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与“东莞扫黄”
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国旧式大家庭和家族很注重的教育内容,但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断裂”已久且难以挽回。
文迪
诗人、作家、媒体人
开年不久,央视便制造了两个热门话题,一个是家风,另一个是东莞。
记者的采访镜头里,一大批知名人士和男女老少向观众介绍自家的家风、家训。另一方面,伴随着警车和香艳的选秀场景,“莞式服务”已成为热门搜索词。
这两个话题都与教育有关,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另一个涉及青少年的性教育。在进步的现代人看来,这两个话题可能都是有益处的,前者可让国民回顾中华传统的家庭伦常,东莞扫黄则可以促进青少年的性教育。
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国旧式大家庭和家族很注重的教育内容,但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断裂”已久且难以挽回,计生政策已形成两代独生子女,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家庭成员角色及地位,已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仅此便决定了现在的“讲家风”和“传统文化”关系不大。电视里,成功人士所谈论的家风也往往空洞无聊,不知所云。
讲家风,不如讲家教,讲伦常,讲男女和婚姻。因为西方现代文明至今还没有发现真正的家庭。前几年,一部不起眼的电影让西方人理解了真正的家,《图雅的婚事》获柏林电影节大奖,电影故事讲的是一妻两夫,图雅为照顾瘫痪的老公,带着老公又嫁了人。这电影水准一般而获大奖,是因为西方智识界已意识到,婚姻家庭这样的事,应该由上帝来管,政府和教会强调什么夫妻制度完全是多管闲事。
现代人也不理解传统的婚姻,认为婚姻只是契约,于是只讲权利义务。而中国旧时代的夫妻是讲缘分,是乾坤两仪的位分寅恪于天,夫妻直接拜于天。在西方,因为认为女人是由男人的肋骨所造,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属,相当于男人的财产。直到现在,西方的妻家亲属在丈夫眼中毫无亲情可言,姑舅伯叔在英文单词里只有一个笼统的称谓曰“uncle”。
传统伦常所讲“男尊女卑”和“三从四德”,这是迥异于现代文明的最值得珍惜的家风,前者有效地解决了男女有别、男女平等的问题。尊卑是宾主之礼,中国人是以客为尊,自己为卑,别人的老婆称“尊夫人”,自己的妻子称为“贱内”。女人出嫁而至夫家,本是客,四川人称堂客,于是,中国人所讲的“男尊女卑”,则成了女人的反客为主。因此,中国旧时代家庭往往是父系而母权。
当然,由此也带来了很负面的影响,这就是形成了中国文明里独有的惧内文化,怕老婆的文化。怕老婆的故事史书里不绝如缕,比较典型的比如唐朝中书令王铎,其镇守江陵时,忽报夫人离京在道,王铎谓从事曰:”黄巢渐自南来,夫人又自北至,何以安处?”幕僚说:“不如降黄巢。”
所谓“三从四德”,是以“阳主阴从”的无为智慧来处理婆媳关系。即母亲尊重成年的儿子,妻子要尊重丈夫。现代人对孝道有巨大的误会,认为子女必须顺从父母。儒家讲的是孝顺,而不讲顺从。顺是和颜悦色,不是事事服从,连《弟子规》也强调“子谏父”。
而“德、容、言、工”的四德教育,现在的日本还有保留,这是形成良好家风的主要手段。因为,古代的家庭教育、包括性教育大多要由母亲来完成,在中国传统教育里,并没有“性教育”这一名目,却有“性教育”之实。高明的性教育是要让青少年的成长越慢越好、性成熟越晚越好,这一套教育方法包含在传统的“诗教”里,诗教沦丧已久,现代已没有兴趣去研究和发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