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话语误解研究综述

2014-04-17 01:17邢月晴
教育观察 2014年31期
关键词:语言学关联话语

邢月晴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一、引言

误解,是言语交际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当说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和交际意图不能被听话人正确理解时,即产生误解。在国内,话语误解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冯寿忠发表《“误解”初探》一文,拉开了话语误解研究的序幕,他从修辞的角度探讨了误解的主要特点、类型及在文学作品中对误解的巧妙运用,从而在国内学术界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此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许多学者把研究转向这一领域,关于话语误解的研究丰富起来。话语误解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其研究的视角很广,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探索分析。但也正是由于其研究视角之多,可结合的实用语篇也多,使得目前的研究比较松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话语误解的总体研究也比较薄弱,而对特定某一方面的研究分析比较多。本文在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对话语误解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分析目前话语误解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从宏观上对话语误解进行总体研究。

二、话语误解的研究视角

随着话语误解研究视角的确立,对这一研究的文章也日益增多。通过对所搜索到的相关文章进行分类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话语误解进行研究,即社会语言学视角、语用学视角和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视角较宽。

(一)社会语言学视角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伍学亮、阮礼斌等人进行了各自的探索。伍学亮在其《误解的社会语言学探析》一文中从与社会相关的性别、跨文化、语言变异和社会心理四个方面探索了言语的误解现象,用实例论证了这些观点。但是研究的方向比较单一,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误解的成因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指出误解的类型或者相应的避免误解发生的方法。阮礼斌在《近十五年来误解在中国的研究》一文从跨文化和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误解的形成机制,对如何避免误解给出了一些建议,并分析、借鉴了熊学亮、宗世海等人在社会心理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果。

(二)语用学视角

从目前以语用学为基础对话语误解的研究来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普通语用学理论对话语误解的研究,二是用新兴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对话语误解的研究分析。

在国内,何自然、程雨民等从普通语用学理论角度专门或间接地对话语误解进行了研究分析。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曾提出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即在言语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交际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何自然在其《语用学概论》一书中用实例阐释了格赖斯论述的言语交际中违反数量原则和关联原则而引起的误解。何自然还通过例证分析了其中一种误解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即“如果说话人所要表达的间接地‘言外之意’与听话人所理解的不一致,那很可能是话语中共知的语言信息不足,或语境含糊所引起的。有时,说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方面的差异或说人出自礼貌,言不由衷,也会产生上述的说话人要重复所说话语或者选择较清楚的话语,把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明确地表达出来”。他的研究成果引导后来的学者从语用角度深入探讨话语误解。

程雨民深入探究了误解发生的必然性及误解产生的原因等方面的问题,阐释了误解的不可避免性。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话语的误解并不等于言语交流的失败,因为听话人虽然做出了错误的解释,但是这会在他以后的话语中,或随后的行动中反映出来,说话人会因此发现他的理解错误,并予以纠正。

法国学者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于1986年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随着关联理论的提出及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的展开,利用这一理论对话语误解进行研究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宗世海在《误解分类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借鉴了西班牙学者尤斯·拉莫斯(Yus Ramos)的研究方法,利用关联理论对话语误解进行探讨,在这一框架下利用意义标准把误解分成了两大类、四小类。除此之外,他还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了误解的形成机制,提出了误解成因二因素说。后来的学者大多承袭了他的研究方法,利用关联理论,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大多是误解的定义、误解的分类及其形成机制。由此可见,宗世海在国内利用关联理论对话语误解进行研究的前瞻性,使得对话语误解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尹化玲在《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话语误解现象》中利用明示—推理交际,分析了话语误解的形成原因,但其研究落入俗套,首先介绍关联理论,然后利用认知语境分析误解实例,最后则从交际双方的角度来探析怎样避免话语误解的产生。与之研究相近的还有杨苏等。

为了寻求突破,朱丽对所谓的“新型话语误解”(例如网络聊天中的误解)进行了分析,彭立以陆空通话中的误解实例为分析对象,研究话语误解,拓展了新的研究空间。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误解研究的领域也变得更加宽广。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认知科学兴起。虽然认知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却在揭示人脑的工作机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把话语误解现象与认知科学联系起来,是话语误解研究的新方向。

周丽娟的《从认知角度看交际中的误解》运用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规约隐涵及语用预设理论进行阐释分析,最后以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口语交流误解产生的原因是听话人把说话人意义理解为无标记意义,而说话人传达的是有标记意义,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能够对此提供更好的解释。

