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
从象似性角度看汉字修辞
张 伟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
汉字修辞利用的主要材料是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带有很强的独立性,能够进行拆分与合并。汉字数量大、形近字特别多。汉字的排列和书写都遵循一定的顺序。这些特点都能用来形成汉字修辞。从象似性角度能分析汉字形体与汉字修辞的关系,可以揭示汉字修辞的生成机制。
汉字 形体 修辞 象似性
汉字修辞是利用汉字的形体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现象。汉字修辞以汉字的形体为主要材料。因此汉字形体也是汉字修辞的物质形式、主要载体。有关汉字形体修辞的著作和论文比较多,其中最典型的著作有曹石珠教授的专著《汉字修辞学》[1]《汉字修辞研究》[2],这两部著作非常系统而完整地研究了汉字修辞的构造、离合、类型以及效果等;还有一些论文如王俊霞的《汉字形体的修辞运用》[3]、张志强的《汉字形体修辞效应》[4]等,多是分析汉字修辞的类型及效果。纵观这些论著与论文,几乎很少从认知的角度对汉字形体与修辞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而我们认为运用认知语言学中有关象似性的理论知识对汉字修辞进行研究,可以为修辞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认知语言学者认为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经验结构的反映,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可以论说的理据性,即存在某种象似性。象似性(Iconicity)指的是:“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5]。象似性不同于相似性。相似性是一种广义范围内的术语,指任何两个或多个事体之间所具有的相像关系。象似性主要指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关系,仅是相似性的一种,是相似性的下义概念。相似性包括象似性,象似性是以相似性为认知基础的。
汉字修辞是一种非语言要素的修辞,它包括根据汉字字形来选择汉字、汉字部件的拆分与合并、汉字笔画的增笔与减笔、汉字形体的借形以及联边等。第一种是选择合适的汉字,后六种属于辞格的范畴,但总体目标都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是积极的修辞手段。从象似性的角度来考察汉字修辞,主要可分为独立象似性、形体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四种。
独立象似性指的是:一个表达式在语言形式上的分离性与它所表示的物体或事件在概念上的独立性相对应。简而言之,一个表达式可以离析成若干个各自独立的表达式,而这些分解出来的表达式又能够保持概念上的独立。辞格中体现独立象似性的典型代表就是析字,即把所用汉字的构字部件进行离析、合取或者增加、减损,从而产生新的字形和意义的修辞方式。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绝大多数的汉字都能够独立表示完整的意义。汉字个体化与概念个体化之间有种对应关系。随着形声字、会意字的大量产生,一个汉字可由若干部件构成,那么一个汉字同样也能离析成若干独立的部件。从认知的角度讲,正是人们对汉字内部构造的思维感知,才能有效地利用汉字特点进行修辞活动。汉字能够进行离析和组合,与语言形式的分离性与独立性具有相似点,也体现了独立象似性。例如:
(1)他这几年投资房地产,现在可是门中活了。
(2)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3)美人一去添心病。
(4)走召弓虽。
(5)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例(1)中采用的是拆字,将“阔”字拆分成“门中活”。门和活都是独立的汉字,存在于语言当中,能单独表示意义。门和活又能合并起来组成“阔”字,独立存在,表示意义。例(2)将“闲”拆成“门”和“月”,“思”拆成“田”和“心”。例(3)将“美”字下面的“大”拆成“人”和“一”,去掉,然后再加上“心”,便成了一个“恙”字。例(4)是网络上表示赞扬叹服时所用的表达形式。“走召”拼合成“超”,“弓虽”拼合成“强”,合在一起就是“超强”。例(5)上联将“冻、洒”分别拆分成“东两点、西三点”,下联将“切、分”分别拆分成“七刀、八刀”。汉字的构字部件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进行离析,也能进行组合,这是汉字修辞能够存在的前提条件。汉字修辞中对汉字的形体进行离析和组合,正是基于独立象似性的动因。
形体象似性指的是语言表达形式的形体与概念或事物的形体相对应,二者之间有相似点。具体到汉字修辞,就是汉字的形体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形体。汉字起源于图画,最早出现的汉字是象形字,后来才逐渐出现了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即汉字的形体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汉字的意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虽然汉字的图画性不断降低,符号性逐渐增强,但是从部分汉字中仍然能够看出象形特征。人们在使用汉字的时候,会用汉字的形体特征去描绘事物的形状。换言之,在修辞活动中,借用汉字的形体来表示事物的形貌特征,形象地描摹事物的情状,就是基于形体象似性动因。例如:
