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来 刘 娟 孙佃军 李江苏
(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小儿消化科 江苏淮安 223002)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时期腹泻病中最重要的病原[1],常呈散发或小流行,多于秋冬季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对92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联合应用儿泻停和蒙脱石散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符合轮状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的331例患儿,其中男172例,女159例。发病年龄3~30个月,其中3~6月36例,6~12月196例,13~24月99例。331例患儿均有腹泻,大便为蛋花汤样或稀水样便,量不等,无脓血便及腥臭样大便,腹泻次数为每日5~20次不等,入院时病程1~3天,平均病程2.6天。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脱水,其中轻度脱水264例,中度脱水67例;合并呕吐75例,纳差247例;合并腹胀148例,合并发热216例。发热温度在37.5~40℃之间,合并流涕、咳嗽124例。将患儿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76例),儿泻停组(85例),蒙脱石散组(78例),儿泻停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组(92例),4组患儿在年龄、病程、发热、腹泻次数、脱水程度、纳差、腹胀、呕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331例中白细胞正常312例,白细胞升高>10×109/L19例。331例均作大便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阳性。286例心电图正常。28例肝功能、心肌酶谱均异常,58例肝功能异常,45例心肌酶谱异常。大便常规:稀水样或蛋花汤样286例,稀糊样45例,见脂肪球104例,偶见白细胞198例,大便培养正常。
1.3 判断标准[2]符合以下几点判断为轮状病毒性肠炎:①急性腹泻伴发热、呕吐,以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为主。②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③大便轮状病毒检测(ELISA法)阳性。
1.4 治疗方法 4组病例均予常规治疗,积极补液及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等对症治疗,其中对照组仅对症治疗。儿泻停组予3~6月儿泻停0.5g/次,7~24 月1.0g/次,2~3 岁2g/次,3次/天,3天为1疗程。蒙脱石散组予蒙脱石散1.0~3.0g,3次/天,3天为1疗程。联合用药组联合应用儿泻停蒙脱石散治疗,其剂量和方法同上。
1.5 疗效判定[3]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疗效标准,分为3级: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部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经治疗72h内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4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表1结果显示:儿泻停组、蒙脱石散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儿泻停组与蒙脱石散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分别与儿泻停组和蒙脱石散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病例经观察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表1 4组患儿治疗3天后总有效率比较(例)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科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轮状病毒主要感染6个月~2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腹泻机制[4]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首先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导致肠微绒毛变短和消失,细胞坏死脱落、数量减少,而被立方上皮细胞替代,导致小肠吸收面积减少,水分和电解质吸收功能障碍而形成腹泻。另外,替代的立方上皮细胞不成熟,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的活性低,使肠道内双糖分解吸收障碍,双糖被细菌分解成有机酸,增加了肠道的渗透压。导致水电解质进一步丢失,引起严重的水样泻。近年来,非结构蛋白4(NSP4)被认为可能是一种肠毒素[4],这种蛋白使细胞内Ca2+聚集并引起细胞凋亡。肠毒素还引起Cl-向细胞外流动增加,并且减少细胞对Na+和H2O的吸收,最终导致腹泻,此外,肠道神经系统(ENS)可能是在病原体感染肠道后被继发激活,通过增强肠道液体分泌效应而参与腹泻的产生。
轮状病毒性肠炎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提倡饮食治疗和液体治疗法,不需应用抗生素。目前,补液、补锌和饮食治疗为儿童腹泻病的三大基本治疗[5]。合理的补液大大改善了腹泻病的治疗预后,使腹泻病的死亡率得以下降,但是常规补液治疗不能明显减少粪便量和缩短病程,因此在腹泻病的治疗中应用抗腹泻的治疗使疗程缩短,减少腹泻的排便量,对于减低补液治疗的难度以及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蒙脱石散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有较好疗效,其作用与以下方面有关:①吸附病原体和病毒,并对毒素有固定作用,使其随肠蠕动排出体外,避免肠黏膜受损伤。②促进肠细胞的吸收分泌功能,减少其运动失调。③可提高肠粘液的质和量,坚强肠道的黏膜屏障,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儿泻停是由茜草藤、乌梅和甘草等纯中药组成的纯中药处方制剂。茜草藤味苦寒、无毒。苦可燥湿,寒能清热,具有清热燥湿之功。乌梅,味酸涩,性平,能涩肠止泻,益胃生津,既有止泻作用,又可防湿热泄伤阴之弊。甘草,味甘性平,有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多种功能。3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固汤止泻作用,主治湿热内蕴性小儿腹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6],儿泻停可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调节免疫功能,并有清除自由基,吸附肠道毒素,抑制轮状病毒,起到治疗病因作用。
本研究应用儿泻停、蒙脱石散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两药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给药,未见不良反应,因此,儿泻停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3
[2]张志敏.实用小儿腹泻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1
[3]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腹泻病疗效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4]许寿娣.小儿消化系统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205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634
[6]儿泻停颗粒临床试验协作组.儿泻停颗粒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