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秀,范月珍
(1.山西大学 图书馆,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太原030001)
石刻文字在我国源远流长,它承载和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民俗等方面的历史,所产生的石刻文艺术独具中国魅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短的一个朝代,在书法艺术上,承袭了魏晋的余风和六朝的风格,开创了唐朝楷书的先河。可以说唐代书风在此已初露端倪。由于隋代享祚极短,遗碑稀少,留传至今的俱已属珍稀之物。山西大学图书馆收藏近人南桂馨旧藏隋代碑刻10种,俱为整纸旧拓,在此略做探析,或有研究参考之效用。
隋开皇六年(586)刻,是山东“兖州高平县”石里村村民造桥的碑记。上半部为正文,十八行,行十八字。下部为参与造桥人题名,人名前多冠以“维那”、“都维那”等字。“维那”、“都维那”是隋代管理佛教寺院事务的知事僧衔名。可知参与造桥者多为寺院僧人。此碑别体字甚多,书法略带隶书遗意,为隋代民间书法佳作。碑石原在山东微山县,碑铭中所述之“兖州高平县”,是延用北朝旧称。隋代其地属鲁郡(治兖州)邹县。现山东邹城市文物管理所藏有原碑文拓片。
馆藏拓本高109×宽73厘米。上方有通裂一道,损第一至第四行、第七、八行第二字,第五、六行第三、四字,顶部文尚存,可补邹城文管所拓片碑文顶部之缺。下半截有大的石花,字体尚清晰。国家图书馆藏有此碑拓本,上无裂,但漫漶较馆藏本为甚。
隋开皇六年(586)刻。碑在河北正定隆兴寺,系隋恒州刺史王孝仙奉命为劝奖州人修造龙藏寺而创立。碑通高315×宽90×厚29厘米,碑文楷书三十行,行五十字,阴及侧有题名五列。无撰书人姓名,宋欧阳修《集古录》认为撰者即碑末署名的张公礼。
龙藏寺碑是我国隋代重要碑刻。它不仅记载了隆兴寺的始建,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碑文字体为楷书,但仍留有隶意,结构朴拙,方正有致,可看出北朝至唐书法递嬗的轨迹。杨震方《碑帖叙录》谓:“历来称隋碑第一。无北魏寒俭之风。自南北朝至唐,在书学递嬗上影响颇大。”
世存明拓本“张公礼”三字未泐,即所称“张公礼未泐本”,为世所重。山西省图书馆藏有此本。馆藏本字体较清晰,“张公礼”三字已泐。
隋开皇十一年(591)六月刻,又称《宋景构尼寺造像碑》。因文中有“诏州县各立僧尼二寺”,因以名之。河北南宫出土。碑高123×宽75厘米,无额无题首。碑文隶书二十二行,行四十四字。石有剥落,缺坏数十字。稍旧拓本,首行最下“大”字,末笔未与石花泐连。馆藏拓本上部完好,字体清晰,下半部有三处大的损泐,第一至五行损数字,第八行损3字,第九行损2字,十二至十八行损多字,左下角缺数字。但“大”字末笔未与石花泐连,当是稍旧拓本。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称《汇编》)著录此拓本,文字说明中有:“《金石萃编》作‘绍立僧尼二寺记’”,误“诏”为“绍”。
隋开皇十三年(593)四月刻,系记载隋代临沂诸葛氏族人参加平陈战争之碑。碑文楷书,二十一行,行三十二字,笔画温润而含隶意。碑阴刻字分四列,首列左右有像,故又称《诸葛子恒造像》。清道光七年出土,现存于山东临沂普照禅寺。
