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

2014-04-17 00:06章剑华
江海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书法作品书法艺术书法

章剑华

艺术传播是人类最值得炫耀的精神活动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的历史就是艺术的传播史。倘若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艺术作品就无法得到欣赏和品评,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性和它的意义。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总是随着传播的发展而发展。如今,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要永葆青春,焕发活力,除了书法艺术本体的发展创新外,必须跟上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步伐,实行更新、更快、更有效的传播。随着大众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兴起,书法艺术的生存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一变化又必然引起创作方式和人们欣赏方式的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当今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书法与传播的密切关系与生俱来

书法就是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中国书法则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的书写艺术。在先民的生活中,书法首先是作为记录语言、交流思想的信息传播工具而存在的。其后,为人的爱美本性所驱使,人们在书写汉字过程中开始日益讲究结构、用笔和章法的美观,从而使书法具备了艺术的审美功能,最终演变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艺术化的书法,让人们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实现着自身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一脉相承。所以,书法是实用的,也是艺术的,更是文化的。纵观中国书法史,书法往往因实用而书写,因艺术而流传,因文化而传承。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作者为兰亭雅集即兴撰书的一篇序文。此作含质耀文,气韵生动,堪称自然与神来、文意与书境完美结合的序文典范和书法高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安史叛乱爆发后不久,因其侄季明被叛军所杀,时任蒲州刺史的颜真卿“抚念摧切,撰文祭之”。这篇充斥着悲愤之情的血泪之文,言辞激切而笔墨随之,起伏跌宕,使转纵横,顿挫屈郁,既是一篇撼人心魄的祭文,又是一件苍雄郁勃的书法艺术杰作。还有王羲之的《姨母帖》、《寒切帖》、《丧乱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怀素的《自叙帖》,孙过庭的《书谱》等,都是信札、论文之类,实乃集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书法精品。

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初人们对书法的审美意识尚未表现为对艺术的自觉追求,随着人们对书法的艺术功能的觉醒,书法的审美意趣与境界被不断强化和提升,出现了中堂、条屏、对联、扇面等以艺术欣赏为主旨的书法作品,但就当时书法的总体社会属性来说,仍然是以实用为主的。现代以来,尤其是钢笔、圆珠笔等外来书写工具广为使用以后,书法的实用性大大降低,毛笔书法便退居二线,尽管人们还有用毛笔书写的习惯,但毛笔书法已从以实用为主转化为以艺术为主了。而在电脑出现之后,确切地说,是在电脑普及、汉字输入日渐替代汉字书写之后,书法的实用性几乎丧失殆尽,总体而言,书法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完全艺术化了。

无论书法功能如何变化,也无论它是实用的还是艺术的、文化的,书法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传播密不可分。尤其是它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之后,更是离不开传播。艺术传播学给艺术所下的定义是:艺术是指人类的一种感性传播方式与符号交往行动,它是通过某种固定的或者形象的载体而构成的人工制品与活动形态,创造、传递、播散着具有审美指向的感性符号。①这一定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书法艺术与传播的相互关系:

(一)书法是传播的客体,传播是书法的行动

艺术的实质是人类感性形式的传播方式与交往行动,并且以感性方式而不是理性方式、以符号交往行动而不是工具目的行动参与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艺术传播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指向的感性符号,这种感性符号向人们发出待解读的召唤,传播着人类的审美关怀。汉字和书法都是由人类最初使用的感性符号发展而来,逐步具备了审美的指向和功能,成为传播的客体。同时,书法又在传播中实现着自身的功能。没有传播,文字和书法也就无法参与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更无法实现审美的指向和功能,也就不具备任何意义。书法的实质正是以自己独有的感性符号,通过特定的传播方式和交往行动,给人们以审美关怀。

(二)书法为传播提供内容,传播为书法提供载体

任何艺术传播都需要内容,而书法的原创作品正为传播提供了内容。任何艺术作品都需要表现的载体,需要将自己的感性符号插入、存储在客观的载体上,以固定的人工制品与活动给人们提供形象展示。传播媒介便为艺术作品提供了这样的载体,这种作品的载体又被称为艺术媒介。艺术媒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艺术作品的传播媒介,即艺术创作的物质材料;二是艺术作品的文本媒介,即艺术作品具有某种审美意味的符号形式。就书法而言,笔墨纸是它的传播媒介,而形体线条、章法布局、浓淡大小是它的文本媒介。

