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荔晴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泰州 225300)
论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
杨荔晴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泰州 225300)
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腐败的重要表现,是当前学术界必须解决的问题。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把好初审关,公正遴选审稿专家做好论文评审工作,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注意提升自身素养。通过硬件检测系统、审稿专家库、反学术不端联盟等构建立体化反学术不端体系。
学术不端;编辑;检测系统;编辑问责制
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学术腐败已渗透到学术研究各个环节,其现状令人触目惊心,其后果更是让人痛心。频频曝光的学术不端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诚信、道德、学术、法律法规等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探讨。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中应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笔者结合本编辑部的日常工作,对编辑部及编辑在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做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构筑防范学术不端的“防火墙”,当好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守门员。
网络的发展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造假者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就可以找到想要的资料进行复制粘贴,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成果予以公开发表。值得庆幸的是,出版物的数字化在给造假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甄别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更多技术手段。当前,一些研究机构已经开发了判断学术不端行为的软件。本编辑部采用的是清华同方(中国知网)开发的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SMLC),这个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供编辑部检测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1]。
期刊编辑部在日常的稿件遴选中要求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对于所有来稿一律使用“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名家的约稿也不能例外。一般情况下,重复率低于20%的文章方可进入初审。第二,论文在经过初审、外审、作者修改后应再次进行检测,以防止作者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出现新的学术不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检测系统存在的时间差问题。
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这一科技利器,可以克服编辑知识面和记忆力的有限性,极大地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但同时,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弊端。一方面,系统对非学术期刊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插图、复杂公式等内容)难以完全有效识别,对于系统外的英文文献也毫无办法[2]。另一方面,检测系统收录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的作者会利用这一时间差,抄袭最近发表的文章。此外,在学术不端软件面世以后,各种对策也应运而生,有很多网店的卖家专门进行论文检测,买家只需付极少的费用就可获得详细的检测报告,然后针对标红文字进行修改以图通过检测,更有甚者,通过翻译器对重复文字进行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最后翻译成汉语从而避免与他人重复。
因此,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来稿进行初步筛选,可以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但不能唯复制率论文章。
在当前学科分类日益细化的前提下,要确保期刊的学术水平,高水平、高素质的审稿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审稿专家库中选择相应的专家进行审稿,才能确保论文质量。本编辑部一直坚持外审制度,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小同行”送审
一般来说,人们把在一级或二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人称为“大同行”,而把在三级或四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人称为“小同行”[3]。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的今天,选择“小同行”,既可以较好地利用专家的专业知识对论文作出客观的评价,又可以借助专家对学科研究资讯的把握来发现一些检测系统无法测出的学术不端文献。对于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稿件,要安排两位以上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审核。
(二)双向匿名审稿
为保证审稿的公正性,本编辑部一直采用匿名审稿制。一方面,在告知作者审稿意见时,隐去审稿人的相关信息,如果作者对审稿意见有疑问需要与审稿人探讨,由编辑代为转达;另一方面,在给专家送审的稿件中,将作者的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删除。
(三)实行回避制度
一般而言,只要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作者与审稿人之间就无法联系,但就高校学报来说,很多作者和审稿专家都是本校的教师,即便在文章中隐去作者的相关信息,有时审稿专家也可以通过内容猜出作者,在此情况下,就要实行回避制度,将稿件送给校外甚至外地的专家审查。
编辑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术质量的把关者,要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编辑必须德才兼备。
(一)编辑的“德”
编辑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树立反学术不端的意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在当前的职称评审体制下,文章能否发表可能会关系到个人前途,因此编辑手中的权力在很多人眼中是决定其前途的“尚方宝剑”。有的人会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编辑,企图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让编辑为其文章的发表开绿灯。编辑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质取稿。同时,编辑还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应熟练掌握《著作权法》、《世界版权公约》等法律法规,区分合理利用与侵权,正确判断学术不端行为。
