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富 杨耀防
(1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2九江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发掘庐山茶文化底蕴打造九江茶文化市场*
杨学富1杨耀防2
(1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2九江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九江茶市有着两千多年的茶叶利用种植历史和“九省通衢”的山、江、湖区位优势和水运条件,使得九江自古就成为江南乃至全国最好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国茶文化史上拥有许多第一之地。发掘九江(庐山)特色茶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打造九江茶文化市场乃至世界茶文化市场的精神之魂,优化庐山云雾茶的品质,可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地利”基础;依据世界名山研究平台,可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天时”基础;开发庐山茶文化旅游基地,可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人和”基础。庐山云雾茶文化市场的天时、地利、人和一体化,可促使九江(庐山)打造世界一流茶文化市场,建设举世闻名的世界茶文化名城名山。
庐山茶文化 底蕴 打造 茶文化市场
九江茶市有着两千多年的茶叶利用种植历史和“九省通衢”的山、江、湖区位优势和水运条件,不仅使得九江自古就成为江南乃至全国最好的茶叶集散地,而且是中国茶文化史上拥有许多第一之地,涵养了九江(庐山)特色茶文化深厚的底蕴:九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九江是中国早期贡茶之地;中国最早拥有茶市之地;中国最早政府官员亲手种茶之地;中国最早最好草茶之地;天下益茶最好山泉水所在地;中国最早机制茶之地;中国散茶倡导之地;中国最早茶叶贸易出口集散之地,也是茶叶万里行起点之地;中国最早茶叶科研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夸赞益寿好茶之地。九江(庐山)特色茶文化体系得以传承千年,铸成九江茶文化市场乃至世界茶文化市场的精神之魂。2014年1月16日,在世界文化遗产庐山的脚下,发生了一件让茶人振奋的事情,按照“统一规划、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的“九江茶市”项目在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发掘九江(庐山)茶文化底蕴,可促使九江打造世界一流茶文化市场,建设举世闻名的世界茶文化名山。
(一)庐山云雾茶历史悠久
《庐山志》记载,东汉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70余座,僧侣云集。僧侣们“攀危崖、冒飞泉,采摘具有上好品质的野茶,在白云深处、寺院周边,劈崖填谷、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以充饥渴。”显示出茶叶利用和种植在九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不仅产量丰富,而且品质优良。
(二)茶文化发源于九江(庐山)
《庐山小志》记载:“晋朝以来,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植。”东晋时东林寺慧远法师好饮茶,在创建净土宗后,常年有千余人“事远”座前,念佛诵经,而庐山茶香气幽长、回味甘醇,既是诵经人们清心明目精神不衰的首选饮料,又是东林寺白莲社高贤们谈经论道的媒介。当时东林寺“千僧锅”日夜不停地煮茶汤供众多僧众和客人们解渴和品饮。庐山野茶虽然丰富,但供东林寺千人饮用仍是不足。慧远大师带领僧众出坡(僧人劳动称出坡)开辟茶园,“道树移栽”庐山茶,至今当地仍有“茶园堰”遗址。移栽的庐山茶清香醒脑,饮后令人心净神怡,慧远法师将此庐山茶命名为“五净心茶”。历史公案“虎溪三笑”就是慧远禅师、陆修静天师和陶渊明大师基于五净心茶“品茶论道”的典故。在盛唐时期,日本天台宗曾三次派人到东林寺学佛取经,将九江庐山的“五净心茶”带到日本,至今不衰。
