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克林 戴盛宇
新建本科院校迎评现状透视与对策*
戴克林 戴盛宇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理性分析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背景、国内发展历程,透视新建本科院校迎评过程中的现状,深入分析并阐述创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对策,对新建本科院校迎评工作具有参考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迎评过程;现状透视;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从1999年以后,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新建的普通本科院校。“2011年启动的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评估方案进一步明确要求新建院校应以服务地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并将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1〕教学评估对提升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其评估步骤分为学校自评;专家们在网上阅评指定提供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及相关材料;专家入驻学校查找问题与分析原因三个阶段。专家们进校以后通过认真细致地把脉,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诊断开方。简单地说就是找原因、找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评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旨在尽快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防止在评估工作中重结果轻过程、重迎评轻整改的现象发生,切实把整改作为评估工作的重要一环,认真抓紧抓好。”〔2〕
(一)历史背景
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是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掀起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运动并迅速蔓延全球。20世纪末以来,国内高等教育迎来了转型时期,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新建院校在这个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规模的扩张与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难以调和的主要矛盾。大批量、粗放式的大学经营模式使高等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承载高校办学声誉和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教育,转变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利于推进新建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拓展。
(二)发展历程
1.1985年以前的研究准备阶段。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数量的迅速增加,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带来了高校在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于是高等教育评估,这种多年来在国外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手段被逐步引进到国内。
2.1985-1992年的高等教育评估试点阶段。1985年我国开始有计划地研究和实践评估工作。1986年上海市率先试点,提出了高等工科院校合格评估方案并于1988年开始,先后对4所高等学校进行了合格评估的试点,这项工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3.1993-2002年的本科教学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分别对254所普通高校开展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质量宏观监控机制。
4.2003年至今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阶段。教育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合并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3-2007年)》中将高校教学评估作为一项制度加以确立,明确提出建立周期性评估制度,开展五年一轮次的高校教学评估。2003-2008年间,教育部确立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估工作方针,共有589所本科高校参评。2009年至今,高等教育评估开始探索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分类评估(分为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深化改革阶段〔3〕。201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正式拉开了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序幕。
(一)偏离办学宗旨
新建院校办学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到兄弟院校取经、学习都是必要的。然而,参观学习了众多高校的办学经验后,各式各色的办学模式使其眼花缭乱。他们往往没有经过消化、慎重考虑或是内化,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情况下,照搬照抄套用。新建院校在出台各项规章制度时,往往忽略了学校的实际,盲目地生搬硬套、盲目地融合其他高校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等,有的甚至夸张到连个别表格都要与其所学习的高校一模一样,严重偏离了办学宗旨,陷入为迎合评估而办学的窘境。学习取经后,学校对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必要的修订是可行的,但不能每学习一所学校就换一次评估材料,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也严重挫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善于学习与模仿本无可厚非,但一定要结合校情、必须内化其精神实质。新建院校应该冷静面对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要做到平常心正常态,绝不能因为教学评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要“做好评估工作,首要的任务是认真学习评估方案和评估政策,理解和掌握合格评估的目的意义及相关要求,让广大师生明白什么是评估,为什么开展评估,怎样进行评估,统一思想,强化教学质量意识,以平常心态做好评建工作。”〔4〕
(二)师生有较大思想负担
学校是否能通过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与每个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新建院校的广大师生有较大的思想压力。第一,新建院校迎接教学评估的经验为零,对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学习不仅要领会、理解、消化,更需要内化。不然,可能出现各自为政,自身形成压力。第二,新建院校因迎评需要,先后都成立了迎评办公室,简称评建办,负责评估工作。学校应该协调好评建办与教务处两个部门的工作关系,不能出现两张皮,否则一线工作人员及教师会在纠结过程中增加压力。第三,有的学校对其下属层层施压。处长-科长-科员;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领导-教学秘书-教师-学生,表面上各司其职,其实已经形成人人惊慌的被动局面,思想压力较大。因此,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过程中,新建院校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充分发挥,上下未能形成合力。“为了减小和克服评估的误差,提高评估的质量,就必须对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健康心理加以控制和调节,并坚决予以克服,使被评学校以良好的心态和端正的态度参加评估工作。”〔5〕
(三)大量举债建设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建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水平、地方财政支持等差异较大,各新建院校的办学条件都不一样。教育部“在评估方案中专门设置了‘门槛值’,规定参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各项指标没有被亮‘黄牌’,教育事业费用拨款值必须达到财政部和教育部规定的生均拨款标准。”〔6〕然而,新建院校多数地处偏远三四线城市,经费多由地方财政核拨,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比较紧张。为此,为达到评估合格的标准,新建院校基本是通过多种途径借贷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及增添各种教学仪器设备。经过鏖战,新建院校通过了教学合格评估。但是,有些按要求增添的基础设施、教学仪器设备由于学科专业改造及其它原因,其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较低,造成新的资源浪费。显然,这样对新建院校的总体规划和未来的建设发展不利。
(一)明确办学思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办学特色
