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与以往理论对礼貌言语的阐释对比

2014-04-17 01:17杨庆花
教育观察 2014年31期
关键词:礼貌言语话语

杨庆花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一、引言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一个语言集团都是存在的,这是一种普遍现象。”[1]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礼貌的存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礼貌分为两种:礼貌行为(从行为行动角度来说)和礼貌言语(从话语的运用来说)。[2]对语用学而言,研究对象为礼貌言语。自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开始从语用的角度研究礼貌现象,相继提出了不少与之相关的礼貌理论,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主要有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东方学者对礼貌的研究,如顾曰国的礼貌准则。虽然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学者们对礼貌言语的研究,但都无法普遍适用地解释不同文化之间的礼貌言语。顺应论的提出给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希望。本文试图用顺应论阐释礼貌言语并与以往的理论作比较,指出以往理论的不足,以及顺应论对礼貌言语阐释的优势。

二、文献回顾

(一)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

1978年,Brown和Levinson发表的一篇文章吸引了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这便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PolitenessPhenomena),这篇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Brown和Levinson[4]认为,面子是“一个人在公众面前想要维护的自我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面的(positive face),就是希望自己的性格、职业、爱好、穿着等受到他人的赞扬;一种是反面的(negative face),就是希望自己的人身、财产、行动自由等不受他人的侵犯。[5]根据面子的两种分类,Brown和Levinson认为礼貌言语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positive face),即满足对方面子正面上的要求;一种是消极的(negative face),即满足对方面子上反面的要求。另外,避免直言不讳也是一种礼貌。[5]这样的面子理论适合西方文化,却不完全适用于东方文化,如“邀请”“提供”等在西方被视为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而在东方却被认为是礼貌之举。[6]

(二)Leech的礼貌原则

因为对合作原则不满意,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PolitenessPrincipleandtheHypocrisyofHumankind一文中提出了礼貌原则。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是出于对礼貌的考虑。Leech[7]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1)得体原则,减少表达有损于别人的观点;(2)慷慨原则,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3)赞誉原则,减少表达对别人的贬损;(4)谦逊原则,减少表达对自己的赞誉;(5)一致原则,减少表达自己同别人的不一致;(6)同情原则,减少表达自己同别人感情对立的内容。

礼貌原则深化了会话含义的研究,合理地说明了人们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礼貌言语的运用,但未能覆盖礼貌言语的全部需要。[8]另外,在语境研究上较为薄弱或者脱离了语境。[9]

(三)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三、顺应论

(一)顺应论概述

1987年,国际语言学会秘书长Jef Vershueren在《语用学:语言顺应理论》(PragmaticsasaTheoryofLinguisticAdaptation[12])中提出顺应论,并于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Pragmatics[13])一书中发展并完善了该理论。

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即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恰当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三个特征: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是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地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征”。语言顺应涉及四个方面:(1)语境关系顺应,即语言选择中要考虑的各种语境因素;(2)语言结构顺应,即顺应涉及各语言层次及语言结构原则;(3)顺应的动态性,即语言选择和协商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顺应过程;(4)顺应中的意识凸显,即交际者对语言选择的意识程度。语言顺应的这四种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二)顺应论对礼貌言语的阐释

1.顺应论阐释礼貌言语的可行性

顺应论的基础在于语言所具备的特征: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而礼貌言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因而礼貌言语同样具备这三个特征,由此我们肯定顺应论阐释礼貌言语的可行性。

2.礼貌言语的顺应论阐释

根据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需要从四个方面描述和解释语言的运用,即上面所说的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下面我们从这四个方面一一展开对礼貌言语的阐释。

(1)礼貌言语的语境关系顺应

两岸经济交流是重点,在经济交往过程中,社会文化的交流也会不断深化。政策除了为台商经贸活动提供保障为,也为文化交流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例如在第55条中,支持贵台两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两岸一家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交流更有助于经贸活动的友好开展。并且鼓励台湾青少年来广西开展研学活动,有助于台湾青少年加深对大陆的了解。

顺应论指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或影响话语处理的所有因素。Vershueren把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礼貌言语在使用过程中,交际双方需要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中选择相关物来充当语境成分。

第一,心理世界的顺应。交际过程中的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认知和情感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由此,礼貌言语的选择即是对交际对象心理世界做出的语境顺应。

例如,由2010年一起交通事故所引发的风靡网络的一句话“我爸是李刚”。面对突发惨剧,肇事者竟连车都不停,在被拦下之后,他却高喊了一句“我爸是李刚”。透过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肇事者的心理世界中的权力骄横。在这个肇事者的心目中,显然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我爸”搞不定的。“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即对肇事者心理世界做出的语境顺应。

