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翠 夏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术界围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掀起了研究热潮。
河南省一直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河南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原崛起的一项重要举措。2008年,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共同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于2009年正式联合制定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2010年河南省政府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用五年时间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12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印发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的通知》等重要文件;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以“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召开了第四届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论坛,围绕“怎样建设河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专题研讨;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把“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为此成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业委员会”。
1.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截止到2011年年底,河南全省常住人口为9405.74万人,是全国户籍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是农业大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013年,河南省新建高标准粮田951.7万亩,粮食总产1142.7亿斤,增产15亿斤,实现“十连增”。目前河南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但却解决了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还年年调出400亿斤原粮及制成品支持其他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河南是国家战略大省。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原经济区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起,并称为河南三大战略目标。河南的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举措已经明确,目前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08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签发《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密集出台的三大国家战略虽各有侧重,但基础均绕不开农业。国家支持河南打造粮食核心区,目的是让河南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的路子。
3.河南是职教大省。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3年,河南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899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127所,省部级重点学校116所),在校生147.1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43.75%;普通高等学校127所,其中本科学校50所(含独立学院),高职(专科)院校77所,在校生共161.83万人,本专科分别为91.02万人和70.82万人,本专科之比为5.6∶4.4。无论是职业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河南省在全国均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职教大省,但还不是职教强省。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是促进河南由职教大省向职教强省转变的重要举措。
1.“三大”战略和人口、职教优势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粮食核心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体现了四化同步的内涵,就是中国特色的河南路。中原经济区战略中新型农业现代化在粮食生产核心区、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等综合性农业生产片区,强调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形成绿色农产品的集约化生产,加强农业产业集聚升级、绿色观光产业的发展等,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三化”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劳动者具备全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结构,这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河南虽是人口大省,但劳动力市场却出现了“有市无人”的尴尬局面,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支持河南完成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要把河南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2.协调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三大战略”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既需要能吃苦、会动手的一般技术型人才,也需要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因此,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继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也要调整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比例。同时,要将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向上延伸,逐步设置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以满足“三大战略”的多样化需求。
第一,各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存在层次缺失。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共同点,就是都有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目前,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存、公办与民办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这个体系可以看出,我们的重点是中等及以上层次、在学校中接受的“职业准备教育”,忽略了本应渗透于基础教育之中的职业启蒙教育和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继续教育。就“职业准备教育”而言,河南的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体系之间缺乏相互的联系与贯通,基本上是各自为政。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非常小。高职教育多数停留于高职高专层次(学制2~3年),专科升本科靠“专升本”一条路,而且升入的多是“普通本科”而非“职业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更是缺失。层次缺失就给社会造成一种错觉:职业教育就是本科之下的一个较低层次的教育。这一认识成为中高职院校生源萎缩和生源质量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纵向衔接不够。中高职之间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升学制度上。目前,河南高职院校虽然可以通过“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办法招收中职毕业生,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生报考的比例有限,而高职毕业生继续深造升入本科和研究生的道路更是狭窄。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每年3800名左右的毕业生,有资格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只占20%。选拔方式以书面知识考试为主,侧重专业理论知识,却忽略了专业技能的考核,这与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严重脱离。高职学生能够进入研究生层次深造的几乎没有,因为每年的专业研究生招收数量有限,而且对文化知识要求太高。即便有机会继续深造,如果进入的是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还得重新规划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导致他们不得不在继续深造与就业之间做选择,使职业教育的整体效果和收益大打折扣。
1.创新河南省现代职业教育学制体系。目前,河南省中高职衔接主要有“3+2”分段培养、五年一贯制和高职、本科院校的对口单独招生三种形式,但“3+2”分段培养、五年制和本科单招比例都非常小,出现了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中职学校想升高职、高职想办本科的强烈愿望。借鉴国内已有的改革经验,河南省现代职业教育的学制改革可从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拓宽直接面向中职学生的升学渠道。除了继续扩大“3+2”分段培养、五年一贯制和高职对口单招以外,我们也可以借鉴江苏、山东等省的试点经验,设计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即初中毕业生先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并获得毕业证书,再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学业成绩达到相应标准即可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7年学习期间,按照中职、本科一体的原则,由对口的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制定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3+4”模式的考试内容以专业技能和中职学业水平测试为主,其标准由本科院校和对口中职学校共同商定。
第二,打通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纵向提升通道。有调研显示,超过60%的高职学生有继续深造升学的愿望,而且希望继续学习专科所学专业。河南省目前专升本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远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的诉求。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学校自身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应尝试打通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纵向提升通道。一是继续做好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开办本科专业(4年制)的试点工作。由对口的高职和本科院校按照职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及要求,联合规划制定课程教学体系,实施高职和本科不同阶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成绩合格毕业时可获得本科院校的学历学位证书。这不仅可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对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也有重要影响。二是借鉴江苏省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3+2”分段培养或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5+2”分段培养模式。学生先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或5年),取得毕业文凭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经过考核进入对口的本科院校学习两年,合格后获本科学历学位。学习期间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模式及考核标准均由本科院校与对口试点的高职院校共同确定。三是尝试探索专业学士学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任务由高职院校承担,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结束后获得高职(髙专)毕业证书,继续在高职院校学习一年,成绩合格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后,颁发高职院校的专业学士学位证书。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专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名称为“××(职业领域)硕士(学士、博士)专业学位”。截止到2013年,我国已设置了39种专业学位,但以硕士为主,博士次之,学士极少。因此,专业学士学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国家的支持和认可。
2.优化河南省中高职内在衔接体系。无论是分段培养还是联合培养,强调的重点都是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中高职衔接不仅要体现在学历学制上,更应落脚在以课程衔接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上。
第一,准确定位各层次培养目标,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中高职衔接首先是培养目标的衔接,就是预期的工作岗位的层次衔接,而工作岗位的科学定位依据是国家职业标准。由于我国的国家职业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缺乏企业引领和行业协会的参与,制定程序简单,职业分类不尽合理,职业标准的覆盖率、权威性、实效性都有待提高,所以难以全面指导中高职衔接中的培养目标定位。另外,《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只对就业的个别环节进行了宏观性规定,内容有限,缺乏行业“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没有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与报酬之间的对应参考标准,也没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互通机制,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系统内的有效衔接。我国应参考国际职业分类标准,制定动态的、精细化的职业标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技能型岗位应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行业协会应规范本行业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技能等级薪酬参考标准,建立技能等级与学术研究等级相对应的资格聘用制度。
第二,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根据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及“三大战略”建设规划,以及未来几年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的预测分析,确定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计划。从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内容衔接、教材建设、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真正实现中职、高职、本科及研究生层次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督查、指导。
3.重视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一是小学开好劳动体验和认知课程,初中开好职业认知和劳动技能课程,普通高中开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术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拓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二是利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构建继续教育网络,支持在职人员继续学习、增进职业能力,面向城乡社区提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健康生活等教育服务,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构建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政策制度的创新完善、深化校企合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水平、构建多元办学格局等多个方面,全省各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建立河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紧迫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有限衔接的路径,共同推进河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