新一轮教学评估7个一级指标的第一个指标就是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很显然,教育部及专家们已经为新建院校的评估指明了方向。“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专升本’之后面临的必须要明确的问题。定位明确之后才能明确对培养对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设置什么专业和课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及购置什么教学仪器设备等。”〔7〕从培养目标看来,新建院校主要承担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任务,毕业生主要面向生产第一线。因此,新建院校应该出台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规划,培养更多的能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何谓办学特色呢?“所谓办学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系列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体现在办学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方法和途径、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机制、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方面。”〔8〕新建院校应该发挥地方区域与行业特色的优势,把办学特色融合于服务地方经济。新一轮评估方案不含办学特色这一指标,但办学特色是新建院校的灵魂,也是新建院校生存的立足点,不可忽视。
(二)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内涵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内涵式发展道路着重体现在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实力的增强等,强调通过内部改革,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教学评估为新建院校创造了壮大的良好时机,许多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场所、教学设备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但是,由于近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加大,学校的教学质量堪忧。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首要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话题。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整体实力。这是教育部要求高校注重内涵发展的信号。“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中必须首先解决的核心问题。”〔9〕新建院校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整体实力,必须牢记“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这一宗旨,课程体系改革是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监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师生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要对专业课程结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内容等进行全面审核与监管;建立学校、院(系)、教师三级质量保障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肩负着塑造、引导和创新时代精神,为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价值源泉和精神动力的作用”。〔10〕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头等大事,是高校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新一轮评估指标要求,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教师的质量要有保障,要建立完善的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要求教师素质全面、职业道德高尚、精力充沛、热爱教育教学工作。新建院校要加快教师队伍的人才引进工作,坚持引进专业领军优秀教师,培育、训练原有的教师。新建院校必须认识到教师队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地域特点,实现教师队伍内涵发展。“通过科学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促进教师岗位成才,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的提高。”〔11〕
(四)着眼地方特色,构建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
新建院校存在建校历史、办学宗旨、地域文化、经费支持、专业布局等方面的差异,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不能比肩,在承认新建院校现实差距的前提下,有效地构建新建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其评估指标不仅“要按照分类分层次指导的原则建立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以鼓励高等学校根据区位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层次和途径,认清自己的实力和职责,科学定位,追求特色,形成学校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12〕更要依据新建院校特有的地方区域或行业等办学条件和背景,采用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在保障新建院校办学总体思路和方向正确的同时,分解指标层次,突出指标轻重缓急,采用分解有序,分散评估,逐步推进,整体考量的方式,而不是一步到位,全面开花。要更加注重有地方区域或行业特色的新建院校的个性化发展;在充分体现发挥新建院校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同时,构建动态的教学评估指标,彰显评估的公平与公正,更具有较强的信服力,更受新建院校的青睐。除此之外,建议根据专业特点,完善各专业的评估标准。
基于上述认识,新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国家级、权威性评估;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各项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式体检与诊断,是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总体情况的一次大检阅。通过评估,新建院校不仅提升了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办学思路,同时也提高了办学水平。
〔1〕刘振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透视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五大矛盾[N].中国教育报,2012-5-28(08).
〔2〕刘凤泰.高度重视评估整改巩固发展评建成果——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R/OL〕.http://ce.sysu.edu.cn/2010/Print.aspx?id=4134.
〔3〕钟秉林.抓好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30-33
〔4〕许青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6):115-118.
〔5〕许茂祖.对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不健康心理的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3(5):26-30.
〔6〕陈东冬,李志宏.新建本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新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35-37.
〔7〕潘懋元.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1):1-5.
〔8〕陈小虎,刘志远.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45-047.
〔9〕陈锦函.论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内涵提升〔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4-6.
〔10〕竺辉.2002年学校人本管理思想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3(3):83-86.
〔11〕刘振天,杨雅文.论通识与通识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7):16-20.
〔12〕陈德文.规范本科教学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72-176.
(责任编辑:郑芳)
戴克林,男,福建南安人,三明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三明365004);戴盛宇,男,福建南安人,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学生(成都611130)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FJJKCG14-0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