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4)
词汇衔接链对小说语篇多重意义的揭示
——以《半日》为例
王甜甜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4)
词汇衔接作为主要的衔接手段之一,是分析语篇、理解语篇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分析马哈福兹的短篇小说《半日》,旨在探究词汇链这一衔接形式对揭示小说语篇主题,解读小说语篇多重意义的重要价值.
词汇衔接链;小说语篇;多重意义;《半日》
语篇分析是理解和阐释语篇意义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韩礼德认为,语篇分析有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较高层次目标是对语篇进行评估,较低层次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来说明语篇是怎样表达意义、如何表达意义,以及揭示出语篇的多重意义.[1]在语篇分析中,尤其在外语教学涉及的语篇分析中,词汇衔接分析是语篇分析的常见途径,对语篇的多重意义有较好的揭示力.[2]本文以词汇衔接为语篇分析手段来揭示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短篇小说《半日》(Half a Day)的多重意义.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一个意义概念,指语篇中存在的意义关系,是它使其成为语篇.”[3]他们把衔接看作是一种非结构性谋篇意义关系,并区分了五个衔接关系类型: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词汇衔接可以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构成信息之间的衔接纽带.词汇衔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复现,包括相同的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位词和概括词;另一类是词汇搭配.在语篇中,特别是长语篇中,通过不同的词汇衔接方式结合使用可以形成词汇链.词汇链有助于理解语篇主题及词汇的语境意义,解决词语歧义现象,确定词汇的深层含义.[4]在分析词汇量丰富的文学作品时,词汇衔接的分析愈显重要.[5]小说的词汇丰富,情节设计精巧,大量使用词汇衔接可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通过分析词汇衔接,我们可以揭示并证实词汇及其所传达出的意思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限于从阅读中获得的表面感受.
情节等都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可归纳出下文论述的四条主要词汇链.
3.1 场景词汇链展示出故事的三个发展阶段
《半日》共有941个单词,分为20个自然段.故事中场景变化明显,共有三个,即离开家去学校的路上、在学校校园和放学后回家的路上.三个不同的场景可将小说分为三个部分,其词汇链的表现分别如下:
第一部分(1-7段)讲述主人公从家里出发到达学校这一历程.场所词汇有(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词汇所出现的自然段.下同):school(1);window,street,gardens,fields(2);home,high-walled building(5);gate,courtyard(6).
第二部分(8-16段)描述主人公在学校的生活.场所词汇有:gate,courtyard,buildings,balcony(11);home(12);school(13);music room(14);path(15);the paradise of home(16).
第三部分(17-20段)则叙述主人公放学后的所见所感.场所词汇有:gate, home,street,gardens,fields(17);home,crossroads,street,house (18);the ironing shop,corner(19).
潮湿或者是霉菌和真菌等因素的存在,在这里显然是相关的,室内空气的化学成分也是如此。在城市地区,室内VOCs的水平通常比室外高出2~5倍。
从组成场景链的这些词汇中不难看出,三部分中都出现的两个场所是:home和gate,而school只出现在了第一、二部分.小说第一段指出主人公要去的场所是school,而要离开的是home,第5段中的home语境表示了主人公对home的恋恋不舍.进入school后,老师告诉学生说学校是他们的新家(new home),但是这个新家显然不能与真正的家相比,真正的家是天堂(the paradise of home,第16段).所以,放学后主人公才想着要尽快回到家(return home,第17段).而gate一词处在了三个部分的连接处,表示不管是从home进入school,还是离开school回到home,都要穿过此gate,也就成了场所的分界点.
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street这个场所重复出现,串联语篇的首尾,形成一种呼应.第一部分street两边是gardens,fields,而这些自然风景在第三部分不但全然消失无踪,而且风景变得大相径庭,混乱不堪.这样,作者在对小男孩在去学校及放学路上街道的变化描述,借助具有很大反差的搭配,表现出一种强烈对照的效果.上学前还是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经过短短的“半日”的时间,变成了人声鼎沸,喧闹拥挤的城市街道.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绘垃圾如山,人头攒动,车流不息,建筑物鳞次栉比,既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化进程之快的担忧与焦虑,又表达了其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不满与厌恶.
3.2 人物词汇链揭示出主人公人际世界的变化
《半日》的叙述者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即为主人公,基于此可将人物词汇链分为主人公链和其他人物词汇链.
经过统计,同指或包含叙述者即主人公的指称代词I、me、we、us等共计出现50次,占总字数的5%,从而就形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主人公指称链.进一步分析这条指称链,我们发现它在故事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称单数:8个I,4个me,3个we;而第二阶段逐渐由第一人称单数转为第一人称复数:8个I,2个me,2个us,10个we;到了第三阶段则只有第一人称单数:15个I,1个me.这样的分布模式一方面说明了第一人称叙事亲历现场的特点,另一方面说明了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心中个人意识的变化.在上学的路上,故事中的对话发生在主人公与其父亲之间,其他家人只是提及;当进入学校后,随着结识的人物逐渐增多,主人公慢慢远离其家人,也似乎渐渐失去了个人意识,融入了一个集体之中;放学后,在离开了同学与老师,又难寻父亲的情况下,世界似乎只存在着主人公一个人,直至小说末尾,一个第三人称he出现并称呼主人公为“grandpa”,从而暗示出主人公年龄上的巨大变化,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戏剧性效果.
伴随主人公指称链出现的其他人物链分析发现,在故事第一部分提到的人物有:my father(1);my mother(2);my father (3);your brothers(4);boys and girls (6), my father(6).在第二部分中,有以下人物被提及: boys and girls,boys(8);my father (9);my father(10);some of the children,a lady,a group of men,the men(11);the woman,mothers and fathers(12);many friends,many girls(13);the lady(15);those who were able(16).在第三部分中,有以下人物:the children,friends and sweethearts,my father,all these people,children,conjurers,a band,clowns and weight lifters,my father,the young boy(17).
