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辉 袁德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100101,E-mail:zhaolh@ioz.ac.cn
流水线(assembly line),是指上工序往下工序顺延而行,形成一个有规律的工作状态。1903年,美国亨利·福特在汽车制造业中首次采用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1]。流水线作为“大批量生产”模式的鼻祖,成就了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随后使得制造业等方方面面得到了迅速发展。时至今天,流水线依然是整个工业流程中的主要操作方式。
在期刊编辑出版中,包括了组稿、审稿(初审、外审、复审)、加工整理、定稿、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常规流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对期刊的影响力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且随着期刊的电子化和信息沟通的网络化的发展,对期刊的编辑出版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重视组织管理手段的更新和流程管理程序的优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快出版周期,无疑是期刊在多样化竞争中稳步发展的关键。笔者基于多年的编辑经验认为,工业化生产中的流水线式的流程管理在期刊出版中值得借鉴。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期刊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科研经费的持续稳定递增性投入,使得我国科技产出迅猛发展。近10年来,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大幅增长,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我国学术期刊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国际竞争力[2]。有人认为,发展国际化科技期刊除了需要有国际化刊物的发展定位和国际化的内容质量之外,还需要国际化的管理质量[3]。因此,包括人员管理、流程管理在内的管理水平的高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水准。
从期刊流程管理上,目前我国国内很多学术期刊编辑部采用的是以单篇稿件为单位的责任编辑负责制,每位编辑需要负责从组稿、稿件初审、外审、退修、编辑加工、校对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既为组稿编辑,又是图文编辑、加工编辑,甚至还发挥着编务的功能。为了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优化稿件处理流程,缩短出版周期已成必然。在编辑出版实践中应用工业化流程管理中的流水线模式,将选题策划、组稿、审读、编辑加工、定稿、发稿等环节进行有机的分割,可改变目前一人多岗,疲于应对的局面。
在期刊出版中实现流水线式的流程管理,有利于明确编辑责任,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效率,缩短稿件发表时滞,及时报道创新性科技成果;有利于编辑从繁琐的日常业务中解放出来,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期刊的长远发展。
尽管在新时期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要有敏锐的政治敏感性、宽广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字功底、过硬的英语水平、基本的美学素质、良好的社会公关能力、一定的经营意识、善于抓细节等等,但事实上任何编辑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各人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难于克服的不足。在结构配制合理的学术期刊编辑群体中,只有做到优势互补,使每个编辑扬长避短,才能产生超过编辑个人能力的新合力[4]。
在期刊的流水线管理模式中,编辑工作的不同环节均由不同的编辑负责,根据各人的专业优势、性格优势、能力优势进行细致的分工,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各自所长,使编辑质量和水平实现最优化。例如由了解专业方向,又善于沟通协调的编辑负责在线稿件处理系统,安排协调稿件外审工作;由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和高水平科技英语的编辑负责英文摘要和英文文题的修改、进行稿件的编辑加工、校对工作;由工作细致而富有条理的人员安排发表后事宜。因此就出现了组稿编辑、加工编辑、策划编辑、编辑助理等编辑工作的细分。
要办成高水平科技期刊,除了吸引优秀稿源,提高刊物质量之外,还要不断提升刊物的容量,不断扩大刊物的出版规模和报道能力,缩短刊物的出版周期,多发好文章、早发好文章,实现质与量同步发展。目前国际上著名科技期刊均有出版周期短、年载文量大,影响因子高的共同特点。
评价稿件出版周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发表时滞,是指稿件接收日期至稿件出版日期的时差,通常以月为单位[5]。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使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快和最及时地报道,进而在科学传播中抢占先机。因此,稿件的时效性,将直接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
实行流水线管理可缩短每一处理环节的时滞。以稿件外审这一稿件发表时滞的限速步骤为例。在传统的期刊管理模式中,编辑需要花费大部分精力来投入稿件的编辑加工、校对、刊发等环节,稿件送审工作仅仅是高密度工作之外的关注点,自然难以在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在期刊的流水线管理模式中,由专人对稿件外审负责,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广泛地检索,密切跟踪本学科各研究领域的专家信息,不断完善更新专家数据库。在通常启用学科领域的大专家(教授/研究员)作为审稿人时,了解其担任的社会行政职务、确认其是否有充分的时间来审阅稿件,并统计各专家的审稿速度。同时大胆启用优秀的年轻博士和副研究员作为审稿专家,由于这部分专家目前承担的社会性工作较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审稿,同时他们处于在科研的第一线,更了解科研的细节和试验的具体设计等。这样在充分把握了审稿专家的数量、审稿速度之后,可做到心中有数,使外审这一限速步骤不再成为出版周期的制约因素。
实行流水线管理也可实现统筹安排时间,赢取整体的效率。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编辑需要在完成某一稿件上一流程的工作之后才能按部就班地进入下一流程的工作,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而在流水线管理模式中,可将每项工作分解为多个步骤,可实现各步骤操作同步,通过三审、退修和终审之后的稿件即可由其他编辑进行编辑加工、校对和发稿,可实现工作的并行性和交叉性,可在上一步骤尚未完成之时,提前启动下一步骤的工作,避免了无谓的等待,从而赢得了时间和效率。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间不断出现交叉渗透的今天,科技期刊编辑各种素质的综合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编辑不仅仅是拘囿于办公室的案头工作,更应当放眼世界,拓宽视野,不断获得办刊的新思路、新理念。