(6)国字脸一般在男人中比较常见,但有的女人也长着一张国字脸。
(7)有个朋友是八字眉,看上去很滑稽,很卡通。
(8)司机,下一个十字路口,左转。
(9)他专门负责火车站附近“之”字形铁路各道岔的检修和维护。
(10)他们厂生产各种型号的工字钢。
例(6)中“国字脸”又叫方脸,特征为方额头,方下巴,脸较宽。国字的形体是方框形的,方方正正,用来描摹方脸的形体,容易引起人们的相似联想。例(7)中看见“八字眉”,人们的头脑中会浮现出眉心高、眉尾低的两道眉毛,而这种联想是由“八”字的形体产生的。人们在认知的时候,会将汉字“八”的形体与眉毛的形状联系起来。“八”反映了眉毛的形状,体现出汉字的形体象似性。例(8)中“十字路口”,说明的是两条马路交叉,形成一个“十”字形。人们由“十”字的形体,很容易联想到马路交叉的形状。例(9)中“之字形铁路”,因铁路的形状像汉字“之”的形状而得名。在地形复杂、山峦沟壑多的地段设计“之”字形铁路,可以让火车避开陡坡上行。这类铁路因其像汉字“之”的形状而得名。例(10)中“工字钢”,是一种截面为工字形状的长条钢材,其得名原因很显然是截面形状与汉字“工”的形状相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表达形式,如“丁字桥”、“品字形布局”、“一字眉”、“大字形”等都是利用了汉字形体与客观事物形状之间的相似性。这种外形上的相似性体现了汉字的形体象似性动因。
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人们也会倾向于选择形体特征比较突出的、形象感较强的一些汉字来传情达意。比如“路面凹凸不平”比“路面高低不平”效果要更好,因为“凹凸”二字给人形象感,容易让人产生类似的联想。还有比较“惴惴不安”和“忐忑不安”,会发现后者更为形象地突出了心里边的七上八下。而这种效果的取得与“忐忑”二字形体上的形象性有直接关系。“矗立着一座座高楼”比“耸立着一座座高楼”效果要更好,因为“矗”是三个“直”叠加而成,给人一种直而高的立体感。这种选择汉字的方式,源于汉字本身具有一种形体感,而这种形体感很容易与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联系起来。通过两者之间的关联,提高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度。这种汉字形体感的获得,体现出汉字本身与所反映的事物之间在外形上的相似关系,是汉字形体象似性动因的一种直观表现。
顺序象似性指的是语符单位排列顺序与所表达的概念领域中的时间顺序相对应。“口语中的词在时间的线条上依次出现,书面语中的文字同样也遵循时间的线性原则”。[6]在汉字修辞中的顺序象似性主要表现在汉字的排列和汉字的书写方面。汉字是方块文字,在排列的时候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呈线性排列,不论是横排还是竖排,总会依照一定的顺序。汉字基本的构形单位有点、横、竖、撇、折。在书写的时候,我们要遵循笔顺: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从外到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笔顺是书写汉字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根据人们的书写习惯总结出来的,体现了人们对汉字结构的认知过程。无论是从时间的排列上,还是从空间的书写上,汉字都表现出极强的顺序性。利用汉字形体进行修辞时,对汉字进行离析和拼合可以利用汉字内部构造的顺序性,以达到理想的修辞效果。例如:
(11)你办妥了,我少不了对你言身寸。
(12)冯玉祥称自己的诗是丘八诗。
(13)需要一半,留下一半。(雷)
(14)他心理非常感谢她的厂日子立日心。
(15)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人们在拆分汉字的时候,会按照汉字的书写顺序来进行。例(11)“言身寸”就是“谢”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拆分。例(12)“丘八”就是“兵”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拆分。例(13)是一个字谜,“需”取上半部分,“留”取下半部分,合成“雷”字,也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组合而成。例(14)“厂日子”合成“厚”,遵循了从外到内和从上到下的顺序;“立日心”合成“意”遵循了从上到下的顺序。例(15)“鸿”是左边江右边鸟,遵循从左到右的顺序;“蚕”是上边天下边虫,遵循从上到下的顺序。汉字拆分、组合的顺序性体现了人们对汉字内部结构的认知过程,符合人们直接体验的认知规律。一个汉字倘若按照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认识、理解和记忆就比较容易,所需要的认知加工量也比较少。倘若违背了汉字的构造顺序,就得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所以,汉字的排列及书写,离析与组合都有着非常明显的顺序性。利用汉字形体进行修辞,也必然会体现顺序象似性动因。
数量象似性指的是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概念的数量相对应。概念的数量越大、越复杂,所用语言单位的数量也越多。同样,语符数量一多,加工过程也会较为复杂,自然就能传递更多的信息,就会更多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人们在表达的时候,适当重复某种语言形式,能起到加强、突出的效果。汉语中的叠字、辞格中的反复都是相同语言成分多次出现,运用了数量象似性原理,从而在有限的字句中增加信息量、深化意境、令人回味。
