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南部重要观测基地概览(四)

2014-04-17 10:31弗吉尼亚大学天文系黄辰亮
天文爱好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白沙天文台石膏

□ 弗吉尼亚大学天文系 孙 萌 黄辰亮

美国西南部重要观测基地概览(四)

□ 弗吉尼亚大学天文系 孙 萌 黄辰亮

为期9天的美国西南部重要观测基地之旅中的前4天,我们几乎一天换一个地方,参观了我系有观测时间的几处天文台。而后面的5天,我们则在阿帕奇波因特天文台(Apache Point Observatory,以下简称APO)驻扎下来。在参观APO之余,我们用APO的一台3.5米望远镜完成课程观测项目,积累大型天文望远镜观测经验。

我们从甚大望远镜阵管理中心所在地出发前往APO,一路依旧是不毛之地,让人不禁觉得适合天文观测的地区自然环境都比较恶劣。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行程很紧,我们还被安排顺路参观白沙国家纪念地——一片类似于沙漠的地带。不过区别于一般的沙漠,这里的沙子是全白的。从位于APO上,装有斯隆数字化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以下简称SDSS)的2.5米望远镜的屋外,眺望白沙国家纪念地,可以看到远处白茫茫的一片。白沙纪念地附近有一处导弹实验基地,由于导弹实验基地测试导弹,我们在去APO的路上还遇到了交通管制。

我们从APO所在的萨克拉门托山下的沃尔玛买足四天四夜的粮食后开车上山。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由山脚下前往APO的公路编号为6563。学天文的人大多对这个数字有特殊的情感,这是因为天文光谱中最重要的Hα谱线的实验室波长为6563Å。据介绍,美国这一级别的公路一般使用三位数字编号,而这条通往APO公路的四位编号是APO特别向州政府申请获得的。由于紧邻APO的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的缘故,APO所在的地区被命名为太阳黑子(Sunspot)。在沿着这条6563号公路上山的过程中,我们相继看到路边立着一系列告示牌,上面标着海王星、天王星等太阳系行星。而这一系列路标的终点,是6563号公路的尽头,美国国家天文台访客中心前直径为5.5米的半球形太阳模型,内有太阳相关知识的介绍。按照模型与真实天体的比例,这一系列路标被放置在各行星轨道与6563号公路的交点上,构建成一个比例为1:2.5亿的简易太阳系模型。我们没有看到冥王星的路标,并不是因为它被赶出了行星行列,而是因为我们拐上6563号公路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冥王星路标。

1

超链接

有趣的白色沙子

这种特殊白沙的形成要追溯到2.5万年前,白沙纪念地原来是个内陆海,后来海水干涸,水中沉积的矿物质形成了石膏岩。而后地表运动,此地又形成了一个盆地,同时石膏岩运动到围成盆地的山上。盆地形成后此地一时雨量很大,石膏岩被冲到盆地中形成了湖泊。而后湖泊又干涸,石膏岩再次重见天日。再加上风蚀,石膏岩被吹得粉碎,最终形成白色的沙粒并随着沙丘移动。事实上,由于石膏溶于水,所以它很难成为岩石的主要成分,这也是为何世界上只有少数地区才能形成这样的白沙。由于目前白沙纪念地的年降水量很少,且周围没有大型水域,石膏不可能被水冲进海里或者湖里,少量的雨水也只是慢慢地渗到地下,于是就留下了白色沙子。

2

3

4

我们到达APO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APO海拔约2800米,由于旅途劳累,我有一些轻微的高原反应,只是听了听管理员老师讲解住宿事宜之后便整理照片及准备休息。比较令人意外的是APO的宿舍里有老鼠,这让我不得不想起之前曾听过,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住宿水准已经超过了不少国外天文台,看来情况属实。APO主要由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管理,并且拥有天文台3.5米望远镜20%的观测时间。这算得上是一个名气不是很大,但天文专业很好的学校。

