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

2014-04-17 00:57缪慧星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29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财政支出效应

广 西 大 学 缪慧星

广西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 夏 超

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

(一)消费规模。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总量显著提高,由1978年的1759.1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64 945.2亿元,增长将近94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剔除价格的影响(以1978年为基期)之后,2011年城镇实际人均消费支出较1978年相比增长5.8倍,2011年农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较1978年相比增长5.3倍。①根据中经网城镇居民消费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指数分别计算得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尽管我国居民消费不管从总量上还是在人均水平上都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截至2011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49美元,略高于印度509美元,远远低于美国27 175美元、日本22 907美元、瑞士22 955美元等。②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网站。

(二)消费结构。

居民消费结构反映的是人们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结构,可以用来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消费支出用途的不同,我们把消费支出分为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居住支出、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上述几项消费支出的结构比率分别为36.3%,11%,6.8%,6.4%,14.2%,12.2%,9.3%,3.8%;农村居民上述支出结构比率分别 40.4%,6.5%,18.4%,5.9%,10.5%,7.6%,8.4%,2.3%。③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两者比较,农村居民花费在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的比例高于城镇居民,其他消费支出均低于城镇居民,可见农村居民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消费意愿。

国家统计局每年都编制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这个指数反映的是消费者对当期经济形势、未来收入水平、消费心理状态等主观感觉,从而测评出消费者意愿的强弱。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从2007年1月到2012年12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波动较大,特别是在2009年间,消费者信心指数、预期指数、满意指数一度跌至90以下,金融危机确实给居民消费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2010年,三个指数又快速回升。到2012年年底,消费者满意指数大约维持在97.8,信心指数为103.7,预期指数为107.6,说明消费者对未来宏观经济、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情况持中立态度。

二、财政支出政策与居民消费

国内外学者对于财政支出与私人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颇多,并且大致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财政支出会“挤出”私人消费,二是财政支出会“挤入”私人消费。Buiter(1976)详细给出了“挤出效应”的分类,他认为“挤出效应”并不能简单地分为完全“挤出效应”或者毫无“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可以根据政府支出变化所带来的私人消费变化率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如直接“挤出效应”和间接“挤出效应”,“短期挤出”和“长期挤出”。④Buiter,W.H.,1975,“Crowding Ou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Fiscal Policy”,Econometric Research Program Research Memorandum No.191.Feldstein(1980)认为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税收对总需求有替代效应。他的整个研究基本围绕着反驳“李嘉图等价定理”展开的(即财政赤字不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Feldstein认为“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说过分强调未来将要承担税负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事实上,消费者不会把税收和政府赤字看做是将来自己要偿付的债务,而是把政府债务和未来社会保障收益看做净财富,所以政府支出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并且是可以完全替代私人消费。①Feldstein,M.,1980,“Government Deficits and Aggregate Demand”,NBER Working Paper,p1-36.Aschauer(1985)是在一个跨期优化框架内研究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他对美国数据的实证结果与Feldstein有所不同,政府支出的上升不会完全替代私人消费,只会部分挤出私人消费。②Aschauer,D.A.,“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1985,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5,p117-127.Ahmed(1987)研究了英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发现英国政府支出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居民消费。③Ahmed,S.,1987,“Government Spending,the Balance of Trade and the Terms of Trade in British History”,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0,No.2,p195-220.Katsaitis(1987)研究了加拿大政府支出与私人消费之间的关系,把生命周期和理性预期假设放入模型,结果显示政府支出不会“挤出”私人消费,反而会使整个产出增加。④Katsaitis,O.,1987,“On the Substitutability between Private Consumer Expenditure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in Canada”,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0,p533-543.Karras(1994)研究了私人消费与政府消费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两个变量都有异质性,而且这两个变量中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都与总量之间的关系不一致。虽然政府支出的一些项目,如免费学校午餐,可以完全替代私人消费,但其他部分,如交通支出项目却有互补性。作者通过对30个国家的实证检验,发现私人消费与政府消费之间关系最好的描述应当是挤入效应。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如果有政府部门规模较大,私人储蓄率就会低,相反如果政府部门规模较小,私人储蓄率就会高。⑤Karras,G.,1994,“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ournal of Money,Vol.26,p9-22.

