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与日食

2014-04-17 10:31张明昌
天文爱好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贞观日食历法

□ 张明昌

李淳风与日食

□ 张明昌

李淳风(公元602~670年)是唐代初期最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我们知道唐代的科举有“明算”科,擅长数学的人可以由此进入仕途。要学习数学少不了“参考教材”。李淳风在唐高宗年间就着手教材的整理工作,他先后编定和注释了唐代以前的十部数学著作,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算经十书》。编定后的《算经十书》成为了国子监算学馆的“统编教材”。

在天文方面,李淳风有两大贡献。

1.改进了浑仪的样式,提高了观测精度。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七年(633年),“直太史雍人李淳风奏灵台候仪制度疏略,但有赤道,请更造浑天黃道仪,许之。癸巳,成而奏之。”

2.编制了新历法——《麟德历》。 《麟德历》以定朔注历,这是以前大多数历法所没有的。在《麟德历》里面,相邻两个月的朔日(初一)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再是一个平均值(即不再为“平朔”),而是根据月球实际运行情况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历法的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我国古代历法从《麟德历》起一直沿用定朔的方法来编制历法。

日月合朔之时,有机会发生日食。因此通过对日食的预报和观测,可以验证历法的准确程度。所以古人曾言:“历法之验,验在交食。”唐代初期使用的历法是《戊寅元历》,是由隋代《大业历》改编而成的。历法用久了,精确度便会逐渐下降。贞观三年(629年)二月(3月1日)和八月(8月24日)的两次日食,戊寅元历的预报都不准确。(新唐书历志【卷25】“三年正月望及二月、八月朔,当蚀,比不效。”)当然这也不能都怪《戊寅元历》,当时大唐境内是无法看到这两次日食的。

太宗年间不断有人提议改订历法,李淳风就是其中一人。他提出了18条历法建议,其中7条被采纳(“贞观初,直太史李淳风又上疏论十有八事,复诏善为课二家得失,其七条改从淳风。”)我们可以把这些建议看作他对《戊寅元历》的批判性思考,这正是他创造新的历法的基础。

表1 公元627~665年西安可见的日食

老天爷似乎也有意帮助李淳风。从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到665年《麟德历》颁行使用的38年间,在长安城内(今陕西西安,东经108°54′,北纬34°16′)可以看到食分超过0.7的日食共有6次,这对李淳风验证自己的思考结果很有帮助。

在唐代笔记小说《隋唐嘉话》中有一则关于李淳风预测日食的精彩描写。原文如下,“太史令李淳风校新历成,奏太宗合日蚀当既,于占不吉。太宗不悦,曰:‘日或不蚀,卿将何以自处’曰:‘有如不蚀,则臣请死之。’及期,帝候日于庭,谓淳风曰:‘吾放汝与妻子别。’对以尚早一刻,指表影曰:‘至此蚀矣。’如言而蚀,不差毫发。”从文中我们看到,李淳风校订了新历法,预报将有日食发生。古代认为日食的发生是上苍对皇帝施政的警示,因此皇帝不高兴了。李淳风在这个时候竟然要和皇帝打赌——要是不日食,陛下您就处死我吧。后果很严重了!但李淳风毕竟是精通天算的牛人,指着圭表的影子向皇帝说,日影走到那个位置,日食就发生了。结果也和他的判断一致!

有人觉得这段描写太神化了,古代能够推断某天能发生日食就已经不错了,难道还可以准确到某一刻?其实隋唐时代的历法已经能够计算日食初亏和复圆的时刻了。李淳风之前的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在他编订的《皇极历》中就有“推日月食起讫辰术”。

如果我们要较真一下,假如《隋唐嘉话》所写的是事实,那么这次日食会是哪个时候发生的?请看下表(表中时刻为西安的地方时,数据由Occult4.1软件计算)。

图1 表1所列举的6次日食的日食图(来自刘次沅所著的《中国历史日食典》)

日期 初亏 食甚 复圆6 3 7 . 0 4 . 0 1 —— 6 : 1 0 7 : 1 1 6 3 9 . 0 9 . 0 3 1 3 : 4 1 1 4 : 5 6 1 6 : 0 4 6 4 1 . 0 1 . 1 7 9 : 3 8 1 1 : 0 8 1 2 : 4 4 6 4 8 . 0 8 . 2 4 1 3 : 4 2 1 4 : 5 2 1 5 : 5 6

笔者认为639年和641年的两次日食为最有可能。因为637年日食,初亏时太阳尚未升起,与文意不符。648年日食发生时,太宗重臣房玄龄在几天前去世,当时的政治氛围与文中语言的气氛不符。

(责任编辑 张长喜)

猜你喜欢
贞观日食历法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发明新历法
巧观日食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一日食,四季过
壮美的日食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EasyNight日食小题板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