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空洞化及其发展趋势

2014-04-17 05:06:15雷箐青
技术与市场 2014年11期
关键词:青壮年空心化劳动力

白 明,雷箐青

(1.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2.贵阳学院,贵州贵阳550005)

0 引言

农村空洞化主要描述的是1990 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推进过程中,一些农村相继出现村庄空间布局和人口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农村新问题和新现象等。

1 概念与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限制的逐步减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从村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离开世代居住的农村到外地工作和生活。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国家统计局2014 年),2013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1.66 亿人,举家外出农民工3 523万人。大量劳动人口的外出带来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也即农村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大量减少,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受过一定教育或技术培训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所形成的格局。

1)青壮年农民工大量外流首先带来空间与聚落的空心化。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经过拼搏在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和位置,纷纷的把家安到了城(镇)里,造成原来的旧宅子“人去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

2)人口的空心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剩下的人口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独特现象。

3)经济社会与基础设施的空心化。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需求等资源大量流失导致乡村治理手段的匮乏以及乡村发展的困境。

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产物,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及社会转型的发展背景下,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转移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并进而引起农村人才、农村产业、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空心化”的一种变异现象。

农村的空心化,既包括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也包括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本质上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这种空心化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带来人地关系的不和谐、农村经济的不发展带来农村产业的滞后与退化、农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合法的保障等,势必会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 农村空洞化表现与影响

农村空洞化起源于城乡差异和农业比较收益低下,由此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伴随着近3 亿农民工从传统农业转移出来,农村空洞化问题愈发突出。

由于农村青壮年的大量流失、留守劳动力呈散沙状的分布格局,农村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村民收入低且来源单一,农村经济呈现“空心化”。

农村中的青年人走出农村纷纷进人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农民工外出务工以男性青壮年单独外出为主,而留在农村的多为妇女、老人、儿童,留守人群逐渐边缘化。青壮年的流失,农村家庭承载的养老育幼的传统功能弱化,留守妇女要承担起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责任,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及长期的分居生活导致家庭不和睦、婚姻不稳定,同时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监督,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留守老人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农村留守老人中普遍存在着劳动负担加重、缺乏必须的养老资源、各种老年病威胁、精神空虚、疾病增多、自理能力差等问题。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影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先进技术的普及。在农业现代化条件下,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比例越来越大,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了解现代生产要素的性能,进行理性的选择和合理的组合生产要素,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欠缺,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要求,导致农业生产处于传统、低端、粗放状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难以提高,使现代农业的发展缺乏持续的增长源泉。

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农业生产受土地、动植物、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需要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来武装农业,为农业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用现代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和落后的手工操作,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由于女性、老年人因体力因素不能操作,使得部分农机具存在闲置情况,影响现代农业机具的有效普及,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使得部分土地撂荒,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伴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农村资金也出现了大量外流,再加上农业资源的浪费,造成了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出现农业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村公共服务空心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公共服务空心化首先表现在硬件基础设施存量的严重不足和后续难以为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无论是修路架桥、兴修水利,还是环境治理,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所造成的人力资本的流失,人才短缺、组织涣散等问题日趋严重,农村正常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很难确立,农民居住地分布散乱,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很难集中力量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农民外出务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土地抛荒现象,这不仅造成土地要素的闲置和浪费,而且对稳定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大量耕地无人种或无力耕种,加之土地流转困难,许多耕地只有抛荒,并且劳动力外出多的地方土地抛荒也多。

3 发展趋势判断

未来时期的农民工流动和农村空洞化发展趋势做出如下基本判断: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移动的趋势将维持较长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走向深入和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流,农民工“亦工亦农”模式将向“全职非农”转变,农民工“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基本被非农产业和城镇吸收殆尽;存在劳动力回流现象。

3.1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仍将持续

我国城镇化率在1996 年首次突破30%,按照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基本规律,城镇化水平突破30%后就具备了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可能。1949 ~1996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 30.48%,年均提高 0.42 个百分点;1996 ~ 2013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从30.48%提高到53.73%,年均提高1.37 个百分点。在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之前,人口由农村向城镇快速流动的趋势将一直维持。

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化展望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城镇化从现在到2030 年还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届时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 ~70%左右。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目前我国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有1 000 多万,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城镇人口还将增加3 亿左右,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的趋势仍将持续20 年左右。

3.2 农民工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目前,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 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已经超过1 亿人,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代表着农民工的主流,正发生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城市化要以吸纳农民并使之向市民转变为目标。

目前,年满16 周岁以上、40 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已经超过1 亿人。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如下特征: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初中文化程度的已经占7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7%。二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丧失了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技能。这些农民工尽管在户籍上仍然归属于农民,但是他们中的多数人实际上从离开学校后就进城务工了,很少参加农业劳动,不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和经验。这就意味着,他们中的多数人如果回到农村,将很难胜任农业生产。三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代表着农民工的主流,正发生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

从我国的宏观政策看,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实现永久性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今后,随着城镇化过程的加快,国家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将大大加快

3.3 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数量有限

2006 年末中西部农村尚有赋闲可转移的青壮年劳动力。各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劳动时间仍存在过剩现象,总体上中西部赋闲可转移的劳动力较多。

中国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从1983 年的约200 万人增加到2013 年的1.66 亿人,30 年增长了 82 倍,年均增长 18%左右。其中,1980 年代农民工数量年均增长50%左右;1990 年代初期到中期农民工数量年均增长15%左右;21 世纪前8 年,农民工数量年均增长7%左右;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外出农民工数量仍在持续增加。

当前,有近80%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30 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青壮年是外出农民工的主体。经过近30 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正在被吸纳殆尽。有近6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非农产业,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供给严重不足。

3.4 存在劳动力回流现象

我国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早在1990 年代初就已出现,在经历了长期的农民外出务工大潮后,近年来规模不断增加,从而构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双向流动的过程。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特别是东部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已经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重要趋势。

4 结语

但是,总体来看,回流者与那些仍在外务工的相比,年龄更老、文化程度更低。回乡民工与未曾外出农民并无显著差异,回来的都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失败者”,或者是受政策限制被赶出了城市,因此,他们从打工地回来到家乡后,绝大部分回到了传统经济结构中。

猜你喜欢
青壮年空心化劳动力
The Interaction of Everyday Discourse and Professional Discourse—A Study of Generalized Argumentation in the Medicalization of Sleep*
逻辑学研究(2023年6期)2024-01-10 02:23:32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12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步入青壮年时代的“劳模”火箭
太空探索(2016年3期)2016-07-12 09:58:45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青壮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