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国珍 by Chen Guozhen
中国人对于“铜”的运用很早就开始了。一些学者通过对于出土材料的研究指出,中国在传说中的夏朝就进入了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采铜、铸铜工艺更加发达,已经形成了市场,“可以初步认为春秋时期的晋、齐、鲁、楚等国的某些采邑中可能存在着炼铜或铸铜工场。这些工场生产的铜料或青铜器一部分用于本地的使用,一部分极有可能销往别处,所得的经济利益为卿大夫所有。”1商晚期至周代,是青铜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物器型多样,花纹繁缛富丽,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出土了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数以万计,显示了非常高超的技艺水平。
古代的匠人不仅用铜来铸造实用器物,也用铜来铸造神圣的膜拜对象。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洛阳白马寺建立,标志佛教正式得到了官方认可,并开始了广泛的传播。佛教的传播跟佛像的传播几乎同步。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丹阳人笮融大造佛祠、高铸佛像,便是关于佛教造像的最早记载。自佛教造像开始,就与中国传统的铸铜技艺相结合,并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也展示了自身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从材料上来看,铜佛像虽然都以铜为主,但是总是需要与其他的金属材料如锡、铅、锌等相结合,所以又可分为青铜、黄铜、紫铜等几类。另外,有些铜佛像上面还作鎏金处理,或者镶嵌玉器及其他宝石,显得异常富丽华贵。铜材料在佛教造像中的运用,无一不跟佛教本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借鉴外国并使之民族化,也为南北朝的鼎盛发展铺垫了坚实的基础。北魏时期佛教大盛,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现存最早的一尊有纪年的佛像,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其材料就是青铜。该像有“后赵建武四年”(338年)的铭文,高39.7cm,表面鎏金。佛像高肉髻,宽额,双手作禅定印,著通肩大衣,衣褶自身体中心线向左右对称的雕出。佛座为四足方座,雕法朴素,衣纹具备一定的程式化。
隋唐时期铜佛造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国力的强盛和佛教的空前繁荣,佛像艺术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度,进入了艺术发展的真正成熟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佛像都显得雍容华贵,尤其是菩萨造像,有贵妇人的形象气质,丰满圆润,给人以庄严典雅之感,有“菩萨似宫娃”的说法。
宋代的铜佛像,以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为原型,具有一定的写实性。造像的面相神情显得清新明朗,从而活灵活现。佛像头饰螺发,肉髻的正面嵌有一个髻珠。菩萨像头戴高大而繁复的花冠,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铜佛像,完全摆脱了外来造像样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浓郁的世俗情怀。
宋代以前,藏族地区以外的佛像皆为汉传佛教造像样式。元代开始,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普遍流行的束腰形莲花座,佛像具有高肉髻等特征。明清两代的藏式佛像,大都采用精湛的鎏金工艺制作,姿态普遍富于动感,气势辉煌,颇具震撼力。除作为供奉的对象供人膜拜以外,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在给人带来心理慰藉的同时,也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
当代拍卖会上,明清时期的铜佛像具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的“佛光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共推出了14件明永宣宫廷造像,均为英国古董商斯比尔曼所藏。这次拍卖成交的13件拍品总成交额,高达3.4238亿港元,有五尊佛像刷新了世界范围内中国金铜佛像的成交纪录。其中一尊高72.5cm的“大明永乐年施”铭款的大型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成交价高达1.2亿港元。
“当我们回顾雕塑史之时,可以看出雕塑是在相互借鉴与继承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均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产生相应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时段与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状态。”2这些传统的铜佛造像,对今天的铜佛造像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今天的铜佛造像,很大程度上仍然继承着古代的制作工艺。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艺术家开始利用先进的技术促进铜佛造像艺术的革新。今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铜佛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保证。各种各样的型材的产生,以及各色合金铜的出现,又为铜雕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余地。艺术家利用现代科技的诸多加工工艺,如铣、刨、磨、铆、钻孔、焊接、电镀、冲压、磨砂、抛光等,甚至运用化学腐蚀、铜材化学着色等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艺术思潮的融合,使得铜佛像工艺也具备了现代意义,更完美地展现了雕塑艺术与时代烙印。当代著名的铜雕大师朱炳仁谈到刻铜艺术时,说道:“当熠熠生辉的刻铜雕壁画艺术地展示着灿烂的五千年科技文明的时候,不禁使人感到,艺术阐述着科技,科技发展了艺术,这一切竟是如此的美妙,如此的和谐,如此的不可分离。”3