我们接下来几天的日程就基本是上午补觉,下午由我们这门天文观测课程的老师,我系的史蒂夫·马耶夫斯基(Steve Majewski)教授为我们上课,以弥补因为旅行而耽误下的课程。而晚上的时间则是重头戏,我们将用APO的3.5米望远镜完成课程项目。

(一)参观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

在APO的第二天下午,我们来到APO隔壁的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进行参观,观摩了两台望远镜。

我们先参观的是约翰·埃文斯太阳望远镜(John W. Evans Solar Facility,以下简称ESF)。ESF是一架日冕镜,坐落在一个直译为“大圆顶”(Big Dome)的建筑里(图3),建成于1953年。不同于一些太阳望远镜在晚间可用来观测一些亮星,大圆顶里面的望远镜在晚上以及白天不可见太阳的时候,都是不工作的。

大圆顶的形状是个锥形,入口在图3右侧有红色扶手处,要先下一段小坡方能进入圆顶内部(图4)。

图4中的日冕镜是赤道式的,在镜筒的尾部有个方形箱子,里面装有一块可以制造人造日食的圆片,原理类似于位于日地第一拉格朗日点的索贺太阳和日球层探测器(简称SOHO)。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太阳的光球层,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才有机会观测到色球层和日冕层。得益于这里相对稀薄的空气,特制的圆片可以挡去明亮的光球层,起到人造日食的效果。通过观测太阳的日冕层,我们可以知道在光球层活跃的区域发生了什么样的物理现象(比如太阳黑子),还可以了解太阳产生的能量是如何从其表面传到空间中去的。

参观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的第二站是理查德·邓恩太阳望远镜(Richard Dunn Solar Telescope,以下简称DST)。DST位于一座高41.5米的真空塔里(图5),非常气派。

如同冰山一样,真空塔露出地面的只是一小部分,真空塔在地下的部分有67米长。从塔顶到塔底,是DST的整个光学系统(图6)。首先,这颗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亮度太高,和我美国西南游第一篇文章介绍的位于基特峰观测基地的麦克马斯-皮尔斯太阳望远镜(McMath-Pierce)一样,我们必须把太阳望远镜的焦距拉得很长,才可避免终端设备被超强太阳光烧毁。这就是为何DST的光路要制成100多米长。其次,为避免地表的湍流影响像质,进光口被放在了41米高的塔顶。太阳光进入的窗口是一个76厘米的圆窗,最后在地面的观测室里形成一个51厘米的太阳投影像。可惜我们在参观的时候,此望远镜因为资金问题停掉了,我们遗憾地没能看成当日的太阳投影。为追求高像质,DST的整个光路系统是抽真空的,顶部有个器械吊着整个系统,下面则是用水银填补,使整个系统浮在水银上,以浮力作为支持力。此项工程十分浩大,要知道DST的长度比足球场长,重量约250多吨。

此外,由于太阳望远镜受到太阳的加热,白天的大气湍流往往比夜里更强,这使得穿过大气的太阳像抖动得很厉害(类似于夏天高温路面上呈现出的蒸汽现象),视宁度很差。建造更大的望远镜,仅仅能收集更多的光线,但不能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得到更多细节。因此,太阳自适应光学系统应运而生。相比于夜间望远镜观测对比度很强的星像,太阳自适应光学系统面临的情况更加困难。DST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使用波前探测器探测太阳像各个区域的波前形状,根据复杂算法,实时反馈到主镜面上,用主镜面的形变来抵消大气抖动对太阳像的影响。在DST诞生的第一代太阳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在良好的天气状况下,使太阳像接近望远镜的衍射极限。同时,此自适应光学系统也对之后的太阳物理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完待续)

5

6

猜你喜欢
白沙天文台石膏
湖北拟立法推动磷石膏污染防治
天文台就该这么看
“白沙溪”黑茶包装设计
白沙水库
海尔与望远镜和天文台的故事
石膏之魂
白沙涧
石膏鞋印
磷石膏“变废为宝”迫在眉睫
欧米茄超霸系列月相至臻天文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