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颖
(中共石嘴山市委党校,宁夏石嘴山753000)
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早已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马克思在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时,就指出了意识形态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及反作用关系,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的发展。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阐述了基督教在西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新教伦理在形成资本主义伦理价值体系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从根本上促成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社会力量与个人力量,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意识形态产生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最初属于哲学范畴。第一个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法国人特拉西,他认为:思想的产生来自物质的刺激,因此理念的形成是一种物理过程。而意识形态对理念形成过程的研究,也可以称之为“理念的科学”。特拉西试图将他从“理念的科学”所得知的知识应用于整个社会,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因此,意识形态便与政治密切相关[1]。
马克思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使用意识形态。第一,作为虚假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与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反的历史唯心主义,是否定的含义。第二,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指一定阶级社会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并树立其观念上层建筑。第三,作为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为其目的和利益提出的一种价值导向,说服人们认同现存政治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有哲学或社会学角度的解释,综上所述,我们所讲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来自马克思的观念上层建筑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不论如何定义,意识形态都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将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认知体系,是某一团体对世界的认知;二是意识形态与个人、集体的行为密切关联,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2]。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意识形态是人们认识世界并达成一致同意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如果人们普遍认同现有制度安排是合理、合法的,当人们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时,就可以借助意识形态来快速认识世界。因此,意识形态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来减少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与行为判断,从而减少试错成本,提高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确定性,降低集体达成一致的信息费用与谈判费用。
2)意识形态能够修正个人行为,减少或克服集体行为中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意识形态可以以一种外在的影响力来抑制经纪人的机会主义倾向,防止机会主义者把自己的成本和费用转嫁给他人,同时也通过提高人们的内在自觉性,提高人们对诚实、信赖、忠诚、良心等效用评价,来强化人格的可靠性和行为的确定性,从而有效减少搭便车或违犯规则的行为。林毅夫认为,意识形态也是一种人力资本,它的存在量越大,则表明人们对现存制度安排的认可度越高,较大的意识形态拥有量能减少消费虔诚的机会成本,进而降低了个人搭便车和其他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3]。同时,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3)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动员激励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能将人们的精神取向、价值判断标准成功引导到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就能有效提高个人的成就需要,随着个体从事经济活动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的成就需要水平也会随之提升。在对经济活动有了一致认同的精神激励下,人们就会主动以经济效果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积极投身社会生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意识形态减少了正式制度强制执行的费用,并为经济变革提供理性支持。一定的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提高了人们遵守正式制度安排的自觉性,强化了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大大减少了摩擦、冲突、协调及监管费用。
一种意识形态如果与现行经济变革相吻合,就能促进人们的价值观念、习俗文化朝着更有利于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变化,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在:它能有效识别潜在利润,迅速达成制度变革的一致同意,减少谈判费用;迅速产生集体行为,降低组织费用;迅速认同新制度,降低运行成本。
5)意识形态通过对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建构,影响经济发展。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的根源在于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4]。各个国家或地区都会选择与自身意识形态相一致的目标,以减少制度变迁的成本,构建出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然,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是双重的,如果它与现实的经济变革不相容,则会阻碍经济发展。
(1)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意识形态的变革是由其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变革决定的,因此,两种变革并不是同步进行,意识形态变革往往会滞后于物质基础变革。一但意识形态变革跟不上物质基础变革的要求,就会成为压制创新、反对变革的保守力量,由此增加社会交易成本,阻碍经济发展。我国清朝末年,封建保守势力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点。
(2)现实社会并不是一个同质的社会,而是由多个利益集团组成,意识形态上的差别可能导致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约束和相互摩擦,从而增加社会运行的费用,阻碍经济发展。
因此,诺斯认为,一套能够促进制度变迁成功、经济持续增长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世界观点,能够有效的解释世界,这种意识形态必须具备全局性、合理性、灵活性、稳定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结合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实践经验来看,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其经济功能发挥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与经济体制相契合的程度,或者说取决于意识形态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的高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当时代主题发生变化,经济政治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意识形态建设如能与时俱进,及时变革,使其自身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则能成为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反之,如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利益结构的变动而变革自身的形式与内容,仍着力于用现有的内容为既有的经济社会制度辩护及规范、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则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吸引力就会下降,其政治、经济、及教化功能也将不能很好的发挥。
[1]刘苏里. 意识形态是怎样产生的——读《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N].中国青年报,2010 -04 -20.
[2]罗必良.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J].开放时代,1999(3).
[3]徐增文,房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1978 ~2008[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6).
[4]黎正忠.经济发展中意识形态的能动性——兼对儒家文化的反思[J].兰州学刊,2005(4).
[5]俞伯灵.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基于新中国60 年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9(10).
[6]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蔡萍,华章琳.论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6(11).
[8]张秀玲.浅议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在当代的表现[J].学术研究,2001(12).
[9]蔡立雄,王红莉.经济发展与文化革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