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乖学生到在线教育的引领者
——专访果壳网CEO姬十三

2014-04-17 08:29:40宗争供图姬十三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果壳松鼠科学

本刊记者_宗争 供图_姬十三

从乖学生到在线教育的引领者
——专访果壳网CEO姬十三

本刊记者_宗争 供图_姬十三

你可能不熟悉姬十三,但你一定听说过果壳网,这个网站的创始人,正是姬十三。

1月7日的下午,北京正被雾霾天困扰着,去年此时,已经落下了初雪。下午,我走进了位于“郎园vintage”的“果壳网”办公室。办公室大得不可思议,但我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很显然,这里曾经是个纺织或制造车间。这个曾经的体力劳动工作间如今转化为脑力劳动者的聚集地,颇有点时过境迁的意味。格局没变,甚至还保留了裸露的线路。不过,其它一切则展现出“果壳”的特点。一块满是涂鸦的黑板矗立在入口,圆形台基围起的休息区随意放着彩色椅垫,甚至还有一只瑜伽球和东倒西歪的毛绒玩具熊。

姬十三并不难认——黑框眼镜和一张能够抵挡岁月刻划的娃娃脸——他的面孔多次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此刻他与一众人歪在休息区中,貌似开会,却时不时摆弄着手机,慵懒闲适。

采访时间还没到,我在办公室里闲逛。我注意到一间由透明玻璃墙围出的会议室,玻璃上有如密电码般排列着数以百计的小色块,正疑惑间,听到旁边有人解释,这是《物种起源》中的一章,每个色块代表一个字母。

发话者正是姬十三,果壳网的CEO。

我说我知道,这叫联觉,也叫通感。写《洛丽塔》的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就有这种能力,能看到字母的颜色,他的妻子和儿子也有。据说每23个人中就有1个具有这种能力。只不过我从来没有见过用联觉能力转换出的文章。这些都是我从果壳网上学到的,而果壳网,是你创立的。

我问姬十三:你有这种能力吗?

姬十三答,没有。

看来你是个普通人,那我们可以聊一聊了。

中国好学生

2月4日,姬十三回到浙江老家,他在微信中写道:

一旦起雾,岛与岛之间的联系就被切断。人们被困在原地,像被拨乱的蚁。这就是群岛生活。

姬十三曾经就是小岛上的一只蚁。

他的岛,在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镇。舟山就是个岛,沈家门面临东海,背靠青龙、白虎两山,据称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渔港,其实不过是一条长约十里,宽约半里的天然港湾。

姬十三说:自己是个标准的小镇青年,而小镇青年的特点就是,成长环境闭塞,基本依靠自我进行启蒙和教育。

那时候,他还没有现在这个人尽皆知的笔名,他叫嵇晓华,而不是姬十三,在沈家门镇第五小学读书。放学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到小书摊上花上五分钱读上几个钟头的小人书。后来这个价格开始翻倍增长,从五分涨到一毛、两毛,嵇晓华也依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完成了他的文学和人生启蒙。

姬十三漫画像,他肩上的松鼠,象征他创办的“科学松鼠会”科普网站。

姬十三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我打小是个乖学生,回家先写完作业后吃饭,考试落到年级10名后会痛哭流涕,和女生说话脸红有贼心没贼胆,老师吩咐点什么,一定战战兢兢完成。我就是校园里那种最古典派的良民,脑门上好像写了两个大字,“顺从”。

嵇晓华一直是个乖孩子,他的身上几乎呈现出那个时候“好学生”的所有特质:沉默寡言,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准备考试,成绩优异,还是“三道杠”大队长……唯独有点偏科,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究其原因,还是缘自语文老师与数学老师不和,而他又颇受语文老师的喜爱,恨屋及乌,莫名其妙地被连累了。

尽管不喜欢,嵇晓华的数学成绩却并不差。他四平八稳地过渡到中学阶段,也拿了几个竞赛的奖项。直到文理分科时,他才开始考虑“人生要往哪里走”的问题——分科考试的结果,他的文科成绩为全校第一,理科全校第五。