杨震方《碑帖叙录》载:“旧拓本第八行‘元阫’下‘晋’字未泐。”故宫博物院藏清末拓本,残泐已多,“晋”字的“日”部已不可见。馆藏拓片墨拓,整纸折装,高113×宽71厘米。存碑阳,碑阴失拓。“晋”字下部“日”已泐,但还隐约可见,有多处漫漶,应稍早于故宫博物院拓本。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刻。碑主孟显达,字令道,武威人,北周武成元年(559年)五月卒,隋开皇二十年十月廿八日葬于雍州太兴县。碑通高169×宽67厘米。碑额阳文篆书,正文楷书三十六行,行四十九字,未署撰书人姓名。书法秀劲端雅,具有北朝书法的气息,又有南朝的风韵,近人方若《校碑随笔》以为:“开虞、褚先声,较《龙藏寺》尤谨严。”此碑1910年出土于西安,现在陕西碑林。碑文大部尚存。出土初拓本字尚清晰,今字迹多磨灭不清。杨震方《碑帖叙录》云:“首行缺38字,第二行缺2字。近则剥落渐多。”
《汇编》所收拓本额旁有题记。馆藏拓本无题记,首行存12字,其中第十一、十二字存左半;第二行剥落3字;末行存27字,其中有6字存左半。字体较清晰,品相基本完好。
又称《隋龙华寺碑》,刻年不详。碑额篆书,字径10厘米,用笔作飞白,为额文中所鲜见。碑文楷书,二十七行,满行存五十字,字迹大多完好,锋毫清晰可见。正文之后,有楷书小字题名,大部漫漶不清。全碑共存1300余字。原石出土于山东博兴,时间约在清嘉、道时,后遗失。1923年复出,已断残。因为出土较晚,字迹宛如新刻。
此碑早期文献未见著录,清道光三十年《博兴县志》始见记载。志称:“龙华寺在城北二十里崇德社,隋时敕建也。有半截碑,篆额曰‘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民国《博兴县志》云:“隋龙华寺仁寿残碑,十年前博兴县出土,仅存碑之上半。字体风华靡丽,宛然新刻,善书者竞习之。有燕估打碑数日,临去将‘仁寿三年’以下二十字击坏,以所拓存旧本可以据奇射利欤,殊可恨也!”《汇编》谓碑在河北赵县。杨震方《碑帖叙录》亦说在河北赵县。有研究者谓碑现存山东省博兴县文物管理所。
馆藏本拓本墨色较浅,高138×宽75厘米。第八行第四十三字、第十行第十八字、第二十五行第三十字泐。第十三行“以”字以下泐,即“仁寿三年及其下二十字击坏”之说。正文之后无题名,山西省图书馆亦藏有拓本。
隋仁寿四年(604)刻于山西永济栖岩寺。栖岩寺为隋太祖武元皇帝于北魏孝武帝永熙年间(532~535年)建立,初名灵居寺,为“河东诸寺胜赏之最”。此碑石质斑驳,点痕如鱼籽,俗称“鱼籽碑”。碑文记隋文帝“布舍利于八十州”,令全国造塔之事。篆额题“大隋河东郡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之碑”。正文楷书三十五行,行七十字,会稽贺德仁撰文,无书人姓名。
原碑石破裂数块,经粘结处理,碑体基本完整,碑文大部分可辨识。馆藏拓本高188×宽96厘米,额高44×宽36厘米。有裂纹。碑文中有:“以仁寿年岁在甲子发自镐京”,甲子为仁寿四年。清人孙星衍《寰宇访碑录》著录为仁寿二年;杨震方《碑帖叙录》亦著录为仁寿二年,皆误。晚清旧拓,第五行“高行名僧”之“僧”字顶部二点尚存,馆藏本“僧”字已泐。此碑是魏楷向唐楷过渡之佳作,收入《山西碑碣精华丛书》。
隋大业五年(609)四月刻,是隋朝正议大夫宁贙的墓碑。清道光十二年(1832)在广东钦州发现。初发现时左下角缺一块,损十余字。清宣统元年(1909)寻得残石(其上尚有5字)与原碑拼合,移置州学尊经阁上,钦州知事郑荣作隶书题跋一行,刻于碑末。碑现藏广东省博物馆。
碑高118×宽79厘米。碑额楷书“宁越郡钦江县正议大夫之碑”四行十二字,分列碑穿左右。正文楷书,三十行,行三十九字。书法特别,结字竖长,历来为人所喜爱。