(三)书法促进传播发展,传播拓展书法功能

书法随时代不断发展,而书法的发展为传播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传播内容,进而促进传播的发展。同时,传播的发展又不断拓展了书法的艺术功能。艺术的功能表现为一种创造性、传递性、感召性的效用,传播与交往是艺术与生俱来的基本功能,它将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从私人领域带入公共领域,唤起人们感性化的欣赏和二度创作,并以理性化的艺术宣传、艺术教育和艺术批评建立权威性的话语体系。书法作品离开传播无法存在,更无法实现其功能。书法只有通过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设施媒介、网络媒介等艺术传播媒介进入大众传播领域,才能实现、扩大、延伸其艺术效应和社会功能。

现代传播为书法艺术开拓新天地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随着印刷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时效性以及传播的容量较之以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经构成了当代社会的传播生态环境。大众传媒的兴起与普及,打破了书法艺术的传统传播格局,随之,书法的创作观念、审美意识、传播方式、评价体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近代以来,机器印刷代替了手工印刷,铅印书代替了木刻线装书,书籍、报刊成了传播能力极强的大众化媒介。20世纪30年代,由于运用了照相、图片印刷等先进技术,所制作的碑帖精美逼真,较好地传达了原作品风貌。当代的印刷技术更为先进,一些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法帖,能够很好地再现作品原件风貌,把书法艺术作品的神韵传达得淋漓尽致。一大批书法专业杂志的创办,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家》、《青少年书法报》、《书法丛刊》、《书法赏评》等专业报刊相继创办,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广泛传播和书法热的形成。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说:“如果说当代书坛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书法热’,那么这个‘书法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新闻出版——书法报刊倡导起来的。”②

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体属于大众媒体中的传统媒体,而广播、电视是以现代电子技术支撑的现代传媒。对于中国书法艺术传播来说,广播的作用仅限于报道一些书法新闻,电影对书画传播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而电视则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影响极大。它声像并茂,视听兼容,形象生动,借助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体可以让书法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在电视节目中,所设立的书画新闻、书法家专题、书法作品展示、书法技法讲座等节目,都能对社会大众学习和了解中国书法艺术提供很好帮助,产生良好的传播效应。如大型电视纪录片《绍兴与中国书法》,一边是笔墨魂灵,一边是古乐相伴,把人完全带入了“书道有灵,仙乐无声”的书法世界,给人以唯美的艺术享受。传统书法艺术只能见到创作结果的展示,却看不见艺术创作的过程。而电视不仅能使观众看到书法艺术的创作全过程,而且还可以与传播者形成互动,极大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传播与接受。

网络媒介是因数字化技术革新而产生的新兴媒介,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它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使艺术创作和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网络传播,具有传播方式自由、即时、多元、交互、虚拟等特点,为艺术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如网易、新浪、搜狐等都开辟了书法栏目,一些专业报刊等都拥有了网络版,网上书法创作、评论、研究、收藏、销售的信息铺天盖地,几乎覆盖了书法艺术的方方面面。书法作品一旦挂到网上,马上就可以形成网络数字资源,传播极为迅速和广泛。通过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很轻松地在网络上搜索到书法作品,充分展示了网络媒介的传播优势:

一是平民化。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加速了书法艺术的传播,而且把自由、平等的精神带进了书法领域。书法作品的展示变得空前的方便和自由,使书法从它原属的阶层中解放出来,成为人们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网络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表书法作品和评论文章,在网络面前,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人人平等,一改传统书法的曲高和寡,取而代之的是广大网民的支持和参与。网络书法真正成了大众书法、平民书法。

二是互动化。书法的传统传播,无论是间接传播还是直接传播,都很难实现真正的互动。网络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征,实现了多人对个人和个人对多人的双向互动传播方式。在这样一个崭新的传播空间里,书法家以及书法爱好者们完全可以自由地、及时地展开交流。书法论坛中不仅有大量的书法新闻、作品信息,而且有技法指导、学术研讨等。论坛有时邀请一些书法名家参与探讨,在线论艺,其参与人数之多,讨论之激烈,显示出网络书法论坛这种网络时代新型的传播方式的独特魅力。网络聚会作为另一种互动形式,成为当代书法家以及书法爱好者们的艺术沙龙。从传播学的角度,网络媒体给书法传播带来的互动性改变了传统书法传播中单向流动和反馈极少的状况,极大地提升了书法传播效果。

三是立体化。互联网媒体整合了印刷、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和手段的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传播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在书法作品的展示中嵌入声音、图片和音像资料,而且还可以直播创作者现场创作实况,震撼和刺激着欣赏者的感官,与纯粹印刷类作品的欣赏感受大异其趣。在许多网络书法作品中,既有真实而流动的画面,又有美妙的音乐,还有旁白解读。因而,书法欣赏已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欣赏者可以在多种感官的配合下实现对书法作品的更丰富和更深刻的理解。