众所周知,茶发源于远古神农时期。唐代宪宗时期的斐汶在《茶述》中说,“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由此可以看出,品茶风气和茶文化起源于晋代、盛于唐朝。而2005年庐山东林寺在修建寮房时出土一批东晋茶具“青釉瓷盏”(为标准茶圆型制),拥有的“青釉水孟”、“陶盏”和“锡壶”等历史系列茶具物证,在东晋百姓的餐饮器具都是粗陋陶器的时代,展示出东晋时期的东林寺在慧远大师的引领之下,名人雅士相聚的品茶水平之高和茶饮器皿之精,更是表明东晋的九江东林寺是中国茶文化最早的重要发祥地。《卍续藏经》第135册《东林十八高贤传》记载的宋代著名绘画《李龙眠莲社十八贤图》中,就有东林寺慧远大师与其三十二贤徒中十八贤的烹茶品饮场面,充分呈现出九江(庐山)晋代茶文化发源地的怡神风雅和潇洒风尚。
(三)庐山是推行以茶代酒之地
晋朝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这就告诉人们,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才而酒量不大的四朝重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减量或密赐以茶代酒。庐山处于“吴头楚尾”地域,是推行“以茶代酒”茶文化之地。
(四)东晋九江贡茶
宋人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东晋成帝时期,江州刺史温峤上江洲贡茶:“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1]九江庐山茶在晋代就以“味醇、色秀、汤清,香细如幽兰”成为贡茶。《中国茶经》和《现代中国茶经》记载,庐山茶是唐朝的历史名茶。[2]唐代名茶即是当时朝奉皇室的贡品茶。而《庐山志》卷十二,商云小说“贡茶”记载:“宋太平兴国中,庐山例贡茶。”在宋朝庐山茶仍是公认的全国好茶、名茶,照旧为“例贡茶”。
(五)天下第一泉、第六泉和第十泉在九江
茶圣陆羽考察唐代名茶,走遍名茶产地并选择益茶好水,综合评价出天下益茶好水有二十处,其中庐山拥有三个益茶好泉水,即“天下第一泉——庐山康王谷水帘水”、“天下第六泉——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和“天下第十泉——庐山龙池山岭水”。陆羽当时就在庐山南麓观音桥(方桥)、栖贤寺(招贤寺)、招隐泉(方桥潭水)旁隐居下来(故此天下第六泉又被后人称为“招隐泉”),一边用庐山山泉水如醉如痴煮饮庐山茶,一边专心致志撰写《茶经》。
(六)唐代最早最好的红茶在九江
唐太宗统一天下时,兵至江西义宁州漫江(今九江修水)翌日重病缠身卧床不起,当地百姓以变色茶药(发烤红茶)奉饮‘唐太宗饮尽数杯后,身轻如燕、病除健康,便赐此茶为“宁红”,以喻百姓安宁、吉利之意。唐朝上元初年(760年)茶圣陆羽曾到宁州(九江修水县)品味宁红茶,咏诗一首:“返照空堂恨,月夜思故人。今宵宁红至,山月何有边。”[3]宁红茶在外贸史上享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和“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最好红茶的美誉。吴觉农先生在1985年讲述,1934年他到英国伦敦考察,当时伦敦市场茶叶小包装,外面写的是宁州红茶,但里面装的是我国祁门等地红茶。由此可见当时宁红昌盛非凡。[4]
(七)唐代第一个官员在九江种茶制茶
中唐后期贡茶兴起,唐代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庐山北香炉峰下建草堂并种植庐山茶,不仅留下“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糜林鹳是交游”和“架岩结茅屋,断壑开茶园”的种植庐山茶诗句;而且享受“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和“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相助品饮庐山茶的独有乐趣。白居易叙述开垦茶园、种植茶树、日夜茶事、品饮茶趣的诗有五十多首,从中体会的不仅是茶的物质功用,而是“别茶人”的精神体会,成为中国种茶、制茶的第一个政府官员。
(八)唐末五代最早的茶席茶宴在九江(庐山)
唐末五代时佛教曹洞宗传人行因大师在庐山佛手岩(现庐山仙人洞)隐居时,其信众常到庐山佛手岩来问讯,行因大师煮庐山茶设茶席,宴请信众僧徒,于是庐山上的“佛手因茶宴”就成了庐山当年的一大茶趣。行因大师圆寂前还为“佛手因茶宴”做了一偈:“前朝诏住栖贤寺,雪夜逃居岩石间。想见煮茶宴客处,直缘生死不相关。”
