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兰
(盐城市建军路小学,江苏盐城,224001)
“教育均衡发展”对于“课堂”这个小舞台来讲,就是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和个体特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均衡教育,就是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上按照学生身心、思维、个性发展的规律落实好三个基本维度,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我习得、自我内化知识并将之转化为个体的数学技能和技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进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本人现结合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谈谈其中均衡教育的实施。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爱在他人面前“显摆”,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喜欢与他人配合、分享。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融合其生活积累,实施个体的自主探索和群体的合作、交流和讨论,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开展一种多层次的合作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毫无忌惮地显露自己的思维和解题策略,学会与他人比较,取长补短;通过他们在合作中进行的争辩,促进他们数学经验的不断发展、数学内涵领悟不断提升;通过合作,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共享、共进,优化个体的思维过程和解题策略,提升数学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正能量”。如,在三年级数学“面积与周长”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慧眼识周长”活动。在学习“年月日”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生日派对”活动。在六年级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走进银行(商场)”等调查活动。所有这些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数学活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地与其他学生展开合作,在合作中习得数学知识,在合作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从“掌握型”走向“探究性、实践型、创新型”,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进步与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必须从形象、直观的数学现象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总结,逐步抽取数学的本质,日渐形成的。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所学知识的特点,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前预设,进行自主性预习、自主性探究和自主性完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空,让他们去自我体验、创造,同时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给予指导,促进学生个体知识结构的完善。譬如,教学“圆的认识”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发挥你的数学想象力并用你的巧手绘画一个能说明圆的特征的圆。在教学活动开始前,笔者检查学生的预习,发现他们有的是简笔画,有的是水彩画,有的是想象画……种类繁多,色彩艳丽,但构思简单,主题不突出(没有用数学观念去画圆、没有圆的各部名称)。对此,笔者没有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指责,而是耐心地期待,让他们在新课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视听,同时组织他们在组内相互交流各自课前“画圆”的设想、过程和体验,从而促进他们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纠正自己画圆的办法,逐步修改各自的作品。结果,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操作、同伴的互纠以及各自重新的实践,逐步抽取并获得了圆的正确画法、知道了圆的各部名称。事实上,在这个简单的“画圆”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失败、尝试了圆的画法、体验了画圆的过程,这就是一种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探究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发展与提高,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从多变逐步发展到稳定,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时,他们大多表现为钻牛角尖、好表现自己、说话不拐弯等。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可使他们通过个性的亲历去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在成人眼里是幼稚的、没有实在意义的、简单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讲,有时他们是无法解决的,此刻教师可组织他们自主探究,让他们各显其能。数学教学活动的宗旨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会解题的过程中去发现、思考问题,试图完美解题,让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感悟,锤炼身心,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化。通过自我探究活动,他们充分认识和发展自己。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在六年级进行“统计与概率”复习时,笔者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我们国家生活的变化,通过网络、走访、查看社区的统计等手段去获取有关信息。笔者提示他们既可以从大的方面着手,像工业、农业、生产与交通等,也可从小的方面着手,像家庭的收入等。接着,笔者再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图、表的制作。这个活动较好地避免了教师的约束,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以张扬,使他们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繁琐的练习了,同时也使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感到欣慰,促使他们在整个活动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在开展这种类型的数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很好地关照每一个学生,注意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发展并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个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堂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更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事实上,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学生”,在某些方面、某些问题上,学生比教师更富有创见和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特点,虚心向学生学习,实施平等互动的教学活动,较好地促进教师自身不断反思教学,调控教学行为。
如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后,笔者布置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周记,没有给学生任何限制,而是让他们自由地发挥,让他们摆脱教师的束缚,结果学生写出了有关环境与气候、消费与浪费等方面的内容,并从数据上来例证,说出了危害,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可见,学生不再是教师眼中只会加减乘除的“稚童”了,而是关注社会发展和变化的一分子。这种平等互动,不仅促进了孩子们很好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还可使他们从生活、社会实践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最终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当前的数学学习与现今的生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使他们真正地实现“我要学,我要学好”。
[1] 戴根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J].教育观察,2013(17).
[2] 华丽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