四是个性化。近几年来,从网络媒体分离出来的自媒体异军突起,引发了媒体时代的一场真正的革命。自媒体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包括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人人网、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在新浪博客、优酷播客等提供自媒体的网站上,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自媒体不仅改变媒体生态、舆论生态,而且对社会生态、政治生态产生了冲击,当然,对艺术生态也有很大影响。书法家可以拥有自己的、移动的、快捷的媒体,随时随地整理、储存、发表自己的书法作品,且可以对自己的书法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包装、宣传和传播,甚至能够实现全新的、个性化的交易方式。

现代传播引发的缺失与困惑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传播的发展密不可分,这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从纸质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都给书法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载体、平台和空间,但同时也带来诸多限制和缺失。纸质传播的优点是保持了书法文本(艺术符号)的唯一性、真实性和感知性,而它的缺点是传播速度慢、范围窄,再加上纸质媒介的易损性,容易造成传播的中断。历史上纸质的书法作品能流传至今者可谓凤毛麟角,大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毁坏了。即使留下来的,大多也是临摹本或石刻本。印刷传播弥补了纸质传播的不足与局限,使书法实现了人际传播向大众传播的飞跃,但同时也带来了它的缺失:印刷媒介无限量的复制,使书法作品失去了它的唯一性和可敬畏感;印刷过程中作品图像的放大、缩小、损耗,改变了书法作品原有的真实面貌,降低了它的审美质量和观赏效果;当今出现的仿真印刷,又会造成以假乱真现象,影响到原有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电子媒介时代,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质量全面提升,传播的时空障碍被清除,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实现了艺术传播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极大地缩短了艺术作品与公众之间的时空距离。这给书法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对书法传播的生态体系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使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把“用笔书写”变成了“键盘输入”。无论是写字还是书法,无论是毛笔还是硬笔,都是“手写”的,书写是书法的前提和基础,但电脑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通过键盘可以直接输入和传输文字符号,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书法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极大地弱化了人们的书写能力和受众的审美能力,进而弱化书法的艺术普及和“群众基础”。

二是把“书法创作”变成了“书法制作”。书法作品是书法家艺术智慧的结晶,每件书法作品都具有独创性和随机性,而电脑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将原作复制,还可以任意修改、增删,甚至可把众多书法名家写的字建成字库,进行任意组合,“制作”出一件又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从而造成虚假的书法作品的泛滥。

三是把“实物作品”变成了“虚拟作品”。承载在纸质媒介和印刷媒介上的书法作品,是可触摸、可移动的实物形态的艺术作品,而电脑网络里的书法作品是虚拟的影像符号和电子文本,且可以随时进行文本改动。

除此以外,现代传播还给书法艺术带来许多困惑。在网络传播当中,由于信息量太大,反而给接受信息者造成了选择痛苦。一方面,网络之中缺少真正原创性和经典性的东西;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引开人们的思路,导致阅览的无序性和平面化。由于网络信息缺乏深度和广度,容易产生文化快餐。如果所创作的书法作品还未面世,就利用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就有可能使书法艺术成为“泡沫”。多媒体功能的作用发挥,分散了人们对书法艺术品位的认识。个性化网络艺术传播方式的出现,弥补了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的不足,使信息反馈极为迅速,但同时容易造成“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传播方式,导致某些信息成为不良情绪的产物。如今,一些书法家很难耐得住寂寞,更缺少一种中国书法所需要的“古”、“淡”、“远”、“寂”的艺术精神,这与信息传播过快有一定关系。

营造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生态

传播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书法艺术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此,我们既不能对书法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欢呼雀跃,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悲观,坐以待毙,而应当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努力重构书法艺术的传播生态体系。

重构显然不是复建,不是走老路,而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重构当然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应索本求源,传承发展。成中英在《论中西哲学精神》中指出:“由哲学思想回观哲学史,透视整体与部分的关联,就产生了两项运动:一方面是回归原点;一方面是走向未来。”③因此笔者思考,欲重构书法传播生态体系,必须坚持回归与创新、守本与借鉴并举的原则。

