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杜威教育思想在新课改中的应用

2014-04-17 06:20:49张明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杜威经验新课改

张明伟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622)

刍议杜威教育思想在新课改中的应用

张明伟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622)

新课改在理念和方法上借鉴了一些国外的教育理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新课改的实际,运用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要重视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主体经验,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在课程设置中要以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需要为主要依据,以期真正将杜威的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思想;新课改;杜威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通过毕生教育活动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长期以来,这一教育思想体系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同样,它对我国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融入到新课改中去,对于我们遵循教育规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形成了严重功利化和教育目标的片面化现象,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往往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追求的是少数学生拔高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对升学率的追求,忽视学生基础性、整体性的发展;追求外在的工具价值,忽视学生内在的主体价值;追求统一的共性,忽视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1]我国教育的这种畸形发展的结果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个性难以得到张扬和发展,精神世界得不到充实和丰富,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得不到提升,进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杜威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突出了探究与创新的精神,注重“生活”和“经验”。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习即反思的过程、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等教育主张,对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前新课改的实施,将杜威的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重视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培养。在对儿童个体发展特点的认识基础上,杜威提出,评价儿童的创新能力应当以儿童的自我发展水平为基础。他认为,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不宜进行比较。肯定所有儿童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基本任务,教育应当创造条件,把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2]

创新能力是人类进行探究的基础,在大力追求创新人才培养的今天,教育应当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由于基础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创新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学校单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分数来甄别学生,就会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好问心和探究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原有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萌芽逐渐消退。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养成学生好奇、好问和好思考习惯的关系。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教育就是要发现和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任务,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尊重学生主体经验,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将这一理念付诸行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杜威教育思想以“经验”为基础,提出了“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的经验概念中,探究、反思、行动是贯通一致的,探究和反思都是处于行动过程的“从做中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经验,从学生主体的生活现实经验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通过总结、积累、反思、建构经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演变成抽象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要以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需要为主要依据来设置课程。杜威指出,由于学校教育中所传授的都是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知识,以分化的形式呈现在各科教材中,因此,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失去了联系。虽然这些知识能解释、阐明问题,但是它们不能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答案。杜威主张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应该进行设计,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选择课程内容,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成为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作为教育人的课程,在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上,不仅要重视逻辑的顺序和原则,而且要重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知识有意义的结合和互相补充,从而在课程中实现事实与价值、思想与行动、情感与理性等的统一”[3]。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基础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掌握比较宽泛的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学生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课程的组织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序列,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要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心智结构,教学时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科学地设计课的内容,要立足于学生、知识和社会内在统一的基础上来设置和设计课程,既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发展要求,又要注意课程的知识性和社会要求[4]。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经验水平和需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才能准确地判断学生理解的程度,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兴趣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杜威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很好地结合,提出每个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强调教育应当发展每个儿童的创新能力,把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任务。关注学生的整体经验,在促进学生经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1]张旺.创新人才成长指向的质量观与教育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3(3):1-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4.

[3]同上:16.

[4]朱轩.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新课改理念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2010(1):56-57.

On application of Dewey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Zhang Ming-we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22, China)

In the idea and the method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some foreign education theory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Dewey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a's basic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education, respect students experie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main body function, in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need for the main basis, in order to will Dewey's educational thoughts effectively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to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ducation thought; new curriculum reform; Dewey

B712.51

A

1000-9795(2014)04-0015-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2-13

张明伟(1962-),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从事课程论和教学论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杜威经验新课改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38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让我们摇起橹来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09
绝世武功的奥秘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22
杜威传播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