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产业不能落后互联网思维
考虑到互联网时代的节奏,“互联网思维”不算是一个新词了。但考虑到它的内涵,要让互联网思维彻底成为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可能还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卫星作为和互联网紧密相关的产业,是不是真的贯彻了互联网思维?
按照权威说法,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首先是话语权转到了消费者手中。消费者有了众多的网上交流工具来探讨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感受,而且这种交流的速度和广度空前提高,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领域。然而在卫星界,资源提供者依然保持着垄断地位,无论通信、导航、遥感还是气象,卫星运营商都具有绝对的强势,下游企业对于用户也有一定的强势。
另外,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在工业化时代,消费者虽然得到企业的重视,但总体来说,企业还是在设法追求垄断,一是垄断资源,二是垄断渠道,三是垄断媒体。由于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因此被迫从企业提供的有限信息来决定自己的选择。互联网则把信息的成本降低到了极限,消费者手持终端点点戳戳,就可以充分了解自己想要购买的产品。卫星所提供的信息在支持消费者选择方面有显著的潜力。例如当下的LBS已经在大量采用卫星产品作为后台支撑。那么卫星企业打算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特别是那些当下垄断着资源的卫星企业,是继续通过行政手段谋求垄断,还是做一个积极破除垄断的参与者?
互联网思维的第三个特点是用户至上。权威指出,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至上不再是口号,而是用户真的拿到了主导权。用户的好评或者差评会在第一时间被后续用户看到,并影响他们的选择。卫星产业因为用户较为单一、资源被垄断,尚未具备这样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卫星产业的“淘宝”时代永远不会到来,实际上导航产品已经进入了消费型电商渠道,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一样接受用户的挑剔和选择。那么,今天垄断的卫星企业们,是不是应当未雨绸缪一下呢?
互联网思维彻底取代工业化思维,在互联网时代,不应该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作为信息服务行业的卫星业,不仅仅应该迎头赶上,相反,更有必要走在其他行业的前面。如果落在后面,留下的不仅仅是产业被旁落的遗憾,更是错失历史机遇。例如,国内的卫星通信总产值,还不如国际卫星运营商前3强中的任何一个,业内的企业无论研发还是销售都很艰难,产品的水平、研发的规模,在国际标准方面的话语权都远不如国外企业。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上市。这或许就是落后于互联网思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