以锻铜浮雕为例,目前这一雕塑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锻铜是传统铜雕工艺中的一种,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区别于铸铜工艺,在铜板上进行创作。锻铜利用铜板加热后质地变软,锤打后又恢复坚硬的特性,重复这一过程,通过铆接、焊接、拼贴、组装,最终制作出艺术作品或其它生活、工业用品。锻铜工艺品具有神秘高贵华丽的光泽,千锤百炼的肌理效果。现代锻铜雕塑也为公共场所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升,锻铜这一传统工艺尤其在工艺美术领域受到越来越多设计师和大众的喜爱。一些大型的佛像,也采用了这一工艺形式。浙江省南海普陀山的南海观音,高达20m,用铜70t。这尊巨像的内部采用焊接的钢架,外部用锻造好的5mm厚的紫铜板焊接拼装而成。观音像顶现弥陀造型,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体现了观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的精神。
古老的锻铜艺术在科技的浇灌下焕发出了青春,铸铜技艺同样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继续焕发生机。参看我国近年来的铸铜巨作,无一不显示出现代科技的影响。香港天坛大佛造像就被誉为尖端科技与东方艺术的结晶。佛像高23m,连莲花座及基座总高约34m。重250吨,由202块青铜焊接而成。大佛坐南朝北,右手齐胸屈举,五根手指平伸,示无畏印;左手下垂脚上,反掌向外,指端微微向下,施与愿印。造型集云岗、龙门佛像和唐代雕塑技术之精华,庄重慈祥。
江苏无锡的灵山大佛,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17m,由1560块青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总用铜量达到了700多吨,全部铜板展开面积可达到9000多平方米。在大佛的建造过程中,充分运用到了现代的高新科技手段,如先进的抗风、防震、避雷等措施。其中,避雷针被巧妙地设计,藏于大佛的发髻之中。另外,采用了特型铜壁板和先进的焊接技术,从远处看,大佛的外型具有浑然天成的效果,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这些现代制作的铜佛造像,既是现代铜雕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深刻地体现了现代科技的水平。“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总是与科技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的发展和革新,无不是从思想的解放和科学理论的引导而开始。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它为艺术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表现方式和物质条件。”4对于铜佛造像艺术而言,科技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各种型材的产生和相应的加工工艺的出现,并进一步使得现代铜雕已不再局限于锻铜和铸铜这两个范围之内。此外,各种颜色合金铜的出现,对于现代雕塑的表现,更是锦上添花。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现代铜雕已极具个性魅力,天然的材质美,光泽感,肌理效果,构成了现代铜雕最鲜明、最富感染力、并且最有时代感的审美特征。它对人的视觉、触觉,造成了直观的感觉和强烈的冲击力。
现代铜佛像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失去了自身的民族性。“目前,中国雕塑队伍中多种表现共存,传统雕塑艺术之拥护派日趋下风且本身的认识也多有困惑,与世界对中国古代传统雕塑的推崇恰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情势下,进一步认识传统雕塑的发展特性,探讨如何继承传统雕塑尤其显得迫切和必要。”5铜佛造像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佛教信仰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而对铜材料的使用制作,则又反映了古代科技的进步及劳动匠人的智慧。传统铜佛造像的技艺及程式仪轨,有很多优秀的东西,能够反映出本民族的审美追求。抛弃传统的精华是不可取的。现代的铜佛造像艺术,如能将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加以改造和吸收,那么将会为我们的生活增加更多的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铜佛造像艺术也将会不断地推陈出新。
佛教铜佛造像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理解和欣赏。这种虔诚的造像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近十多年来,人们开始关注作为文化载体的佛教艺术,也逐渐意识到那些蕴涵着生命智慧、充满慈悲关怀和包含着美学理想的佛教造像,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佛教造像,尤其是铜佛造像,通过自身传达着佛教教义,受众者将通过它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陈国珍 莆田市亚典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1李大鸣.春秋时期采邑炼铜业和铸铜业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2009(2):19-21
2 黄杨.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之语言对应[J].雕塑,2009(1):67-68
3 朱炳仁.科技与刻铜雕艺术[J].美术报,2001(9.15):13
4 宋舟舟.浅论科技对艺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中国人,2011(6):92-94
5 解少勃.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特征及当代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