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改革探析
郑岩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结合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从教学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师资队伍、校内实践中心教学、校外实践基地等多个维度,搭建培养学生“公共服务能力”的教学与实践研究平台,培养学生既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属性,又能基本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强化学生为民服务的意识、水准和潜能。
公共管理学科;培养模式;特色化改革
公共管理者主要是在国家的政治体制框架下从事公共管理活动,因而国家的政体在总体上决定了公共管理人才的角色定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在国家整体公共管理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人代表人民的利益,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国公共管理人才“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的角色定位。既然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定位是“服务”角色,是否具备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就成为衡量公共管理人才优劣的根本标准。从能力上看,主要要求公共管理人才具备基本的公共服务能力,这就要求科学设置能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从基本素质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理论修养,掌握公共管理的原则、方法和能力,而且要具有公共服务的精神和品格,真正了解社会,要具备以系统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必要的公共关系和社交能力修养、适应我国政治体制的决策风格、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知识结构、一定阶段的公共管理经验等,这就要求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要更多地体现为素质取向而非职业取向,更加注重传授与实训结合、知识转化为技术与能力将成为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成功的必然选择。
与上述关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相比,现实中经过四年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的本科生,多数存在着知识结构上迂阔不精、实践训练上青涩生疏、专业才能上特长不足、社会感悟上识见平凡等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对公民精神的培养不够重视。公民精神的培养是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但现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公民精神的教育只是在有限的几门课程有所涉及,但也仅占很小比例;二是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接触公共管理的实践,接受实际的公共管理训练,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尽管重要,但目前由于学校与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距离远”、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少、非常重要的毕业实习环节走过场、案例教学的开展情况不佳等因素,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对专业著作的阅读重视不足。经典名著及案例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多数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却忙于考证、应付各种考试,而忽视了通过阅读专业著作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
1.创新公共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灌输,轻素质培养”等问题,湖南商学院进行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构建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第二课堂、创新性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搭建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平台和以“实验教学平台、第二课堂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三维互动”式创新性实践平台的创新素质培养平台,并在制度建设上形成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激励机制、创新团队建设的内生机制、催生创新的师生良性互动机制、创新型教师培养机制组成的四大综合保障机制。这为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素质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2.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
针对目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没有实现专业初创时预期目标,成都理工大学特别注重加强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的培养,强调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综合素质人才,通过整合优势、明确方向、办特色专业,以理论为基础,兼顾价值性课程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技术性课程的比例,加强学生入学时的认识教育(含入学教育和军训等)、专业课程的认知学习和毕业时的毕业实习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导入“2.5+1.5”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既懂得政治又懂得经济、既熟悉科技又熟悉人文,同时也具备较高办事效能、实际策划、管理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推动大量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真正进入公共管理领域就业和工作,进而推动该学科的发展。
3.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及特色化改革
山西农业大学通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趋势,重新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理念,进行特色化方案与运行机制的设计改革,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其主要做法有:一是以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和出发点,科学设置能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二是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突出一条主线,强化管理类课程群设置,以教育类课程群为辅助,着眼于学生将来广泛的毕业趋向;三是突出核心课程,形成主要包含核心课程、拓展课程、专业通识课程等三个层次的理论课程体系;四是服从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取向,形成较强的“实务性+应用性”的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教学大纲的新修订要突出实务性,基本原理则要以“精准、够用”为原则,理论学时适当减少,强化实践、实验、实习,以服务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动态自然分层培养的运行机制和人才优化培养的保障机制。
4.重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
西南交通大学在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教学中重视实践性环节,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暑期实践,一年一个主题。在学生的四年本科学习中,每一个学年学习结束后的两周(即暑假前)为社会实践短学期,根据每一年级学生特点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公共管理学院制定了不同的实践目标,大一是认知实习,大二是调研实习,大三是学年论文,大四学生被要求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课堂延伸,课堂作业课外做。学校不仅有常规的短学期实践,而且还有形式多样的课程“课外调研计划”。老师鼓励学生利用2—4个教学周,以课堂作业考核的形式进行分组调研。三是项目载体,开辟实践新渠道。承担各类项目的老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走进政府,走进社区,走进基层。部分学生还参与了相关课题的前期调查工作。这种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加强公民精神与专业精神的培养
一是在强化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公民精神”意识的前提下,将关心公共事务、乐于服务社会、善于与人合作、具有较强参与意识和志愿精神、自主、理性、自信的“公民精神”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及专业实践活动中;二是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专业精神,即由师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有关公共管理专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及文化特征,如和谐、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理念,忠实执行体现公民意志的法律、勇于承担社会公共责任、促进社会民主、为公众提升公共福利、不断追求专业卓越的职业伦理与精神等。
2.教学培养方案及课堂教学要基于能力导向开展
基于时代与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应以通识教育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平台,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为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实现大类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相结合,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与开放选修课程模块相结合,理论价值类、专业知识类与应用技能类相结合,专业教学与政策科学研究相结合。另外,要适当增加通识教育与实践课程的内容与课时,适当压缩和精简专业理论课,完善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弹性学分制、选修制、主辅修制、导师制等。
3.“校府合作”模式应优先考虑师资队伍的加强
“校府合作”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在学校与部分政府机关相关部门达成基本合作意向的前提下,政府机关同意接收学生实习。但实际运行中存在政府机关提供的实习岗位不足、实习主要承担勤杂工作、学生难以参与到政府行政管理重要环节等问题。可以考虑将难得的实习机会留给讲授公共管理理论课程的教师,不仅由于教师能力强于学生而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而且教师可以参与到更多实务性的工作之中,使教师充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然后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校府合作”更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4.统筹校内实践中心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功能
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心与校外实践基地双双“失灵”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校内实践教学的师资不足,多数本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的甚少,大都缺乏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公共管理专业参观、参考、请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讲课等社会实践形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导致校外社会实践环节缺乏实效性。这就要求高校统筹规划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各种资源,加强校内实践教学中心与校外实践基地的联系、沟通及资源共享,综合提高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实践教学的成效。
[1]沈勇,程文浩.中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十年总结与未来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
[2]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发展报告(1999-200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葛秋萍.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4]陈福松.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3).
[5]韩福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
[6]魏红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评论,2013,(6).
[7]朱少文.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效用与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2).
[8]刘耀东.校政协同培养公共管理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20).
[责任编辑:董建军]
G642
A
1674-3288(2014)04-0110-03
2014-05-13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公共服务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Z201201124)
郑岩(1979-),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博士,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政与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