汉字的数量巨大,形体相近的字也很多,稍不留神,就会写错别字,比如“己巳已”、“未末”、“大太犬”、“治冶”等等。汉字同偏旁的字也非常多,利用这些形体相近的字,重复出现,能够起到非常突出的修辞效果。汉字修辞中有一种辞格叫联边,这种辞格的产生可以归因于数量象似性原理。它指的是在一个句子中连用三个或更多的相同偏旁部首的字以增强语力、形成动感的修辞方式。例如:
(16)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迟速遊逍遥 (车马店楹联)[7]
(17)浩海汪洋波涛涌溪河注满 雷霆霹雳霭雲雾霖雨雱霏(海神庙对联)[7]
(18)听呀!溅溅潺潺澎澎湃湃和和曷曷极复杂的浪声洋洋地装满了我的耳鼓(邹静之《海滨》)[7]
(19)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20)琴瑟琵琶 魑魅魍魉
以上五例都是将形体上有共同点的字连续排列在一起。这些包含相同部件的字铺陈排列,重复出现,数量较多,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字字都能刺激读者的视觉感受,加深印象。例(16)中十四个走字底的字,表意上都与“走路、行走”有关,铺排陈列,多次出现,表达了客流繁多、迎来送往的意思,正好能与车马店供赶路人休息的宗旨联系起来。例(17)上联用了11个“水”部字,下联用了11个“雨”部字,“水”“雨”数量如此之多,意义强调重复,跟“海神”的形象特征无比切合。例(18)不仅连用多个“水”部字,而且还出现了“溅溅”“潺潺”等相同的字重叠,既将海水的浩荡澎湃付诸于视觉,又将海浪流动击打的声音形诸于听觉,可谓形神兼备。例(19)上联连用了七个“水”部字,下联连用了七个“口”部字。上联着意于泪水之多,下联着意于感叹之深。上下两联反复咏叹,多次强调,共同突出了伤心哽咽的程度之深。例(20)上联连用了四个上半部分都是两个王的字,意思都与乐器有关;下联连用了四个“鬼”部字,意思都与鬼怪有关。三个以上的同部首字连用,在形体上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表意上能够深化突出语义。联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次使用相同部件的字,造成数量增加,用以表达复杂的概念,或详尽地描绘事物,或增强气势形成动感。以上五个例子都体现了联边的积极修辞效果。
还有一类现象不是联边辞格,但也是相同部件的字重复出现。例如“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上下联相同部件的字对应出现,形成“烟炮”、“锁镇”、“池海”、“塘城”、“柳楼”对应的格局,从形体上、意义上、语音上对仗都很工整。李清照的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字形的角度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也是连用了部首相同或相近的汉字。“冷”和“凄”部首相同,与“清”部首相近,再加上巧妙运用了叠音词,使得整句话从意境、主题、气氛到乐感、形体美感等各个方面都堪称完美。从认知的角度看,相同部件的字接连出现、重复使用,反映和突出了概念领域中量的观念,体现了数量象似性动因。
汉字修辞是一种非语言要素的修辞,主要利用了汉字的形体特征。作为汉语修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语意表达,更有效地推动了非语言要素修辞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使得汉语修辞理论体系更完备也更准确。一个汉字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也能离析成几个独立的部件,这是方块汉字构造的独特性,也体现了独立象似性动因;汉字形体能描摹客观事物的形体,体现了形体象似性动因;汉字呈线性排列,按一定顺序书写,体现了顺序象似性动因;汉字数量巨大,相同部件的字重复使用,体现了数量象似性动因。汉字修辞中的拆分与合并、增笔与减笔、借形与联边,还有同义不同形汉字的选择等等,也是基于汉字的上述特点,同样也反映了以上四种象似性动因。这四种象似性动因虽然都是直接象似性,是汉字修辞的显性生成动因,但也为我们探寻修辞方式的生成机制及更为充分地解释修辞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是将认知语言学的成果运用于修辞研究的一种尝试。
注:文中的部分用例来自谭学纯等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还有部分用例来自网络。
[1]曹石珠.汉字修辞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4.10.
[2]曹石珠.汉字修辞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6.16.
[3]王俊霞.汉字形体的修辞运用[J].修辞学习,2006(5):72.
[4]张志强.汉字形体修辞效应[J].江西社会科学,2003(3):120.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10.
[6]丁健纯.汉字修辞形式的象似性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162.
[7]谭学纯.汉语修辞格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
(责任编辑陈平生)
2014-09-10
张伟(1981-),女,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修辞学、对外汉语教学。
H 109.4
A
1673-4580(2014)04-00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