(九)五代后唐时最早最好的草茶(散茶)在九江
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毛文锡集茶事研究大成的《茶谱》记载:“洪州双井白芽,制作极精”。双井茶细者有白毛,状如银须,色碧味隽,故有“白茶”、“龙须”、“云腴”、“凤爪”、“雪芽”等佳誉而名噪天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告诉我们:“自景佑(1034年-1037年)以后,洪州双井(今江西修水杭口乡)白茶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在日注(另一种名茶)上﹐遂为草茶第一。”南宋户部尚书叶梦得晚年隐居湖州也在《避暑录话》记载说:“草茶极品惟双井”。
(十)宋代九江即有斗茶名人
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玄孙安定郡王赵令畤在所著《侯鲭录》第八卷中记载九江修水黄庭坚以天下第一泉水斗茶的体会。全文为:“黄鲁直(庭坚)云:烂蒸同州羊羔,沃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抹南京面作槐叶冷淘,糁以襄邑熟猪肉,炊共城香稻,用吴人脍,松江之鲈。既饱,以康山谷帘泉烹曾坑斗品,少焉卧北窗下,使人诵东坡《赤壁》前后赋,亦足少快。”黄庭坚和赵令畤、欧阳修、白玉蟾、王安石、苏轼等都是茶友,经常在一起品茗斗茶、歌赋雅集。黄庭坚在《满庭芳·茶》词中展现与茶友们的斗茶盛宴:“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词的上片说明斗茶之道,不仅要有好茶叶,还要有好水,好茶具和好的捧盏人。词的下片连用四个典故描述邀朋唤友斗茶雅集的风流神韵。
(十一)宋代九江拥有最早的机制茶
南宋丞相周必大在《庐山录》中记载庐山“激水碓茶,资其利。”庐山茶农用庐山溪水推动水碓自动舂捣庐山茶叶做贡品团茶,表明庐山云雾团茶是中国宋代的自动化机制茶。这种庐山水碓至民国仍存“共一百八联,每联两碓。”现今在庐山观音桥天下第六泉附近村庄仍能看到工作着的庐山水碓。
(十二)元代在江州设有榷茶都转运司
榷茶是对茶叶实行专买和管制以取得税收的措施。茶税是元代的经济支柱。《元史·食货志二·茶法》表述“至正十七年(1280),置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福广之税而遂除长引,专用短引。每引收钞二两四钱五分,草茶每引收钞二两二钱四分。……”元代江州榷茶都转运司负责对江淮、荆湖、福广等出茶之地的七处榷茶提举司进行“散据卖引,规办国课”的茶税管理。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茶课税率为每引收银四钱二分八厘,全国征收茶税不过一千二百余锭。以后逐年提高茶课税率,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每引征税银十二两五钱,全国茶课已达二十八万九千二百多锭。四十多年间,茶课增加近三百倍,茶税收成为元代的经济支柱之一。
(十三)明代倡导散茶源于九江
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屯兵在九江庐山天池峰附近,由于转战条件有限,无法煎煮茶叶,就喜欢将庐山云雾散茶用开水冲泡饮,他发现泡茶的味道香甜醇郁,而且可以赏茶形、观茶色、闻茶香,别有情趣。建立明朝后,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倡导散茶,茶叶的加工方法就由“蒸青”改为“炒青”,饮茶方法从煮饮变为泡饮,使人们获得了清饮所带来的茶之真味。明朝庐山茶开始叫庐山云雾茶。
(十四)九江茶市也是茶叶万里行的起点之一
白居易在《琵琶行》记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表明唐代九江就有茶市一条街。明清时期九江茶市名列“三大茶市”之首。同时九江也是茶叶万里行的起点之一。1875年俄国茶商在九江率先建立了九江新泰砖茶厂和九江顺丰砖茶厂,雇佣工人达千人,生产的砖茶走水路、陆路运往俄罗斯长达四十年之久,其中1895年仅“米砖”就达872931磅,约39588.07担(《茶叶通史》203页)。
(十五)朱德元帅为庐山云雾茶题延寿茶诗
朱德元帅生长在产茶的四川仪陇,长期转战全国南北和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岁,对茶情有独钟是其长寿的重要因素,他品饮庐山云雾茶后赞美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这是庐山云雾茶独有的无上荣耀!
