为了应付检查,缺乏实质性。同时,现阶段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很多缺少专业经验,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单纯地认为只要进行心理咨询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没有进行科学管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地开展。
心理健康是一门具有较强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和现代性的课程,也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相关调查表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太过陈旧、枯燥,与实践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教育部极力主张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并且在高校教育中逐渐普及,将其纳入教学规划,授予一定的课时与学分,但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滞后,教育课程化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效果,导致实用性不足。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且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在教育系统中逐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但是,现阶段,在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教育孤立化的情况。首先,心理咨询中心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缺乏其职能的发挥;其次,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规划,由心理咨询中心具体完成,但相关人员缺乏一定的育人意识,无法和相关机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配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孤立无援;最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各自为阵,降低了教育效果。
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的主要条件之一,教育人员素质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尽管各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整体数量不足。根据相关规定,每2000~3000名大学生,就需要至少1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然而,目前我国一所高校一般最多拥有3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部分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而是由德育教师或行政人员等兼任。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大部分由后期培训或者再教育人员担当,部分由相关学科教师兼任,甚至还有些由优秀学生干部兼职。这些人员的工作经验相对丰富,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不够专业和系统,在开展工作时往往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一直比较忽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进入大学阶段后,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师生比例失衡,教学多是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对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导致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无法及时地排解。另一方面,心理咨询教师与专职辅导人员较少,无法有效开展相应的咨询辅导工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的不同,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家庭教育方式较为民主,家庭关系比较和睦,家庭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沟通,大学生就会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如果家庭教育方式比较专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父母经常责骂孩子,孩子就会为了躲避责骂而撒谎,并且形成比较反抗、叛逆的情绪;如果家庭教育方式比较溺爱,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就会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处理好家庭关系,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所处时期有一定的联系。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基本上已经成熟,但是其相应的心理特征还不够成熟。随着大学生活的逐渐丰富,大学生视野的逐渐扩展,其相应的心理活动也越来越活跃。然而,由于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人格发展还不够完善,对情感的控制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重视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虽然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但他们并不是孤立的,非常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文化水平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观念逐渐多元化,在大学生心理方面也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在判断与选择不同价值观念与文化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迷茫。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传播手段的逐渐增加,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网络在传播积极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并且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交往能力,甚至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厌世的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领域,要想得到有效发展,必须强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教师而言,要深刻领悟“教书育人”的本质,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方面,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建设步伐,扩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利用相关的讲座、业务培训、定期考核等,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但是,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健康观念还比较传统,缺乏一定的心理健康意识,将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试当作一种检查是否有病的过程,把内心的压抑、紧张、自卑等当作一种病态心理,即使有需要也不敢进行心理咨询,导致一些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因此,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帮助大学生明确健康的定义,摆脱不科学的健康观,提高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参加相关活动,有效实现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即可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落实。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优势,挖掘自身的环境潜力,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优良的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大学生个人修养与品德的培养与提高方面。大学生置身于优良的校园文化中,可以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得到心灵的净化,提升个人修养与品德,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校园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要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化人性化设计,让大学生可以自我发挥,进而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