第一,回归书法作品的艺术媒介,坚守原创性。书法的艺术媒介包括物理层面的笔墨纸张、符号层面的形体线条,这是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构成,离开这些就不是书法,因而不能抛开书法原有的艺术媒介去搞所谓的创新,而应首先着力在笔墨纸张和造型线条的质量上下工夫、求提高。为此,要一方面继承和挖掘精湛优质的传统制作工艺,并合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笔墨纸张的质量,增加其品种、规格,为书法提供更好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打牢书法的基本功,提高书法的水平。书法不能搞速成,走捷径,还是要像古人那样勤学苦练,提高书法的艺术功力和艺术修养。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更要重视书法的普及教育和严格的基础训练,使中华民族这一传统艺术得到传承和弘扬,并在普及过程中,提高当今书法水准,推出代表时代水平的书法原创佳作。

第二,继续传承和用好书法艺术的传统传播方式,并进行创新。书法艺术的传统传播方式到当代也不是全部过时了,比如厅堂悬挂、书信往来、展览收藏、市场交易等,现在完全可以而且应当继续采用。这种书法本体的直接传播,更具艺术性、欣赏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推动书法作品回归书房客厅,同时进校园、进军营、进社会公共文化空间,让更多的人能够直接拥有、分享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当然,这些书法艺术的传统方式,也应根据时代特点和人们的需求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得到当代人的喜爱和欢迎。

第三,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拓展书法艺术的新时空。在坚守和提高书法原创作品水平的同时,也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利用现代大众传媒非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利用不是滥用,而是有选择地、有节制地把书法作为审美内容资源提供给电子、网络等新兴大众媒体,与之建立良性互动,使之为书法艺术的传播发挥积极作用。笔者以为,可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拍摄书法的电视专题片和微电影,形象、生动、多视角地展示书法艺术。如电视片《一代风骚》,把毛主席的书法用电视综合艺术手段表现出来,播出效果颇佳。二是制作高质量的书法音像制品,传授书法知识,传播书法作品。三是开办电视书法栏目和频道,如中央电视台开办的书画频道。四是开设书法网站,主办网上书法展。五是提倡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开设微博、微信及客户端,全方位、立体式、大容量地介绍自己的书法作品、书法观点,并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由此,力争让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达到奇特效果。

第四,大力倡导以传播生态平衡为主旨的书法绿色传播。传播生态是实现受众—传媒—经济—社会四者整体协调、稳定有序发展的一种状态。绿色传播就是坚持四者的相互平衡,坚守公共精神,恪守社会公德,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污染、信息伤害,防止形式、技巧的过分运用,避免传媒暴力的过度传播。书法传播应率先倡导绿色传播理念,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杜绝粗制滥造和信息泛滥,维护书法艺术的纯正性和有益性。同时,把现实环境中的市场化经营和虚拟环境中的艺术品欣赏结合起来,使书法艺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充分发挥其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第五,提高书法元传者、继传者、受传者的艺术素养。艺术元传者,是审美符号的初始传播者,是原创性的艺术传播者。他们是书法家,处在书法艺术传播的起点,提供原创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书法家的道德品格、学识修养直接影响着书法作品的质量,也必然影响着它的传播。艺术继传者,是艺术的中继传播者,指书法作品的印制者、复制者、网络制作者,他们不仅是艺术传递人,还进行二度艺术创作。正是这些人,“在交流系统内和交流过程中,决定着什么可被传播,以及怎样传播”④。艺术受传者,是艺术传播的终端接受者,包括读者、观众和网民以及收藏家等,他们决定对书法作品的取舍和褒贬。元传者、继传者和受传者都在书法艺术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各把其关,才能使书法艺术的传播有效优质地进行。所以,我们应当重视提高三者的书法艺术素养。书法家要在深谙传统功底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出新,创造出新颖、耐看的传世佳作,为人们开辟崭新的审美境界。印刷者、制作者要提高审美情趣,发挥创造性智慧,精心进行临摹和复制,使所传播的书法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欣赏效果更上层楼。读者、观众和网民等,虽然不参与书法创作,但他们的欣赏水平、参与热情、消费需求,直接反作用于书法创作,正所谓“消费决定生产”。没有高水平的读者就不可能催生更多高水平的作品,没有广泛的书法爱好者队伍和书法消费市场,就没有书法传播的兴旺和繁荣。如果说书法存在危机,首先是书法受众的危机,即欣赏水平的下降和终端接受者的锐减。因此,在电脑普及的今天,特别需要重视书法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书法知识和书法技能,激发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从而构筑起具有时代特征的书法艺术传播生态体系的新格局,使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得到更快发展。

①参见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中心的图像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

③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第302页。

④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54页。

猜你喜欢
书法作品书法艺术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作品选登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