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尚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89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岗不在业现象探析
周荣尚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89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从业状态却与其他专业任课教师明显不同,普遍存在着在岗不在业现象,本文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从业状态做出分析,为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岗不在业;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队伍庞大,存在于每一所高校,但他们的从业状态却与其他专业任课教师明显不同。本文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从业状态及其原因做出分析,旨在为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发展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于每一所高校,从现实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原因和感受非常复杂,本文选择从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调查资料来揭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从业状态。这个调查涉及上海29所全日制高等院校的683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全国范围看是有代表性的。我们可以由此为调查样本,来了解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从业状态。
从教师总体结构层面来说,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33%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其余教师来自历史、哲学、经济学和国际共运等专业。由于专业差异,就造成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应有的积极感情,对教学内容陌生。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动机层面来说,20%的教师认为,他们之所以选择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因为“有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想”,有献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事业心”;13.3%的教师认为是因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兴趣,是“自愿选择”;20%的教师认为是因“竞争太激烈,很难找到更好的工作,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无奈之选”;46.7%的教师认为是由于“个人、家庭等各方面原因”选择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见,选择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因还是比较复杂的,并非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钟情与热爱。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感受层面来说,14.3%的教师认为对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感觉“开心”;35.7%的教师感觉“平常”、“和做专业教师没什么不同”;14.3%的教师感到“沮丧”;35.7%的教师认为“没有什么感觉”。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评价层面来说,26.7%的教师认为,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利于个人发展”,33.3%的人认为“不利于个人发展”;另外各有20%的人认为“无所谓”、“不清楚”。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未来选择层面来说,有多达73.3%的教师“非常担心”或“担心”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要求会使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的学术性减弱,20%的教师表示“不怎么担心”,只有6.7%的教师表示“完全不但心”。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如果可以再次进行职业选择,只有11.1%的教师会选择“继续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低于认为自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感觉“开心”的教师比例(14.3%),这就是说,即使自认为感觉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心”的个别教师也有重新选择的想法或愿望;66.7%的教师选择“从事专业课教学”(有相当比例的毕业于“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的博士教师也希望能够从事专业课教学);22.2%的教师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教师两者兼做”。对仍在博士后流动站和已出站的博士后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这些选择做博士后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有“重新选择工作或岗位”的想法。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甚至有些无可奈何。所以就其从业状态而言,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教课程责任意识不强,缺乏真情实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热爱,不尽心,不努力,对课程情感麻木,仅仅是视为不得不从事的一项工作,因此,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成政治任务而应付差事。这就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岗不在业现象。
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的影响是两个方面:其一是从学生角度看是课程成效较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欢迎程度较低;其二是由于专业背景和教师学术观的影响,很多教师不乐于这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对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没有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总是想教自己原来所学专业的课程,工作不专心,进取心不强。教师自身发展没有职业依托,对教师自身自己发展不利。长此以往,只能使教学和教师状态每况愈下,这是教育管理所不能容忍的情况,这一情况必须改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岗不在业,危害极大。它瓦解了教学队伍,破坏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涉及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定位不清
众所周知,设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适应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需要,服务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什么事都能管”、“什么人都能做”的问题。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贴近教育实践、贴近党的建设、贴近现实政治生活的一门实践性学科,贴近实践是其重要的学科特点。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接不暇,扮演着“什么事都能管”的角色。正是由于这个“什么事都能管”特点,就造成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质疑,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万金油”,不存在专业性的问题。
所谓“什么人都能做”,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意识形态主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只要与马克思主义相关,都可以归为思想政治理论来使用。现实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其他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和专业,都被直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来使用。“什么人都能做”的现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源多元化,但是由于专业背景不同,这些教师对自己原来专业念念不忘,对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热情投入便是情理之中的情况。
(2)思想政治理论课声誉欠佳
思想政治理论的声誉,主要来自社会成员对自己经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和感受。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性、教条性、理想化和泛政治化特征,使得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没有摆脱隔空喊话、脱离实际、脱离学生、教育效果差强人意的被动局面。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于: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上以控制式和劝导式为主导,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灌输法。这样的教育方式特点是同意重复,封闭系统,说理乏力。从而使人们甚至是教育者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作用产生疑问。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上政治性为主导,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本本主义。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给话语设置一定的范围和边界,防止学生脱离其预设的轨道。学生从言语主体逐渐演变为权威言语的纯粹接受者,使学生长期处于失语的状态,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麻痹甚至逆反的心理。