编辑工作进行有效的分工之后,可使千头万绪的日常事务由零化整,便于集中处理,大大减少了处理日常事务所花费的精力,可允许编辑有更多的时间接受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如英语培训),通过正规的学习渠道提高编辑理论与实务;密切关注学科领域的学术活动,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跟踪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能敏锐地捕捉选题,组织优秀稿件,提升期刊影响力;可合理安排时间阅读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书籍,如《科研工作者英文书信选》、《编辑人的世界》等提升编辑素养的书籍;并且有充分时间学习国际上优秀期刊的办刊精髓,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思考期刊的未来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优秀的期刊已经采用了这种流水线式的流程管理模式,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其良性循环快速发展。不过,由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绝大部分为编辑部独立单刊发行,规模小,期刊资源十分有限,从而不完全具备进行这种流水线式操作的现实条件。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整合不同期刊的编辑力量就成为实现流程管理系统化的基础。目前政府在引导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方向上明确提出“引导和支持科技期刊在专业分工的前提下强强联合,以行业或学科领域的名刊、大刊和有潜力的期刊为龙头进行资源重组,培育专业特色突出、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优势相对集中、具有期刊影响力的期刊群,并支持其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多元化、集约化经营与集团化管理,从而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期刊集团”[6,7],具体从流程管理上来说,比如就可以实行某一学科相近的期刊的编辑资源优化组合,从而达到期刊流程化操作中的高效。
根据编辑部人员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和能力优势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并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和登记制度。期刊出版的流水线式流程中可采用如图1所示的人员配备模式。由组稿编辑承担组稿邀请、接收来稿(包括自由来稿)、来稿登记等工作;由对稿件具有较强把握能力的执行主编负责初审工作,根据期刊要求,对稿件进行初步筛选;由不同专业方向的责任编辑专门负责确定外审专家、联系专家外审工作;并由专门的人员接手退修工作、联络出版事宜等;由主编负责稿件终审;由英语水平高且具有扎实专业素质的加工编辑承担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由编辑助理承担费用计算、接收和发放、统计归档等活动;由专门的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网络维护、数据库更新完善。甚至,如果有条件的话,可进行更细致的分工,如根据文稿的主体部分,由专人负责参考文献的核校;由专人负责图表格式和内容的核校;由专人进行英文(包括英文摘要、文题、标注)的修改等。同时建立一套系统(或由编辑助理承担的)及时跟踪和登记稿件的处理流程。
图l 期刊出版的流水线式流程中的人员配备
快速便捷的在线稿件处理系统是吸引来稿的一个因素,也是期刊流水线流程高效运作的技术保证[8]。目前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均建立了自主网站,并采用了现代化稿件采编系统,如北京玛格泰克公司、勤云科技有限公司的采编系统等,使流水线中的各个环节通过网络化管理、优化而得到高效运作。从网络平台建设上,2个环节对效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1)自动化操作功能的设置
作者在线投稿时,系统自动弹出投稿须知,让作者确认期刊的投稿范围、根据投稿期刊的要求初步完善稿件,以节约时间;稿件投稿成功后,系统自动发送收稿通知;稿件返修完成并上传系统时,系统自动向负责该项流程的编辑发送提醒邮件;任何环节(如稿件外审、稿件退修)超过时限时,采用相对温馨的措辞向责任人自动发送提醒邮件;稿件备用时,自动向作者发送录用通知。通过这些自动操作程序的设置,使作者/专家/编辑得到最及时的信息反馈。
(2)数据库的更新完善
外审专家数据库、作者数据库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完善,尤其根据专家、作者单位的变动进行不断更新,以减少送审环节、费用发放环节出现差错。参考文献数据库的完善和链接,如所有文献一经引用便录入参考文献数据库,并建立链接,再次被引用时,可自动校对,减少文献校对时的工作量。
但流水线模式并非简单的责任分割,而是既呈现流水操作,又是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协调过程,因此有必要实现统一的协调管理以最终实现期刊出版的高效和有序进行。在整个出版流程中,涉及的环节和人员众多,应当由期刊编辑部任命一位管理人员统筹安排和协调整个流程的运行情况,制定统一的执行标准,设定执行的时间框架,监督检查各项流程如质如量高效执行,并及时回顾总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将管理水平推向新的层次。
在内容为王、定位致胜、效率为先的办刊实践中,现代、高效的出版流程管理举足轻重,在此过程中体现合理资源配备、实现出版工作分段责任制的流水线模式值得借鉴,不仅使我们在快速报道创新性成果上赢得先机,实现良好的时间管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极大地发挥了人员的个人优势、挖掘了个人潜能,能实现良好的质量管理,从而有利于提升期刊竞争力。
1 黄解宇.流程管理发展的两大革命:从福特的流水线到哈默的流程再造.科技管理研究,2005,11:229-231,235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0).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0
3 肖宏.面向国际的学术期刊发展措施.编辑学报,2005,13(3):177-179
4 石朝云,游苏宁.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编辑学报,2007,19(4):317-319
5 张莉,张凤莲.缩短发表时滞、提高论文的时效性.编辑学报,2003, 15(5): 331-332
6 陈钰,周娟,胡应富.对科技期刊发展问题的探讨.科技与出版,2009,12:12-14
7 宋春耕.科技期刊资源整合的方向及模式.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 15(3): 121
8 赵利辉,袁德成.不断提升质量争创一流中文科技期刊——《昆虫学报》办刊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3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