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霞
(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山西 大同 037009)
随着网络电子技术、阅读载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途径、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使大学生的阅读不仅仅依赖于图书馆,也不仅仅需要抽出大片的时间来进行;这种变化增强了信息的快速畅通,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时间上进行个性化的选择;这种变化使学生的阅读不只停留在抽象的文字上,网络视频的冲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娱乐性。但是这种变化使阅读内容丰富了,阅读的深刻性少了;阅读的娱乐性增强了,阅读的思考性浅了;阅读的时间开放了,阅读的系统退化了。
这种新时代产物下的阅读变迁,使得大学生越来越追求快餐化的阅读,不断地寻求感官刺激,没有兴趣接触经典读物,导致思维浅表化,思想匮乏,缺乏想象和创造力,最终导致文化底蕴的散失。而经典读物是人类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它对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阅读经典也有益于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有益于他们在关键时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大学图书馆有责任让经典读物深入大学生生活,有义务让我们的经典文化传承下去。
大学生的宿舍里、图书馆的阅览桌上、学生们手上把玩的无不是电脑和手机这样的电子产品。除了课本、考研参考书是纸本的,现在学生们阅读的载体已经全部电子化了。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产品、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电子书等是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重要手段。电子产品方便、快捷、丰富,的确是新一代年轻大学生青睐的对象。在电脑或手机上看新闻、聊天、讨论、购物,是大学生课余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但是这种阅读的随意和方便,缺少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那种辗转几人偶获一喜爱图书的愉悦之情,缺少了夜深人静后对手捧散发着纸墨香图书的敬畏之情。
古人读书不易,对书的敬畏和珍视之情是现代大学生无法体会的。但是我们却能从清代藏书家孙从添的《藏书记要》中的一段记叙,感受读书人嗜书如命的心态。他说:“于无心中得一最难得之书籍,不惜典衣,不顾重价,必欲得而后止。其既得之也,胜于拱壁。即觅善工装订,置之案头,手烧妙香,口吃苦茶,然后开卷读之,企非人世间一大韵事乎?”这种读书神圣般的感觉在现在大学生的阅读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现在的学生们可以利用一切碎片时间来阅读,课间休息、排队买饭、等待伙伴,甚至上洗手间的空隙都可以利用起来进行阅读。这种碎片式阅读好像拉长了学生的阅读时间、丰富了他们的阅读内容,实际上这种阅读是表面的、肤浅的、零星的,追求的是短暂的快感和心理愉悦。这种阅读感性大于理性,泛读甚于精读,目的性不强,带有很大的消遣色彩,而并不是为了提高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他们不断地浅尝辄止,迅速地消化和吸收,然后抛弃和遗忘。所以只能算作是对信息的知道,不能掌握知识信息的内涵。长此以往,必然削弱大学生的深层思考能力,他们的人文解读能力、思辨能力、审美水平将不断降低,那么离经典文化的深邃把握就更远了。正如网络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文章“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中所说,“我们正在失去阅读经典的能力,甚至失去阅读一段长文的耐心,有的只是零碎的片断以及习惯于这些片断的思维与记忆”。
网络语言轻松幽默、大胆活泼并且互动性强,迎合了学生的娱乐化心理。网络内容信息量大、感官效果更直接、信息连接和切换更随意和方便,是受学生青睐的主要原因。但是,网络信息内容娱乐化多、知识性少;趣味性多,内涵性少。虽然信息量大,更新快捷,但无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个可信的、法定的机构进行审查、核实和确认这些信息。因此,网上充斥着大量无用信息、虚拟信息、不可信信息,甚至黄色、暴力信息,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这种带有休闲色彩的阅读方式,不必经过深入思考,更容易获得心理放松。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缺少哲学思辨,使学生逐渐丧失探索精神,久而久之形成对传统纸质文献的阅读障碍。而传统纸质图书,每一种都是经过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反复校验、虽然不是每一部都是经典,但是不会有毒害青年的内容出现,所以经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质量更有保证,能够更好地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功能。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文化历史是不能割裂的。同样,一个人的学习和不断完善也是不能与文化割裂的。一个人不读经典也能活下去,但他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一个大学生如果不读经典,缺少一定的人文修养和处世之道,那他找工作可能也会大受影响,更不用说在以后工作中如何做到游刃有余。朱自清在《经典常谈》里持有这样的观点:“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经典指那些超越时空,经受住时间考验,有影响力的权威专著,包括学科经典和综合经典。有现代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多以优美文字和精炼语言写成,思想性艺术性强、见解精辟,是世人目光集中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精神之精华,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阅读传统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大学是培养人才、规划长远发展、积淀思想的文化圣地。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教学辅助部门,与其他部门合力撑起大学的一片天空。教育、培养学生、传承经典文化是它义不容辞的责任。固然大学生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没有时间和心思读经典作品,但是大学教育,成才是它的唯一任务,那么阅读,尤其是经典的阅读就是他们的价值依据。急功近利的浅阅读,使他们缺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长远目标和对自己发展的深层思考。广泛深入地进行经典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建立科学思维方式,塑造健全的真善美人格。
图书馆的具体做法,尤其是普通院校的图书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是太高,对经典图书认识不足,没有阅读经典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书一城”阅读活动,推广“一书一校”活动。让全校师生共同阅读和讨论一本书,让这本书把全校师生凝聚起来,让这本书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让这本书触动学生的灵魂。
