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静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陕西西安 710062)
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在19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壮大起来,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影响其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高职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一方面,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作为培养高等技术人才主要途径的高等职业学校却出现招生难、就业难的景象,两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本文通过数据搜集分析、文献归纳等方法,根据就业市场中外语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总结外语类专业的就业特点,以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为例对其现状分析,最后针对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提出对策,以期为外语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发展提供思路,走出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在学校自身稳定发展的同时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中,外语类专业占据着不小的比例,每年也有相当数量毕业生。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对外语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根据教育数据咨询公司(MYCOS)公布的针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外语类专业毕业生收入较高,在各专业高薪前12名中,外语类专业占据了3名,分别是法语、德语和日语专业。这说明外语专业(特别是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处于我国大学毕业生薪资结构的上层[1]。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可看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就业有以下特点:
与以前相比,英语已经从一门“专业”逐步回归其“工具”功能,现在的英语教育相当普及,英语已经走下了“神坛”。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神圣的“专业”,而是一种日常应用工具。各种与英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求量大,因此英语专业课开设容易,各种高等教育院校基本都开设了与英语相关的专业,招生量大,毕业生数量多,目前就业趋势稳定。
小语种专业就业与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息息相关。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贸易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得企业、公司纷纷走出国门,小语种人才成为先锋。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全国开设语种最多的高校,根据北外网站资料显示,2009届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接近100%,其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是最早完成就业任务的专业。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新闻传媒机构、外企及合资企业、大型企业的涉外机构、外贸公司、旅游公司、留学培训机构等单位均是小语种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以国家公务员为例,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专业招录计划多,岗位多,每年吸纳了大量毕业生。2008年仅澳门终审法院就从北外录用了6名葡萄牙语毕业生。由此可以看出,在就业市场整体疲软的大背景下,小语种专业人才就业前景依然广阔。
在就业市场上,复合型人才历来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涉外及外资企业在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公关、法律、新闻、多语言沟通协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从事相关工作的员工不仅要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复合技能,如此才能独当一面,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以外贸单位为例,除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能与贸易伙伴进行流利的书面和口语交流之外,商务、贸易及当地历史人文知识也必须具备。同时,当前网络贸易日趋增多,从业人员还要具备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成立于2002年,是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由西安外国语大学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设立的一个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国家计划内统招(高职)大专生的学校二级教学单位,学制五年。设置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教育五个系,英语相关专业的学生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曾经为社会培养了几千名优秀毕业生,但是最近几年因为外部及内部管理的原因,出现骨干教师流失、招生难度加大等困难,计划于近两年停止招生工作。造成目前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外部因素冲击。受大学本科扩招以及社会上注重学历教育误区的影响,城市及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更倾向选择大学本科教育。同时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适龄学生基数减小。
第二,就业状况不理想。根据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网站资料显示,高职2009、2010这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初次就业率59.3%,其中英语专业35.7%,日语专业58.8%;职业分布:学校、培训机构36.3%;外贸、文秘性质工作27.4%;酒店、旅游等服务性行业22.8%;其他11.6%。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校高职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整体偏低,而且多从事与外语相关的单一技能职业。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培养的人才应符合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目前,我校存在专业设置范围狭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生知识单一、实践技能薄弱等诸多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在择业时没有竞争力,就业出现困难。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只是众多高职院校的个例,但在对个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窥见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提高办学质量,走出特色办学之路。
目前国家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尚未根本扭转,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教育资金中,分配于高职上的更是少之又少。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家财政性拨款仍然是教育经费的主体,占66%,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24%,社会捐资和集资的办学经费占2.4%。如此,学生需要负担的学杂费就较高,占16%[2]。教育总体经费的短缺和投入机制不灵活直接导致高职设施不够、质量不高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第一,寻求政策支持。除继续争取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外,可以尝试争取政策上的支持,借鉴资本市场的一些做法,如引入风险投资成立教育基金、政府贴息贷款或政府担保低息商业贷款、发行教育彩票等多种方式,发挥政府有限资金的杠杆扩大作用。
第二,资源重组,多元化主体办学。参照股份制公司的做法,利用公办学校政策上的优势,吸引社会团体、个人、企业等多元化资金投入高职教育,成立校董事会,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情况下既保证一定的资金收益,同时也充分利用社会的闲置资金,于国于校实现双赢。
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没有统一的界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提出:具备助教职称以上的合格教师,获取初级以上技术职务(职业资格),并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有累计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3]。按照上述概念界定,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匮乏,多数教师只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不能在职业技能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点和帮助。因此学校应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拓宽师资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形式与内容。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在本专业继续深造的同时争取通过一项职业技能认定。
(2)师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教师的培养应注重教学能力和行业实践技能,能将目前行业中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不是只看取得证书的多少。
(3)建立教师兼职管理的规范性制度,从其他院校或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或培训讲师,既满足教学的需要,又降低用人成本。
专业设置必须突破专一外语为主的局面,要以经济发展为依据,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灵活的专业格局,充分体现高职专业实用、新兴、现代、复合等特征。如目前中国与欧洲各国外交关系升温,经济往来持续增多,就可以增设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相关专业。
课程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能力与知识素质相结合、以就业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包括基础语言应用能力、职业技能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并以此确立培养这些能力的支撑课程。
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高级技术人才匮乏,高职毕业生就业后难以很快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些问题使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校企联合办学,定向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以学校为办学主体,企业结合自身人力资源计划,根据岗位实际提出要求,共同制定专业方向、教学计划,企业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双证,即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经企业考核胜任后,支付一定的培养费用。其次,与大型国企尝试建立校企股份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以企业为办学主体,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组织实训;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师资,使员工系统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相结合。尤其是与外资有密切合作的大型国有企业可采取此模式。
[1]MYCOS:《2009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蓝皮书》[2009-08-11],http://www.mycos.com.cn/report/select action?sn=10198
[2]北京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中国百姓蓝皮书: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2002年。
[3]黄榕:《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及培养途径探析》,《职业时空》,2012年第9期。
[4]潘月洲:《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核心竞争力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