由此可见,三个部分中均出现的人物是my father.第一部分中,是my father送主人公上学并给予主人公以安慰和鼓励,还约好待主人公放学后再见.在学校这个场景中出现的唯一一组对话发生在主人公与一名同学之间,双方都提到了自己的父亲.主人公放学后,根据约定等候父亲,久候不见,然后决定独自回家.他在发现街道上的离奇变化后,想要回家去向父亲询问答案.据此可知,my father这个人物在主人公的生活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成了和主人公一样贯穿全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另外,第一部分是主人公离开家去学校的路上,提及的人物主要是他自己的家庭成员.放学后,主人公在大街上看到的人物及其行为是我们现代社会常见的景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校中这一部分出现的人物则主要是以第三人称复数形式出现的人物,明显不属于家庭成员,但也并不明显地专属于学校这个环境.由此再次确认了在学校中主人公人际世界中所交往人物发生了明显变化.
3.3 时间链让时间逐渐变得具体并呼应小说标题
小说的题目Half a Day(半日)是一个时间概念,那么在小说中day一词是否存在词汇链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故事开始的第一段中就出现了day一词:
… this was the day I was to be thrown into school for the first time.
在第三部分的第17段一开始,the day一词再次出现:
The bell rang, announcing the passing of the day and the end of work.
在第18段,出现了小说题目的短语half a day,从而与题目形成了呼应:
How could all this have happened in half a day, between morning and sunset?
尽管day复现三次形成了一条day的词汇链,但是仔细分析起来,这三个day的意义通过不同的搭配呈现出一个意义逐渐具体的过程.第1段中的day只有一个定冠词the与其搭配,它具有最基本的意义,即“日子”或“天”、“白天”(the time of light between one night and the next).当day在第17段第二次出现时,增加了搭配词the passing of,其意义也就变成了“一天的工作或上学时间”(the time established by usage or law for work, school, or business),因此the passing of the day表示上学时间结束,或者说放学了.该词在第18段以half a day出现时,不但与小说题目产生了呼应,而且在其后紧跟着的一个解释性短语between morning and sunset使half a day的区间变得具体明确,也就是“半日”是指“早上与日落之间”的这段时间.可以说,这个意义逐渐具体的过程显示出主人公对时间的敏感性不断增强的心理感受.上学前是一天的开始,怀着不情愿和期待,放学时是一天的结束,充满着放松和欢乐.然而,踏上回家的街道时,满眼的吃惊让他意识到就在他早上上学与下午放学的这半日中竟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在这里,不可思议的变化之大与具体明确的时间之短形成反差效果,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3.4 人生链揭示小说多重意义
由上文可知,对场景、人物和时间词汇链的分析仍然侧重于语篇表面层次的分析.这些分析对某些词语的作用和意义还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还没有揭示出在读《半日》时所感受到的小说的多重意义.比如第15段第一句Our path was not totally sweet and unclouded.中,为什么作者使用了path一词?再如第17段的第一句The bell rang, announcing the passing of the day and the end of work.中为什么在末尾出现了与“the passing of the day”并列的“the end of work”?它暗示着什么呢?
词汇衔接分析有助于我们解读文本深层次信息.[7]小说作者虽然表层上在写主人公上学的半日,但要认识到作者在深层意义上是在写人生,那么这个深层意义有没有词汇衔接上的体现呢?小说第7段和第12段中出现了life一词:
Today you truly begin life.
So dry your tears and face life joyfully.
如果把这两个life看作一条人生词汇链,并由它出发来挖掘小说的深层意义的话,就能够解读出第15段出现的path其实是一条life path(人生之路),第17段中的the end of work中的work除了指学业(school work)外,还指工作(work)这个深层涵义.沿着这个人生词汇链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不难看出小说《半日》揭示出的多重意义:主人公上学的半日(half a day)是主人公的半生(half
a life).也就是说,小说表层上是对主人公离开家上学、在学校到放学这三个场景的短暂半日的描述,而深层上是对主人公半生经历的映射.这个半生也分为了三个阶段:上学路上是童年,在学校是青年中年,放学后是退休后的老年.这样的分析才能让我们解读小说对主人公放学后所看到回家沿途的巨大变化,其实是社会在一个人半生中发生的变化,而不是半日中发生的巨变.小说作者把半生的时间和变化浓缩成半日这样短的时间,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本文利用词汇衔接链的手段,对《半日》这个短篇小说进行语篇分析,初步揭示出了该小说的多重意义.分析结果表明,词汇衔接链分析对梳理短篇小说的语篇结构,对从词汇衔接层面上揭示语篇的主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多层意义具有很高的价值.
[1] 彭漪,柴同文.功能语篇分析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 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Halliday M A 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 吴格奇.语篇中词汇衔接链的特征及其功能——散文《欲念》文本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2005(03):70-75.
[5] 罗选民,刘琦榕.词汇衔接在小说语篇中的连贯功能[J]. 外语教学,2003(02):17-20.
[6] 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 张碧.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与文本解读[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4): 56-59.
(责任编辑 徐继宁)
Implication of Lexical Cohesive Chains to the Multisignificance in Fictional Discourse——A Sample Analysis of the Fiction Half a Day
WANG Tiantia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Lexical cohesion, as one of the major cohesive devices,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discourse. Using the short story of “Half a Day” as an exemplar,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ice of lexical chains to discover the multiple themes of the story, which reveals the value of lexical cohesion chain in fictional discourse.
lexical chain; multisignificance; fictional discourse;Half a Day
H315
A
1004—1877(2014)03—125—04
2013-10-07
王甜甜(1989-),女,山东省济南人,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