学理可以转文,学文就不能再转理了。在“数理化拯救世界”的时代,嵇晓华遵循着这样几乎不用思考的简单逻辑,选择成为一名理科生,依旧他循规蹈矩的生活。

再后来,他考上了中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旧内向、迷茫甚至自闭。接着,他又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硕博连读。我之所以用如此迅捷的方式来描述他这段在许多人看来极其悲壮的求学之路,是因为它的确乏善可陈。我敢于这样判断,是因为我也走过同样的路,心有戚戚焉。

姬十三说:那段日子,我一直窝在复旦的某个实验室,大部分时间与大白鼠为伍。我熟悉它们的习性甚至妊娠期,能用30秒时间把它的脑袋断下剥出完整的脑,然后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用电极记录细胞放电,日复一日。我是个普通的实验室男,每天配溶液,做实验,整理数据,阅读文献,离学校里热闹的活动很远,实验室几乎就是我全部的人际关系。

他仍然不是“姬十三”。

从幼儿园到博士,这就是“中国好学生”嵇晓华前三十年的事,他完成了中国大多数家长对于儿女的期待。他当然可以顺遂这样的期待,继续往下走,但他没有。

采访的过程中,姬十三几次表示出疑惑:需要问得这么细吗?我回答说当然。谁知道姬十三背后藏着个什么样的嵇晓华呢?

果壳里的王

小时候特别乖,长大后就有点出格。

姬十三这样总结嵇晓华走过的日子。

大都会上海还是打开了小镇青年的心扉,铁证就是,他交到了新闻系的小女朋友。2004年底,为了讨好新结交的女朋友,他开始以“姬十三”的笔名发表文章,炫耀的同时还能赚取丰厚的稿费。

姬十三横空出世——这个桥段总令人想起戴面具的佐罗,手持利刃的神秘角色。

新闻系的女友自然瞧不上普通的刊物,她喜欢《三联生活周刊》,姬十三就得想尽办法让自己的稿件得以发表。他花了很多时间来琢磨科普写作的思路和技巧,他能够借着时事的由头对其中的某些事件进行科学分析,能够搞笑、调侃那些一本正经的科学家和科学原理。如今果壳网上诸多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也承继了姬十三的风格,轻松诙谐而不失科学严谨。

2004年到2008年,整整四年,姬十三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科普作家。

这其间发生了三件事:一是他的女朋友离他而去,他重新成为一名单身汉——这也导致了2011年11月11日他在网络上公开征婚,但至今未果;二是2007年他顺利博士毕业,并且经过一番不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放弃了出国进修和继续科研工作的打算,选择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三是2007年9月25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了一部以“科学天才”为背景的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

前两件人生中的大事,意味着安分守己的嵇晓华华丽地变身了;最后一件则成为影响姬十三的背景音乐。

中国广大的博士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可能的就业方向,一是凭借高学历寻找一份与专业无关的职业,那将面临着工作与科学彻底分道扬镳的窘态;二是进入高校或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但很可能会被身不由己的枯燥实验磨掉最初对科学的激情。

在“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之间,姬十三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看起来他似乎离科学更远了,实际上却是更近了。

姬十三的科普作家当得不错,名气和稿酬让他在上海生活得挺滋润。但姬十三已经不是嵇晓华了,他无法忍受“现在就能看到十年后自己的样子”的生活,他要冒险改变,用那句口号式的宣言——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2008年3月13日,姬十三只身来到北京,接待他的是三个慕名而来的朋友,其中一位这样回忆道:“那个时候的姬十三,或许在上海还算是一个有名的专栏作家,但是在北京,他谁也不是。”姬十三此行的结果,是创办了“科学松鼠会”——一个将中国最顶尖的科普作家网罗其中的群博客。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按姬十三的说法,“科学就像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让人们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当年11月揭晓的德国之声全球博客大赛中,科学松鼠会荣膺“最佳国际博客”和“最佳中文博客”双料大奖。次年,姬十三仅集四人之力,成功举办了“2009科学嘉年华”,将科学松鼠会的影响力推向顶峰。随后,“科学松鼠会”蹿红,入选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松鼠会策划出版的科普文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获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同年5月,科学松鼠会更是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09“中国骄子”青年领袖。

