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岭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刘开岭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若没有做好转化工作,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是一艰巨、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班主任必须切实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其具体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爱学困生,才能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由于学困生身上的毛病、缺点多,常常在父母、教师、同学那里遭到冷淡、歧视,很少得到同情和温暖,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学困生对教师抱有疑惧和对立情绪,对班集体疏远,往往怀疑老师和同学是否真诚地爱护和关心自己。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转化学困生时应该特别热爱他们,做到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并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帮助他们。这样,学困生才会敞开心扉,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指导,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笔者曾带的班里有一名学生刘某,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动不动就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骂人、打架。因此,同学都不太愿意与他接近。他时常也有一种孤独感。笔者多次找他谈话,他都听不进去。有一天上课时,笔者发现他趴在桌子上,脸上有痛苦表情,便走过去询问原因,得知他肚子痛。于是,立刻叫两个同学送他去校医室,在校医室吃了药,打了针,但病情并没好转。笔者立即将他送到县中医院并为他垫付了医药费,然后打电话与家长联系,但一时联系不上。笔者就一直陪着,直到两个多小时后,他的母亲赶到。之后他很感激地对笔者说,以前没有好好听从老师的教育,感到对不住老师,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要努力改正缺点。后来刘某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学困生尽管不断出现问题,不断承认错误,有时也有进步表现,但本人并不一定真正能意识到问题的性质、危害以及克服缺点的方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为此,班主任可向他们提供有正反面经验教训的生动事例。通过启发、讨论,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从中得到借鉴,领悟到改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特别是要用身边的,他们熟悉的一些人的转化事例来教育他们。通过这种榜样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能激发起学困生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的上进心。学困生的思想品德差与学习成绩差,往往是互相联系的。他们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因此,班主任要紧紧围绕着学习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的落后状态。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自己一定能够学好。其次,经常与任课教师加强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争取到任课教师的配合,为他们“开小灶”、指导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当他们只要有一点的进步,就要及时地表扬,这样就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也能逐渐提高。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一种内部力量。学困生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两者交织在一起。如果班主任嫌弃学困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就会损伤他们最敏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反抗心理,最终导致他们拒绝一切教育。有一次上课,笔者发现一个学生低头在看桌下的书,笔者走到他身边时他仍没发现,他正在很入迷地看一本小说,当时笔者没有收缴他的小说并且批评他,而是拍了拍他说:“你上课怎么把课本放到桌子下面看?这样对你的眼睛有损害。”他脸一红,从抽屉里拿出课本放在桌子上,并对笔者报以感激的目光。以后上课时他比以前更认真听讲了,成绩也有了进步。在有了进步时笔者就及时地表扬他,这样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最后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班主任必须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学困生的不良行为,总是由于某些不良的外部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所以,要转化学困生,既要控制外部不良诱因(如不良的场所、旧伙伴、迷恋的对象等),又要重视消除学困生不合理的欲念、嗜好、兴趣等内部因素。当他们改正了错误,新的正确的动机与行为习惯比较牢固地形成以后,在适当的时期,在有把握的条件下,可以进行信任性考验,给予他们同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他们同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进一步帮助他们巩固新的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笔者曾把采购布置教室的物品的任务交给一个犯有偷窃行为而有所悔改的学生,当他如数地把找回的钱和物品交回时,体验到了班集体对他的高度信任,从而促使他彻底改变旧的卑劣的不良行为。
班主任要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困生年龄、性别、性格特点、错误轻重、态度好坏等,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措施,发现教育的突破口,寻找钥匙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促进转化。教育学困生没有现成的妙策和固定模式,只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热情耐心、持之以恒,既要看到学困生所存在的缺点,客观地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又要善于利用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作为转化的契机,就一定会使学困生变先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浦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