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课堂的诗境

2014-04-17 03:59赵艳艳
教育观察 2014年36期
关键词:诗意笔者情感

赵艳艳

(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江苏海门,226100)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一样的乐章。语文课就应该上出语文味,这种语文味其实就是诗意。李吉林老师在《是教师,也是诗人》一文中这样写道:“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而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那么,怎样才能在学生心田里写诗呢?笔者记起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语文课是否也可以通过寻找美来营造出一份诗境呢?

一、语言美——诗意感染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应该清晰流畅、生动隽永、富有美感,包括开篇的导入、环节的过渡、对学生的评价、课堂的结束语等,要做到准确、生动、激趣、深刻。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导入朱自清的《绿》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在我眼中,绿是绽出的新芽,透露着生命诞生的欣喜;绿是满坡的碧草,弥漫着无限的蓬勃和生机;绿还是悬崖峭壁间的松柏,彰显着顽强和不屈。绿,在朱自清眼中又是什么呢?”这样的导入运用排比,饱含情感地引出了本课课题。

过渡语应该精练、优美,并能巧妙地串联前后内容。如在教学《囚绿记》一课时,笔者用了“为什么囚绿,只因对绿爱得深沉,‘爱绿’体现在作者哪些行动上”“对绿的迷恋和喜爱使作者做出了可爱又愚蠢的行为,囚禁绿色后是否让他真正获得了满足和快乐?读课文9—11小节,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语句,思考为何会有这些变化”等语句,巧妙完整地把“爱绿—怜绿—悟绿”几个环节组合了起来。

课堂评价应以鼓励和肯定为主,但不能一味地称赞。“回答得真棒”“英雄所见略同”等评价语能让学生变得更自信,课堂发言会更积极主动;“如果能从多角度来品读,你的赏析能力会得到更大提高”“再好好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发现”等评价语在给予学生肯定的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了其不足,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结束语应深刻隽永、耐人寻味、给人启发,也可以采用留白或设疑的方式,以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在结束《安恩和奶牛》一课时,笔者先借用了米兰昆德拉的“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这句名言,后又激发学生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从安恩身上学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有说“孤独是痛苦的,人和动物都会孤独,所以我们更应该相互理解、关爱”的,也有说“对于动物,不仅要有物质上的给予,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关怀”的,可见学生对文意已有了深刻的领悟。

二、形式美——诗韵婉转

(一)创设明晰的教学板块

教学环节应该简明清晰、环环紧扣、富有层次。如在《月迹》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寻月光之迹—赏月迹之美—悟月华之蕴”三个环节,由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到对语言的赏析,最后到对文章“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主旨的深刻理解,由浅入深,板块清晰,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梁衡的《夏》可以从“赏夏之热烈磅礴”“感夏之紧张急促”两个重点入手。不同的文章应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实际灵活变换,而不是千篇一律。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以营造诗意的教学氛围,提供良好的思维活动场所,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使用幻灯片、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在教学巴金的《繁星》一文时,笔者先播放了张杰的《仰望星空》这首歌,优美的旋律、励志的歌词、流行歌手都是很好的激趣点。而课件的背景笔者选择了星空的图片,增加了课件的空灵和美感。整堂课诗意氛围浓厚,调动了学习主体知、情、意等方面的感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握合理的教学节奏

诗是讲究韵律和节奏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了。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做到动静结合、快慢交替、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诵读、讨论、问答、辩论等为“动”,默读、批注、思考、练习等为“静”;突破重难点时要“慢”,梳理简单易懂之处时要“快”;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时就放手,需要共同攻克难题时就应抓住学生眼球。同时,一节课的容量要适中,重点要突出,讲练要结合,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热情。优秀的教师应善于调整,懂得“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道理,学会适时变化,做到恰到好处。

三、情理美——诗情绵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使课堂真正打动学生,就应该在解读文本上下工夫。

(一)巧妙整合文本

在备《囚绿记》一文时,陆蠡诗意的文字、对生命的热爱及那份坚贞不屈的情怀深深打动了笔者。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笔者把重点放在体会作者对“绿”的情感和体会被囚禁“绿”的心声上。前者笔者通过重组抒情色彩浓郁的文字,换用第二人称,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再让学生朗读,感受体会作者对常春藤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重组变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潜藏已久的诗兴被激发了,他们全情投入,真挚热烈地诵读着,而那份情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就被领悟了。

在课堂结束,笔者让学生采用诗歌的形式用第二人称直接表现对绿的赞美,再次引发了学生的情感高潮。这次尝试让笔者深刻领悟到只要对教材阅读透彻,善于抓住重点,不断改变教法,课堂就会有别样的精彩。

(二)链接内容丰富

链接的内容可以是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是写作背景的介绍,还可以是类似主题的比较等。丰富的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如《往事依依》中提到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笔者便向学生出示了这首词,并讲解了词义,让学生去朗读体会那种爱国情怀。在教学结束时,笔者应用了于漪老师的那段文字,“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以此告诉学生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来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当然,营造课堂诗境并非易事,教师不仅要有民主的理念,懂得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还要腹有诗书,底蕴深厚,具备诗人的魅力和气质。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还须灵活丰富,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诗意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润泽,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感悟,最终收获诗意情怀。

[1] 方品升.语文教学中话感悟[J].小学教学研究,2008(3).

[2] 周正华.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的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6(3).

猜你喜欢
诗意笔者情感
诗意地栖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冬日浪漫
老师,别走……
情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