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与合作:转设期内生型独立学院发展路径选择

2014-04-17 04:38许蔚萍邱章强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母体内生民办

许蔚萍,邱章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a.气象学部;b.滨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应运而生。根据创办者性质的不同,独立学院分为内生型独立学院和外生型独立学院。“内生型独立学院是以母体高校创办为主的独立学院,有别于以社会企业创办为主的外生型独立学院。”[1]从“依附期”到“独立期”,内生型独立学院大力借助母体优势学科,并将其作为学院发展的核心,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2008年,教育部颁发《独立学院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未来五年独立学院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面临五种选择:或者以独立学院的形式继续办学,或者“回归”申办普通高校,或者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或者并入其他民办院校,或者被终止办学资格。作为长期依托母体生存发展的内生型独立学院,如何选择未来发展之路,获得新的生长点,值得探讨。

一、微型母体高校:内生型独立学院的生成模式

内生型独立学院的前身,也是我国独立学院的前身,是20世纪90年代江苏、浙江等地试行举办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是指依托公立高校,采取民营机制办学,实施本科教育的学院[2]。

为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民办二级学院管理,促进民办二级学院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对独立学院的名称、办学原则、申请者及运行机制等进行了规范和说明。《意见》指出,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的申请者应为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的合作者,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也可以是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此后,很多符合办学条件的高校和合作者开始申办独立学院。由于普通本科高校不再是独立学院的唯一办学主体,有学者认为,可以从创办主体性质的不同,将我国2003年以后举办的独立学院分为内生型独立学院和外生型独立学院。其中,内生型独立学院的创办主体仍然是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时期的母体高校,其资产属性仍是国有资产,并沿袭了民办二级学院时期的相关管理模式和做法。

内生型独立学院的生成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体制创新。“经济路径的生成有两种‘理想类型':路径创造和路径涌现。如果经济路径产生于‘历史偶然事件'所触发的在行动者计划之外的过程,就叫作路径涌现。……而路径创造则强调行动者对经济路径的塑造作用,认为路径的产生是由行动者通过有意识的策略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3]内生型独立学院是母体高校的“校中校”,亦可认为是母体高校的办学缩影,管理模式与母体高校的其他二级院系相似,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沿袭母体高校的具体做法。从产生原因来看,内生型独立学院的产生是一种路径创造,是教育部依照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要求、受教育者及家长接受高等教育的品牌需求、母体高校的内在办学需要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教育模式的拓展与创新。但其运行过程又是一种路径依赖,办学定位类似于母体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摆脱不了母体高校的模式和框架。因此,无论是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涵上看,内生型独立学院都只是一所微型母体高校。

二、模仿与依附:内生型独立学院的发展瓶颈

如果说内生型独立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母体高校息息相关,那么,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它对母体高校的依赖则日益加剧。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其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这种依赖通常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顺着原有的路径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另一种是进入非良性循环的漩涡,顺着原先错误的路径与正确的方向背道而驰,且越走越远。在依赖的过程中,主体缺乏创造性和改革性,是一种习惯使然的消极路线。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内生型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模仿母体高校或母体高校某个学院的模式,且对母体高校存在一定的依附关系,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办学权限,都只等同于普通二级学院的教学机构。

(一)办学目标的趋同

内生型独立学院是独立学院中与母体高校关系最密切的,其办学思路与母体高校几乎如出一辙。十多年的办学实践表明,独立学院这种新的办学机制总的趋势是好的,但我国的独立学院尤其是内生型独立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又受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的约束和母体高校的影响,难免会出现“路径依赖”的特征[4]。由于这类独立学院没有十分清晰的办学思路,简单沿用母体高校的办学路线,享用母体高校的优质资源,非主动性地向前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诸多问题。内生型独立学院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始终没有正确的答案。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独立学院应培养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或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但凡是按照应用、技术等关键词来培养的,又会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如果缺乏应用性、技术性,实施纯知识型培养模式,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又远不如普通本科院校。内生型独立学院缺乏与社会特别是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其生长特点决定了此类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母体高校高度相似。对国内几所高校的调研发现,内生型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没有一个是母体高校没有的,其专业培养方案也完全照搬母体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授课方式与母体高校也没有明显区别。

(二)师资力量不强

内生型独立学院建立之初就是由母体高校委派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定期会有一定比例的专职教师从母体高校转聘到独立学院,且这类学院也开始独立招聘专业教师,但仍未形成一支适用于独立学院的高水平、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内生型独立学院的教师绝大多数照搬或沿袭母体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因材施教”的意识和观念,无法制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和授课大纲,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

(三)资源配置权限不足

资源是对办学主体进行资格认定的关键因素。内生型独立学院的生成与发展模式决定了其在人事、财务等资源配置上缺乏决定权和支配权,这也是这类独立学院不能实现“独立”的真正原因。

三、两种合作模式:内生型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校企合作

内生型独立学院虽然与母体高校高度相似,且对母体高校存在很大依赖,但究其基本属性,仍归于独立学院一类。因此,这类学院必须跳出母体高校的办学藩篱,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厘清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寻求校外合作伙伴,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走出一条适合民办、民生、民声的独立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内生型独立学院开展的校企合作应有别于外生型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的“订单式”模式或定向培养模式,实现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实践训练环节等方面的协同培养,以提升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和社会需求本领为根本。

(二)校校合作

所谓的校校合作,是指内生型独立学院摆脱依附与模仿母体高校的框架模式,将两者的关系从上下隶属转向平等合作。内生型独立学院可在母体高校厘清相关资产情况后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但同时借助母体高校的优势,构建新型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合作与平台合作。这些问题将是内生型独立学院转向建设后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谢连生,肖卫东.内生型独立学院社会服务职能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2):46.

[2]胥秋.独立学院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48.

[3]李宏伟,屈锡华.路径演化:超越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2.

[4]刘义甫,刘信波.路径依赖:独立学院发展变迁的制度窠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90.

猜你喜欢
母体内生民办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蒲公英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多胎妊娠发生的原因及母体并发症处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