国内学者胡书东(2002)研究了我国的情况,他认为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扩张性财政政策,确实能够拉动居民消费。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层次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短期来看能够直接增加内需,长期来看有助于夯实国民经济未来发展基础,是一种将解决目前内需不足问题和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协调统一起来的财政政策。⑥胡书东:《中国财政支出与民间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官永彬、张应良(2008)结合我国二元化经济社会结构的特征,建立了消费者的跨期替代最优化消费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各变量在短期内离最优目标有所偏离,但长期来看私人消费与政府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的均衡关系,且政府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都具有挤入效应。(2)政府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在长期内对私人消费支出具有挤入效应,而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3)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具有典型的“二元化结构”特征。⑦官永彬、张应良:《转轨时期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载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笔者认为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挤入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通过增加农林水事业费、科教文卫事业费、转移支付等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以拉动其消费;二是政府通过加大基本建设投资等改善社会消费环境以放松其消费约束;三是政府通过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或各种补贴支出进行收入再分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四是政府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居民的支出预期,以拉动居民当期消费。

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挤出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财富效应。即政府增加当期支出,如果居民是理性的,则会认为政府将用未来税收的增加弥补当期财政支出的增加,因此,在总产出不变的条件下,未来税收的增加会减少居民的预期收入,居民为了平滑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支出,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二是利率效应。政府增加支出会带来产出增加和需求增加,还会导致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如果货币供给量一定,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利率上升,利率的变动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即如果利率上升,理性居民选择当期把钱存起来,未来用利息和本金能够购买到更多的商品,这就是替代效应;而如果居民一生的收入水平是一定的,并且即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结构保持不变,那么利率上升其实代表居民的收入水平上升,那么居民会加大即期和未来的消费,这就是收入效应。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即期消费会减少,未来消费增加。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时要注重效率,即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要建立健全的工资增长机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员工工资上涨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如果在合理的区间内,不但能够拉动他们的消费,而且可以提高劳动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最低工资标准是具有强制性的,适用于一切企业、部门和机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政府可以采取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形式。直接补贴是指直接给予农民补贴,这种是在农民增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发达国家对农民、农业给予高额的补贴,大大提升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我国历年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均有对农业基本建设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加大投入的政策。但除了中央政府的投入外,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该相应的增加对农业投入,确保各项国家农业项目配套资金的兑现和落实。另外,政府还可以考虑加大财政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如直接给予从事农业生产家庭补贴;对有高中以上就学子女的农村家庭进行资助;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家电补贴的政策,使农民得到真实的实惠。间接补贴是指政府可以从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发展农村科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方面入手,提升农民的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相对农村居民来说已经较为完善,但仍有不足之处:一是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城镇居民实行的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者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是城镇各类企业的职工,政府还应进一步扩大其覆盖范围,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另外,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积极研究和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优化公务员结构,为人员流动提供方便。二是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如包括困难企业和职工、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个体从业人员、学生、家属等。采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参加补充医疗保险或商业医疗保险,以便减轻基本医疗保险压力。三是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解决社保基金“空账”运行问题。

2.加强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首先,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新农保的建立,对应对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还很低,今后可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使农民真正能够“养老不犯愁”。

其次,提高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农民除了面临“养老难”的问题,还面临着“看病难”的问题。因此,还应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近些年来,新农保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截至2012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已经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尽管如此,新农合的保障水平还是较低,它只是以大病统筹为主,而小病,如跌打损伤都不在保障范围内,农民实际受益并不大。建议在补贴大病医疗费用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小额医疗费用补助,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并实行统筹兼顾,各地区补贴水平不宜过大。

最后,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增强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政府应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底层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有利于消除贫困,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

(三)加大政府民生性支出。

近些年,一直有学者在探讨要建立服务型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政府应当转变调控重点,在支出总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减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大政府民生性支出,如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就业、环境保护等。

另外,住房一直是困扰我国居民的重要问题,人们不敢把钱花在当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要为购买住房或其他耐用品支付首付。但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调整期,调节好住房问题,是扩大当期消费的推动力。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商品房价格过高,二是居民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政府应当适当采用政策办法解决上述矛盾。如一方面增加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使低收入者能够有房可住,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抑制房价上涨,使房价回归合理价位。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财政支出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