(二)编辑的“才”
一个合格的编辑应该是“一本百科全书”,不一定对某个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当然有这样的研究更好),但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学术刊物编辑尤应如此[4]。只有这样,在面对众多稿件时,编辑才能慧眼识珠,从中挑选出高质量的稿件,同时有效识别论文抄袭、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这就要求编辑时刻关注学术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编辑与其他职业有所不同,其他职业要求知识的专、深,而编辑则要求知识的广、杂,故而,编辑要保持与专家的联系,经常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术洞察力和学术敏感性,练就“火眼金睛”,不断挖掘有价值的稿件,使那些抄袭之作难以蒙混过关。
编辑在不断提高自身学术修养的同时,也要掌握各种编辑技能,熟悉各类编辑规范、标准。在审稿时,要注意对文后参考文献的审核,具体内容包括标注是否规范、内容是否真实等。一方面,参考文献标注错误本身就是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审核参考文献,可从中发现改变语言组织方式、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一)确立编辑问责制度
编辑作为论文发表之前的最后把关者,理应承担起反学术不端的重任,但事实上,从近几年曝光的多起学术不端事件处理结果来看,一般都只有学术不端文献的作者受到处罚,而相关编辑部和编辑则置身事外。同时,任何权力都必须有相应的制约机制,否则有可能被滥用。编辑对文章能否发表有一定的决定权,但没有相应的权力制约机制,一旦文章出现问题,编辑往往以“文责自负”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因此,要防止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文责自负”[5]规定,确立编辑问责制度。通过这一制度的确立,可使编辑的权力和责任更加明确,进而激发编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编辑部可通过制订相应的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对编辑的行为进行约束。
(二)建立出刊后的跟进制度,畅通举报通道
如前文所述,从论文发表到上传至数据库一般会耗时2个月左右,虽然在作者投稿、修改、定稿后均已进行了查重,但还是会有漏网之鱼,所以在论文发表后还要进行一次查重。同时,应通过各种途径发动读者行使监督权,举报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已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部一定要态度鲜明地宣布论文无效,从相关数据库中撤销论文,并将作者拉入“黑名单”,在此后一定时期内对相关作者署名的论文不予发表。
为了更好地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各个期刊编辑部之间应改变当前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交流,搭建反学术不端的信息平台,通力协作,形成学术诚信监督的合力。目前,已有相关期刊在这方面做了尝试。2008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发起,参加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高层论坛的50家学术期刊,签署发表了《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声明规定:凡被发现有任何一种学术不端行为者,签署该声明的学术期刊将在10年之内拒发其任何文章,以示惩戒。2009 年,《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7 家历史类期刊发布了《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约定自2000年1月1日起,凡投稿而有抄袭剽窃行为者,期刊编辑部在5年之内均不受理其任何稿件[6]。期刊界应以此为契机,继续推动这一机制,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并真正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
反学术不端行为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学术期刊编辑部作为“第一道防线”,其所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但仅仅依靠编辑是远远不够的。要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从源头入手,规范社会竞争机制,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将其纳入法律范畴,以法律来制约学术不端行为。
[1]李新根,徐用吉.学术期刊编辑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科技与出版,2010,(8):64-66.
[2]周莉华.取舍之间:如何正确判断学术不端及专家意见[J].出版发行研究,2013,(3):79-81.
[3]高伟云.防范学术不端与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114-116.
[4]敏泽.从事编辑工作的几点体会[C]∥编海风云录.太原:书海出版社,1989.
[5]陈朝晖,黄寿恩.“文责自负”的认识误区及解决问题的途径[J].编辑学报,2007,(1):11-12.
[6]刘伊念.编辑:反学术不端的“第一道屏障”[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4):165-168.
[责任编辑:陈曙娟]
OntheResponsibilitiesoftheEditorfortheAcademicMisconduct
YANG Li-qing
(JournalEditorialDepartment,TaizhouPolytechnicCollege,Taizhou225300,Jiangsu,China)
Academic misconduct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academic corruption and is a question to be solved in the academic and research community. Journal edito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detection system to close strictly th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choose the appropriate experts to evaluate thesis and upgrade their own quality while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Set up a system of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against academic misconduct including the detection system, high quality expert database, anti academic misconduct alliance.
academic misconduct; editor; detection system;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work of editing staff
2013-11-28
2013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规制”(TZYKY-13-10)
杨荔晴(1978—),女,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G232
:A
:1672-2604(2014)02-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