(十六)中国最早茶叶科研所在九江
“现代茶圣”吴学农于1934年创建九江市修水茶科所,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茶叶科研机构。吴觉农、方翰舟、冯绍裘率先垂范在修水建立茶叶改良场,对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进行改良与研究、示范、推广。现在九江修水茶科所建有全国最早最全的茶叶样品库,为振兴九江茶业及中华茶业打下良好基础。
(十七)庐山云雾茶位列中国传统十大名茶
2010年4月底,在浙江新昌举行的2010中国(新昌)国际茶业博览会暨201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发布会上,庐山云雾茶的无形资产品牌价值可达10.99亿元。
庐山作为千古人文世界名山,胜名于儒释道三家文化畅融。而庐山特色茶文化体系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深厚的九江(庐山)茶文化底蕴基础上,集九江(庐山)释家禅茶文化、道家仙茶文化和儒家雅茶文化于一体,融汇贯通,水乳交融,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发祥于九江的历史文化根基,形成了“三教一体”“六好特色”的庐山茶文化体系。即在庐山“三教一体”庐山特色文化前提下的庐山独有的“好茶、好泉水、好茶具、好人、好环境、好心情”之庐山特色茶文化体系[5]。此外,九江还形成了独有的茶歌、茶舞、茶诗、茶画、茶艺等茶文化艺术,使古色古香的九江(庐山)特色茶文化体系得以传承千年,铸成九江茶文化市场乃至世界茶文化市场的精神之魂。
(一)优化庐山云雾茶的品质,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地利基础
九江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庐山云雾茶具有高品质、无污染、微量元素含量高等绿色有机优势。开发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要以品质优良的庐山云雾茶叶品种为物质基础,使九江茶产业和九江茶文化市场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生态项目内容。
1.开发老树和古树资源
在保护庐山群体种前提下,普查九江庐山茶资源,清点庐山云雾古茶树分布和数量。老茶园保留,开发老树和古树资源,优化庐山云雾茶历史名茶品种,发挥传统庐山群体种的基础品种优势,做强传统名茶。
2.优化引进新品良种
新开发茶园引进优质良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方面选择中小叶茶树品种,开发时间梯次的茶叶结构,重点开发头采茶,构成尽可能早熟的“明前茶”、中熟品种“社火茶”、晚熟品种“雨前茶”的最优绿茶结构。在中茶所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有效整合全市茶叶产学研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加大科研力度,以优选良种乌牛早、迎霜、龙井长叶、浙农113、安吉白茶、黄金芽和福鼎大白等茶种本土化,并深入开发修水大叶龙品种,形成良种示范园、样板园,推广无性系良种苗木,建设庐山云雾茶良种基地和新型高标准母本茶园基地,不断选育庐山云雾茶的标准品种,做精做优,逐步缩小庐山云雾茶与其他中国传统名茶在品种上的差距。
3.保护茶园有机生态
坚持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持与保护,在保持现有病虫害的生物防治茶园面积基础上,即要坚持修剪残枝还地增加茶园肥力,又要施放菜籽枯饼等有机肥,增强庐山云雾茶园的地力,改善土壤条件,优化庐山云雾茶的自然生长环境,进一步提高庐山云雾茶的内质品质。
4.创造九江茶企品牌
针对庐山云雾茶企业的工业化的程度不高的现状,实施龙头企业现代化带动战略。在茶企中推行现代化管理理念,统一庐山云雾茶的生产标准、加工标准和包装标准,强化厂容厂貌和文明生产水平,严格《食品卫生法》和《农业安全法》,进一步实现茶叶生产的清洁化、连续化和自动化,提高茶园管理和茶叶制作水平,提高茶叶产业整体素质。引导九江茶企走上从做名牌产品到创名牌企业的转变,不断提升庐山云雾茶市场品牌,如“五净心”、“露雨”、“圆通”、“七尖兰”、“绿丰”、“浔茗”、“三石梁”、“碧绿”、“光阳”、“宁红龙须”、“庐红一号”等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关注度和习惯度,不断扩大庐山云雾茶的市场份额。
5.拓展基本茶类
不仅要发展九江传统的绿茶、红茶,而且要创造开发试制其它各种茶类,如开发试制白茶、黑茶、乌龙茶。现在九江茶企已经开发出了“庐山真种”小叶乌龙茶、长龙禅茶(白茶)、浔茗黄金茶等新品种,为庐山云雾茶的未来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依据世界名山研究平台,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天时基础
九江学院是九江区域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建有庐山文化研究中心、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沿江产业开发研究中心、国际农村医学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旅游发展研究所、数控技术研究所、会计与审计研究所、土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等28个科研机构和21个二级学院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2013年5月九江学院主办的首届世界名山研究学术研讨会暨高校公共外交论坛,来自五大洲的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南非、德国、菲律宾、泰国、法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的名山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内高校代表共同签署了《世界名山研究会倡议书》,成立了“世界名山研究会”(常设机构设在中国九江学院),利用世界各地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为名山研究搭建学术平台,以此推动世界名山的科学问题、名山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名山旅游开发与实践研究,这是充分发挥高校在公共外交作用的一个创举。九江茶文化市场要借势九江学院优势资源,创造庐山云雾茶文化领先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条件,使庐山茶文化与世界茶文化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1.创建茶学院(茶学系)