第二,社交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机构对社交双方的言语行为所规定的原则和准则。社交世界中的多种社会因素使得礼貌言语在顺应过程中更加动态和复杂。交际者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他所做的礼貌言语选择需要和交际规范及文化一致,顺应不同的社交场合、环境及不同的交际原则和准则。

例如,在正式的交际场合中,初次见面时应说“幸会”,等候别人应说“恭候”,赞人见解应用“高见”,求人原谅应说“包涵”,与人分别应说“告辞”,等等。这些礼貌语言的选择都是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第三,物理世界的顺应。Vershueren认为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另外,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等也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就礼貌言语的选择而言,是否顺应物理世界也决定着交际意图的实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下午时段对别人说“早上好”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者被下午刚起床的人理解成为一种讽刺。

(2)礼貌言语的语言结构顺应

根据Vershueren的观点,语言结构的顺应指从多方面对语言做出选择,即选择语言、语码、语体,选择话语的建构成分,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段及选择话语的建构原则。在选择礼貌言语的过程中,为达到良好的礼貌效果,说话者必须根据听话人的语言能力、爱好、政治观念等多种因素对礼貌言语进行选择。

例如,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在工作单位要说普通话,回到家乡则通常要改用家乡话,以拉近与家乡人的距离。这种普通话与家乡话语码之间的转换即礼貌语言的语言结构顺应,能够起到很好的礼貌效果。

(3)礼貌言语的动态顺应

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动态顺应实际上是指语境和语言结构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如何相互做出顺应从而动态地生成话语意义。礼貌言语的选择实质上体现的就是语言动态顺应选择,因为选用不同的礼貌言语以达到礼貌效果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动态顺应及选择的过程。

例如,在电影《泰囧》中王宝和徐朗发生在火车上的一个情景,徐朗在看女儿照片,并为事业和家庭而烦恼,王宝看到照片问:“这是谁呀?”徐朗答:“别理我行吗?”王宝又问:“你都结婚啦?”徐朗答:“跟你有关系吗?”完全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但当自己要求助于王宝的时候,徐朗的态度立马转变,开始称呼王宝为“宝宝”,并认错,“我错了”,体现出礼貌言语的动态顺应。

(4)礼貌言语在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顺应的意识程度指在使用语言、选择语言做出顺应的过程中要涉及某些认知心理因素,通过对意义生成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因素的分析,弄清楚交际者在语言选择上做出顺应的意识程度是否相同。不是所有的语言选择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有些选择是不自觉的,而另一些则可能有强烈的意图。礼貌言语的选择同样存在意识程度的问题。

例如在小品《不差钱》中,毕福剑刚出场时,其他人都叫他“毕老师”,这个称呼是交际者无意识选择的一种礼貌言语;后来大家都改叫“毕姥爷”,则是带有强烈的企图,意在拉近与毕福剑之间的关系,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星光大道》,意识程度较高。

四、顺应论与以往理论相比对礼貌言语的阐释所具有的优势

Vershueren的顺应论为研究礼貌言语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顺应论相对于以往理论对礼貌言语的阐释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顺应论对礼貌言语的阐释覆盖面更广,具有普遍适用性。相对于以往理论,顺应论不具有文化偏向性,不论对语内语交际还是语际语交际中礼貌言语的选择都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其次,顺应论更加重视语境因素对礼貌言语选择的影响。最后,顺应论认为礼貌言语是话语与语境互动的结果,更加细致地阐释了礼貌言语的生成过程。

五、结语

礼貌问题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礼貌言语的合理运用对提升人际关系、缓和人际冲突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比分析了顺应论和以往理论对礼貌言语的阐释,指出了以往理论的不足和顺应论所具有的优势,运用顺应论对礼貌言语的生成进行了更加透彻的学习和分析,从而指导人们在实际运用中更好地利用礼貌言语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

[1]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1992(2).

[3] 陈融.面子,留面子,丢面子[J].外国语,1986(4).

[4] Brown Penelope,Levinson Stephe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 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

[6] 冉永平,方晓国.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研究[J].现代外语,2008(11).

[7]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 Inc.,1983.

[8]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 廖讯乔.对礼貌原则的再思考[J].外国语言文化,2005(3).

[10] Mao L R.Beyond Politeness Theory:‘Face’Revised and Renewed[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21).

[11]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12] Vershueren J.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M].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13] Vers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1999.

猜你喜欢
礼貌言语话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暗恋是一种礼貌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