姬十三:让科学流行起来。

公益性质的“科学松鼠会”叫好不叫座,没有任何赞助和收益,令姬十三陷入了另一个窘境。“科学松鼠会”需要持续生存的养分,仅仅依靠公益活动形式无法反哺自身,否则难以为继。

2010年11月,获得挚信资本百万美元投资的“果壳传媒”宣布成立,“果壳网”正式上线,这是一个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泛科技主题网站,从名称上就看得出与科学松鼠会的密切关系,当然,莎士比亚的另一句话也许是果壳网的更好注解——“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

姬十三从神经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到新媒体CEO的三级跳走得有条不紊,我问他,你是不是早有预谋,一切尽在掌握?

人总有些YY的想法,但每隔一段时间这些想法就会被改变或忘却。

姬十三用了YY(意淫)这个词,在网络上,它表示美好但不切实际的幻想。

YY的想法自始至终都存在。

小时候看武侠,他希望自己能行侠仗义。

刚读博那会儿,梦想能得诺贝尔奖,改变人们对生命的认知。

后来,他希望成为一流的科普作家,藉以写作传世。

2005年,姬十三在小书摊上淘到一本书——《泡沫:“搞笑诺贝尔”面面观》,令他第一次接触到美国的搞笑诺贝尔奖。这本小书后来一直尘封在他的书箱里。

2011年,果壳网与浙江省科技馆合力创办了“菠萝科学奖”。姬十三想起当年那本书,翻箱倒柜地找了出来,他在扉页上意外地发现了自己当年留下的笔迹——“我希望多年以后,我也能办一个类似的活动。”

这大可以看做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结局也异常圆满。但其实,这两件事之间的联系并不像我们记述出来的这样明显,这并不是一个“发愿——努力——成功”的故事,纯属意外。

“许多想法和目标,当你直接奔着去做的时候很难。但五年或十年之后,结果是,它们可能不知不觉地被接近或实现了。”

鲶鱼般的MOOC

严格意义上讲,果壳网与学校教育没有直接的关系。它的特点在于,它与生活世界中的事件几乎是无缝结合的。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中国民间一度有食用碘盐可抵御辐射的流言,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栏目因此推出了地震特辑,专业解读,提出科学应对之法。网络上有“日本地震线下火了盐,线上火了姬十三”的说法。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假如你最近在关注电视节目,会发现江苏卫视一档叫《最强大脑》的栏目正在热播,而它正是果壳网参与策划并合作完成的。

姬十三自己也这样说:“我从来没想过我这是在做教育。我没有传道授业的情怀。”

教育的内涵太丰富了,姬十三说,与其说果壳是在开展教育,不如说是在帮助学习。

“果壳网是新媒体,它的作用是传播,是知识的传承和分享,而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媒体人。传播与学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适当的条件下,学习与传播能够相互转化。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有效地将科学技术领域里的事传播开来,如何用互联网产品来成就这个想法。”

果壳网员工们的工作天地

果壳网的创立基于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中国有大量的理科生,至少拥有理工科背景的人群占大多数,果壳网以他们为目标群体,自然不会缺少用户。当然,事实上,果壳的注册用户不仅仅是理科生,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科生。像姬十三期待的那样,果壳网正在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正如备受追捧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你也许有些地方永远看不懂,但这不影响你乐在其中。

让果壳与教育真正挂上钩的事件是MOOC。

姬十三大力推举MOOC,作为神经生物学的博士,他的博士研究专业方向就是“学习与记忆”,他抛出诸如“大脑前额叶皮质”一类的词,着实唬住了我。简言之,他研究的就是人为什么和怎么样学习和记忆。这或许是他大力推举MOOC的渊源之一。

2012年底,有一位果壳用户向果壳网提出申请,想要组建一个MOOC小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MOOC课程的重度用户,已经拿到了二十多个证书。他希望通过小组聚集更多的人一起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果壳网马上批准了。

这个小组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达到了上万人,姬十三惊讶地发现,竟然有那么多人在系统学习国外课程,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果壳网做了很多年的传播,效率低,高举高打推出了很多概念,但却得不到用户的响应。”MOOC的出现无疑是个绝佳的契机,它甚至天然地规避了很多商业风险。