2.2.1 组织策划活动 划定阅读焦点 首先图书馆要与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组成一个策划团队,确定一本经典读物,进行策划研究,这也是这项活动的核心。书的选择第一要有知名度,就是大多数学生都要听说过这部书,知名度愈高,作品愈多样化,对活动愈有帮助。第二要寻找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培养有帮助的图书,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动的意义就越深远。
策划团队要策划一个活动方案,制定一套周密的活动计划。图书馆要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大批量地购进此种图书。然后要进行大力宣传,包括发布海报,发行活动手册。活动手册除了要介绍书的内容和作者简介外,还要列出相关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值得讨论的相关议题。此活动的创立者,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图书中心主任南希·珀尔如此阐述活动的理念:“我的宏大想法是让那些绝不会以他种方式走到一起的人走到一起。文学使他们聚拢起来,因为有一本书触动了他们。”
2.2.2 从数字化方式入手增加大学生对经典读物的认同 因为数字化阅读已经深入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所以首先要用数字化的经典视频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视觉文化因为其观赏性强、直观易懂等特点,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意识。图书馆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或在图书馆的网页上链接这部作品,先从感性上让学生认识经典,通过影像和声音的冲击,让学生有一个不一样的心灵震撼。比如浙江师范大学的余华研究中心,就是把余华的话剧视频节目,通过网络播放出来。通过视听文化解读余华作品,让单一的文字效果在视频中鲜活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读者的阅读视野,享受视觉文化带来的作品意蕴,加深了读者对余华作品的理解,为阐释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提高了品读的修养。
2.2.3 举办读书讲座增强大学生对经典读物的深刻认识 针对这部经典,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学。全面解读这部经典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艺术魅力以及这部著作对后代的影响,多角度地对经典进行解读,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思想和人生哲理,体会作品的悠远的文学魅力,使阅读成为震撼他们心灵的过程,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让个人的阅读兴趣通过专家引导得到培养。
南京大学始于2006年的校园读书节活动,是最具影响力的名家讲座。每年聘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者在活动节期间讲学,内容从古到今,从读书到创业,从爱情到工作,可谓穿越古今,纵横天下。学子们与大师一起感受经典的魅力,醉意于作品对现实的启迪。普通高校图书馆也许请不到知名学者,但是高校里也不乏有知识渊博、讲课幽默风趣、受学生喜爱的名师,可以让他们对这部经典进行解读,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现场解答学生的提问,同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2.2.4 开展读书研讨 让经典真正融入大学生活
还是针对这部经典,开展读书研讨会。给学生们制造共同话题,让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原本有分歧的问题达到共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碰撞,进一步增加对经典的认识。最好是把讨论上升到一个与现实生活能联系起来的境界,把经典和热点以及生活中的难点结合起来讨论,更能体现经典的魅力,如果能解决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那就会大大增强他们以后对经典的阅读兴趣。
这种互动,也可以推广到网络上。把有关经典的资源在图书馆网页上重点推荐,还可在QQ以及博客、微博等社交网站建立阅读专区,让校内校外对这部经典有兴趣的网友都参与到关于这部经典的讨论,造成一个公共事件让网友来关注,共同分享阅读经验、阅读方法,打造更为广阔的网络交流平台。如果这种交流在大学生中能变成一种潮流,成了他们课余饭后最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个活动也算达到了至高境界了。
这种活动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目的就是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认识到只有深阅读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有效地沟通,然后从疏远经典到喜欢上经典,最终树立起深阅读给人带来的荣耀和尊严,认识到只有经典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丰富精神情感生活。所以学校和图书馆的领导要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要从人力、财力以及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这项活动如果能持续地、认真地坚持下来,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对经典的解读和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我们的经典文化传承就一定会后继有人。
[1]杨 沉,张家武.影响的焦虑:基于新媒介视角的阅读考察[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3):60-64.
[2]尼古拉斯·卡尔.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EB/OL][2013 - 01 - 17].http://media.ifeng.com/critical/200810/1014_4264_829561.shtml.
[3]吴署红.“一城一书”活动的考察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4):18-23.
[4]方俊琪.阅读文化传播:高校图书馆阅读推介创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3):110-112.
[5]朱建亮.当前大学生的阅读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图书馆论坛,2010(10):248-253.
[6]徐 静.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边缘化问题及其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4):71 -74.
[7]彭 艳,屈 南,李建秀.试论大学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以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