黄玉淑在《从认知隐喻学的隐喻类型解析话语误解》一文中通过不同的隐喻类型思维推究话语误解的原因,文章对话语误解的研究角度较新,但也有缺憾:所用例子并不新颖,且有些例子适用于多种类型,甚至有的例子中并不存在明显误解,此外避免误解的对策也过于笼统。

柳超建的《言语交际中误解的认知阐释》认为误解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不能互明而导致无法激活相同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或是投入理想化认知模式时产生差异。通过六个案例分析,找出了误解产生的具体表现,据此认为以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来解释人类言语交际中的误解现象更符合人类普遍的认知规律。

郑欣荣、朱雪莲认为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体验哲学基础上的科学,从误解与意象凸显、误解与原型范畴及误解与理想化认知模型三个方面来分析,认为交际中产生误解在所难免,但又不是全然有害的。

总之,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解释误解现象时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备受推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话语误解研究也将朝着更广泛深入的方向发展。

三、话语误解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话语误解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话语误解的定义、形成机制、类型、限制或消除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尚待深入解决的课题。

国内对话语误解现象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学者们对误解的概念表述尚未达成一致,相关的界定也存在争议,有待继续研究。例如在国内文献中,关于误解的定义就有多个,冯寿忠从修辞学角度出发定义误解,但由于误解是存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宗世海提出了误解的另一种定义,即误解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听话人没有准确、全面理解说话人意义的现象。由于误解的定义存在分歧,误解和其他相关术语的区别也未能明确,例如误解和曲解的区分问题。

目前话语误解相关的研究大多是借鉴了西方的理论模式,缺少理论创新。虽然宗世海提出了对误解的定义,对误解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对误解类型的划分比较模糊,其理论仍需进一步完善。随着对话语误解的深入研究,不少学者转向认知角度,但由于认知研究是根据可观察到的现象揣测心理过程,因此相关的理论还需要大量的语料来证实其合理性。

研究误解的目的是探索误解发生的规律,为成功交际服务。对误解最多的研究集中在它的形成机制,而关于其形成机制说法众多。大多数学者认为,误解形成机制的阐释应该是肯定的,而不是可能的原因,所以应该做出统一的、更为深入的解释。

四、话语误解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指导理论多元化,且从认知角度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虽然话语误解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研究,如社会语言学、普通语用学等,但对它的研究已经不限于这些角度,从认知语用学、认知心理学等及其他认知学科的角度对话语误解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已经成为趋势。

(二)实证分析更贴近生活,结合具体语料分析话语误解

话语误解的研究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话语误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其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章结合具体的语料分析话语误解,对误解的类型进行了各自的总结和分析,如朱丽和彭立分别对网络语言中的误解和陆空通话中的误解进行了研究。

(三)对比分析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方法

误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因为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概念体系呈现错综复杂的多维角度,误解的对象和认知根源也会不同。许多学者试图对汉语、英语等语料进行跨语言对比分析,研究不同语言中误解的异同。在对误解的应用研究中,这种对比方法会更多地运用。

五、结语

30年来,关于话语误解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拓展。其研究逐渐结合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探讨话语误解的形成机制、类型及如何避免误解的发生,丰富了研究课题,充实了文献资料,但是目前也有一些尚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比如对误解的定义无统一标准,研究理论相对单一,相关的研究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等。但是在国内众多学者的努力下,随着对话语误解研究的深入,相应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本文通过对话语误解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从整体上对话语误解的研究进行评述,反映了整体研究的重要性,针对尚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其整体研究体系的形成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拓展研究空间。

[1] 冯寿忠.“误解”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1983(6):73-77.

[2] 伍学亮.误解的社会语言学探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5):63-64.

[3] 阮礼斌.近十五年来误解在中国的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85-90.

[4]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 程雨民.语言系统及其运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 宗世海.误解分类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学刊,2004(4):36-42.

[7] 宗世海.误解研究的历史、现状和问题[J].外国语,2003(3):65-73.

[8] 尹化玲.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话语误解现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5):103-104.

[9] 朱丽.从认知语境看新型话语误解[J].文教资料,2007(1):54-57.

[10] 彭立.从关联理论角度浅析陆空通话的话语误解[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1):13-15.

[11] 周丽娟.从认知角度看交际中的误解[J].外语学刊,2003(3):48-51.

[12] 黄玉淑.从认知隐喻学的隐喻类型解析话语误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65-367.

[13] 柳超建.言语交际中误解的认知阐释[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1-104.

[14] 郑欣荣,朱雪莲.从认知角度看交际中的误解[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8-60.

猜你喜欢
语言学关联话语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