《汇编》著录“左下角有殷斎道光二十一年(1841)题跋”。故宫博物院藏道光初拓本第二行“维城各理”之“理”字左半未损,第三行“讳贙”之“讳”字右半未损,第八行“仪同三司”之“三”字完好。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初拓本第八行‘仪同三司’,‘同三’二字完好。斜裂处损第二十八行‘衔’下‘云’字,又损末‘四月’二字,第二十行‘官’字未损。近拓本多左下角,并刻宣统元年题字。”
馆藏拓本左下有斜裂一道,缺左下角,无殷斎题跋,亦无郑荣题跋。第二行“维城各理”之“理”字左半未损,第三行“讳贙”之“讳”字右半未损,第八行下“仪同三司”中“同”字左稍损,“三”字完好,末“四月”二字未损,第二十行“官”字损左下角。另首行第二十九、三十字损泐,第二十六行损第三、四字,第二十七行损第五字。第二十九行损第八字。当是初拓稍后拓本。
隋大业七年(611年)刻,又名《陈叔毅修孔子庙碑》,在山东曲阜孔庙。碑高167×宽75厘米,额高32×宽21厘米。篆额阳文,字径三寸。正文隶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七字。此碑是隋代主要隶书碑刻,虽去汉较远,但有曹魏隶意,仍具古朴风格。
杨震方《碑帖叙录》作:“隋大业六年刻,陈叔毅撰。”读碑文第五行:“劝孔宗修灵庙,即曲阜陈明府其人也。明府名叔毅,字子严,颍川许昌人。”说明陈叔毅为倡议修庙之人。末行上半题:“前汝南郡主薄仲孝俊作文”,可证碑文为仲孝俊撰。《汇编》所收拓本额失拓,撰者亦著录为仲孝俊。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明拓本,第六行“尧”字下“之”字上半可见。《善本碑帖录》:“第十行‘积善’二字完好,第十一行‘拔类’二字完好,稍旧拓本首行‘作’字完好。”
馆藏拓本有额,下部较漫漶。末行有6字损泐,顶部“济”字存,可补《汇编》之缺。第六行“之”字上半损,不可见。首行“作”字稍损,第十六行“积善”二字、十七行“拔类”二字漫漶。应为较后拓本。
另:十六行“积善”二字、十七行“拔类”二字,《善本碑帖录》著录为第十行、十一行。误。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刻,在河北定县。正文为隶书,书法精整遒丽。因碑阴有“寺僧洪升等造佛像记”,《常山贞石志》据此著录为“僧洪升造像记”。内容为追述北魏太和十六年以来直至隋开皇十六年建寺造像的历史。碑断爲四截,残泐不堪卒读。赵生泉《正解寺碑缀补》云:“此碑在河北定州。寺为后魏时所立,后毁,隋文帝时重立。碑久佚。残碑有四张,清道光时访得一块,光绪十三年访得三块。”宋欧阳斐《集古录目》谓碑立于开皇十二年,民国《定县志》根据末行有岁次丙辰,定为开皇十六年。
馆藏拓本为清光绪时所得三块。三角形为1号,最大一张为3号,小长方形为4号,缺第二块。3号拓片第十五、十六行中有石花,背面一纸笺,朱笔书“光绪壬辰(十八年)端午得。明湖半主人”。近人岑仲勉《隋代石刻目录初辑》录2号石残文四行,可补馆藏拓本之缺。
[1]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2]杨震方.碑帖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张彦生.善本碑帖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赵生泉.正解寺碑缀补[M].文物春秋,2003(4):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