于是,果壳开始深入了解这个新兴的特殊群体,参加他们的线下聚会,挖掘他们的学习需求。

在公司推进、个人兴趣、用户需求三方面的合力下,2013年5月,果壳网推出了专门的社区:MOOC学院。它不仅满足了原有用户的相关需求,也令更多人开始了解、熟悉这种学习模式。

《纽约时报》称,2012年是“MOOC元年”,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将其比作教育史上“一场数字海啸”,MOOC平台之一的Coursera在短短二年时间内就收获了1600万名用户。统计数字的迅猛增长令享受着地广人稀待遇的美国人太过于兴奋,但他们可能高估了MOOC的能力和影响力。

据粗略估计,中国的MOOC学习者约有30-40万人,其中,果壳网的MOOC学院囊括了其中的30%-50%。根据果壳网去年年末对MOOC用户所做的调查,学习者中,学生占了55.54%,在职人员40.34%,超过八成的学习者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显然,MOOC学习者多属社会中的精英人群。即便如此,能够全部完成自己所选课程的人却仅占6%,一门都没有完成的占将近七成。这也决定了,至少在中国,MOOC在短时期内出现用户数量井喷的可能性并不高。

因此,当国内媒体在去年大肆渲染MOOC时代终于到来,预测其将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取代传统教育模式的时候,手中握有扎实数据的姬十三只是稳坐钓鱼台,按兵不动。果壳网在默默地打造一个供MOOC学习者交流的服务平台,姬十三表示,短时期内,果壳将会按部就班,不会有大的动作,也没有考虑打造自己的MOOC课程。

姬十三说,互联网具有抹平地域限制的能力,这是在线教育现在所展现出的最重要的特点。在未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将会得到更好的配置,劣质教育资源必然会受到排挤。

他恰好看到我放在采访本旁边的Kindle,跟我谈起了书。听起来他对纸质书的未来十分悲观,他认为,纸质书会逐渐被其它介质所取代,最终会成为被少数人所拥有的奢侈收藏品。这点我赞同,书的功能是被阅读,只要能够完成这个过程,以什么介质存在并不是决定性的。

据此,我认为他对于传统教育的看法应该也不会特别乐观,结果却出人意料。

“人的智力有差异,思维模式不同,需求、目标也不同,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平台,以供学习者选择。”姬十三认识几个MOOC的学习者,都是中学生,他们学习MOOC的理由就和其他人不太一样,MOOC课程比较初级,相当于大学入门的水平,他们通过慕课来了解国外的大学,同时也练习英语口语,为今后的留学之路做准备。

学校教育有它不可替代的一面,在线教育亦有它的优势,传统教育模式当然不会消亡,未来的教育模式一定是混合的。

挪威人爱吃鲜活的沙丁鱼,但沙丁鱼不爱动,被捕上来不久就会死。于是渔民将一条鲶鱼装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就是管理学界有名的“鲶鱼效应”。

我原本认为,姬十三也许可以算得上这样一条鲶鱼,但他否定了,他说:“MOOC或许可以称得上是这样一条鲶鱼,它能够为教育带来新鲜的氧气,加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未来的MOOC会发展成什么样,谁说得准呢?

“知识多元化,学习立体化。”姬十三说,这就是果壳一直所坚守的原则。

我与姬十三告别,离开果壳网办公室的时候,恰好遇到几个员工下班回家(姬十三丝毫没有下班回家的意思,我怀疑果壳网的工作时间可能具有极高的灵活性),我匆匆挤上电梯,旁边是位身形高大,略有些臃肿的兄弟,戴黑框眼镜,身穿白衬衫,背着一个荧光绿色的书包,垂手而立,目光滞重。据说果壳网收纳了一众“极客”(智力超群,善于钻研但不懂与人交往的学者或知识分子,又通常被用于形容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这或许是其中的一位。

猜你喜欢
果壳松鼠科学
果壳小船
幼儿100(2024年11期)2024-03-27 08:32:48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小松鼠
空果壳
意林(2018年2期)2018-02-01 12:35:13
松鼠
松鼠
松鼠
科学
果壳画
幼儿园(2016年12期)2016-07-13 19:21:19
身陷果壳,心游宇宙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