深入发掘、宣传和发展九江(庐山)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创建茶学院(茶学系),开展国内、国际茶文化推广、教育和培训活动,促使九江茶产业、茶经济、茶教育和茶文化等融入国际化茶教育领域和文化市场,推动庐山云雾茶文化走向国内、世界高端文化市场和学术领域。
2.构建九江(庐山)特色茶文化优势
坚持政府主导、学院领航、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用好世界名山和庐山特色茶文化体系的茶文化交流、茶文化传播、茶文化教育、茶文化贸易方式,凝聚政府、学院、企业和个人力量,发挥九江集山、江、湖一体、代表世界名山前卫水平的庐山云雾特色茶文化体系的优势,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庐山特色云雾茶文化走出去格局,不断增强庐山云雾茶文化的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为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天时基础。
(三)开发庐山茶文化旅游基地,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人和基础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无烟工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九江(庐山)茶文化市场要结合九江旅游产业,集庐山地理人文和庐山特色茶文化优势,开发“文化旅游、茶山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经济市场。
1.推进九江(庐山)特色的旅游茶文化氛围
以庐山特色茶文化体系前卫发展,促进当地人群品茶理念时尚化宣传,举办全国、全球儒释道品茶大会,品泉大会、品具大会,开展采茶节、斗茶节、茶诗会、茶笔会、茶艺表演、茶道交流、茶画摄影、茶服装臻等茶文化专题活动,以茶乡生态休闲为主题,开发安全手工制茶、茶饮、茶点、茶礼、茶仪、茶席、茶会、茶装等茶产业经济和茶旅游经济的特色项目,经营构筑九江庐山特色茶文化为中心的茶文化旅游模式。推进九江茶文化市场与九江茶产业和旅游市场的融合,加大庐山云雾茶观光茶园的开发建设力度,连片开发,打造十万亩绿色庐山云雾茶茶博园。在茶博园里,不仅有庐山云雾高山茶园,而且有庐山原始茶树景观;不仅有绿色食品工程以及产学研工程高技术产业化、高山无公害优质茶园基地,而且有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应用技术展示和良种示范基地。以最高品质茶叶、最好的山泉水、最具特色茶器和最美的庐山茶装,为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茶旅物质基础,创造九江庐山茶文化旅游专业化、大都化、国际化条件,以满足中外茶文化产业市场和旅游茶文化市场创新开发的需求。
2.推进九江(庐山)特色茶文化人文交流
进一步开发九江(庐山)特色茶文化体系人和环境,发挥庐山禅茶的一味乐土、仙茶的洞天福地、雅茶的自然依托的特色首因效应。在九江茶文化市场和九江茶文化旅游环境中,以庐山云雾茶融合内敛和崇定、自然和虚无、中庸和尚礼的释儒道茶文化精髓和丰富的人文情感,令来九江、庐山的茶人以庐山云雾茶在东林寺“聪明泉”饮茶论禅,体会“茶之德”,宁静提神,参禅悟道;在仙人洞“一滴泉”品茗论道,体会“茶之道”,怡情养性,淡定心境;在桃花源“水帘水”和白鹿书院“圣泽泉”赏茶雅集,体会“茶之韵”,致清导和,激扬文思。在莲花洞湫瀑水旁、在长江之滨浔阳楼上、在鄱阳湖碧波荡漾中、在庐山摩崖石刻前、在1600多年的“公孙长老”银杏树周边,来庐山体会庐山特色茶文化的人们,徜徉在山水田园之中,茶与茶人、茶与天地、茶与山水、茶与云雾、茶与竹石花木融为一体,或抚琴歌舞,或吟诗作画,或观月赏花,或论经对弈,或独对山水,或寻古思幽,全都融在庐山特色茶文化的诗情化境之中……!这就是三教一体的、一团和气的九江名山、名湖、名人、名茶、名具、名水交融的庐山旅游茶文化的最大特色。在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深厚的人文氛围中弘扬九江(庐山)茶文化,为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人和基础。
庐山云雾茶文化市场的天时、地利、人和一体化,可促使九江(庐山)打造世界一流茶文化市场,建设举世闻名的世界茶文化名城名山。
[1]黄仲先.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9.
[2]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25.
[3]罗春兰、张志宏.江西茶文化散论[J].农业考古.2007(05).
[4]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3616.htm
[5]杨学富.以庐山特色茶文化促云雾茶品质与产业的发展[J].九江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
(责任编辑东方明)
江西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编号GJJ13735)成果之一。
2014-10-31
杨学富,男,九江学院艺术学院教授,九江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茶学、茶文化。
F 590
A
1673-4580(2014)04-0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