这样的结果是塑造出了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政治课”,假大空,学生不喜欢听,教师也就难以获得职业的成就感,没有成就感的工作,是人们不愿积极投入的工作。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不佳
这里的环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教学环境。从宏观社会环境来说,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体系逐渐形成,政治再也不是核心价值和唯一标准。这种情况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人们对政治属性的东西逐渐淡化,青年学生的一个新的明显特点是对政治的漠视。政治课在很多学生眼中不是学问,不是知识,只是学分。如果学生不是为了学分,来上政治理论课的学生会寥寥无几。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传达主流政治理论和思想体系的途径,政治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遭到漠视,也就成为合情合理的结局。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职业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从事教学的不认同,原因是两个方面,首先受到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认同的影响,有些学校领导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化程度不高,谁都能教,不需要长时间的专业培养和专业训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其课程知识不够重视,教师则表现出对这种环境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不予认同。
另一个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对所从事职业的不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情况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职业幸福感、成就感低,职业倦怠感强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给教师带来消极影响就是职业倦怠,即个体身心疲惫的状态。表现为缺乏教育事业心和理想追求,对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对于学生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反应冷漠,情绪表现疲劳、烦躁,常常板起面孔教训人,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没有新观点、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只是按照某种常规或程式周而复始地重复劳动,照本宣科,无所建树。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员流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职业认同,缺乏职业感情,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以主动追求职业发展,也就谈不上职业建树。
以上情况的存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与定位,影响了职业选择和职业形象的认定,即使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职业范围,也是感受到教学环境不佳,难以建立职业成就感,就会产生疲惫和张望的职业心理。以上情况的积累效应,就是产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岗而不在业的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要完成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就必须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一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增强政治使命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体现出正确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增强职业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责任,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关键的问题是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理解、把握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将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从课程意识建设的角度,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意义。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和定位,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教学方式。教师的课程意识有利于教师顺利实施新课程,有利于教师行使课程权利,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文化重建。教师具备了什么样的课程意识,会影响到课程效能的实现和自身职业发展。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个特殊群体,课程意识尤为重要。我国相当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专业,他们大多未接受过教师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见,知识和能力结构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围绕课程的课程意识建设非常必要。
(3)从学术化建设的角度,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积累和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三个方面的学术能力:一是运用基础理论的能力。二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性。三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能力。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多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观点,并能够把这些观点讲解清楚,构建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建设。首先,开展业务能力和技巧培训,相当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想把课程教好,但是需要业务技巧培训,因此,要开展长期坚持的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流的机会,使大家能够对问题进行梳理,排解教学的心理压力。其次,从教学创新的角度,要鼓励教学创新,推广行之有效的教学的方法,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取得工作成绩,进而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安心教学,乐于教学。第三,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主管部门要爱护教师,创新教师管理的方法。利用行政手段,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接触社会实践,进而反思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在动力。
总之,要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岗不在业现象,必须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学术能力建设,业务技巧,职业成就感、职业幸福感、认同感建设、教学成效建设、教学环境创造,对教师的爱护和培养。通过这努力,才能改变这一消极状况。
[1]胡涵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38-141.
[2]彭焕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困乏现象审思.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On the phenomenon of teachers not at pos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Rong-shang
(Marx's Schoo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0089, China)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teachers, their employment statu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eac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provides 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work.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not at post; analysis
G641
A
1000-9795(2014)04-0206-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2-08
周荣尚(1969-),男,浙江台州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本文是同济大学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课程意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本文得到同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