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浦康之
本论文主要是介绍日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动向。2004年1月中国外交部公开档案之后,日本也逐步加快了对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本论文把日本当代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动向大致分为如下5类:(1)对日外交研究;(2)对西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主要国际会议外交研究;(3)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研究;(4)台湾政策研究;(5)其他研究(如:对中国外交部的研究、留学人员与华侨回国促进政策研究、智库机构研究等)。最后,本文对日本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加以说明。本论文将日本国内最近10年发表的关于1949年至1972年中国外交研究成果作为介绍对象。
日本学术界一贯最关注的是中国对日政策的研究。战后日本外交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关于战后日本对中国政策研究的优秀成果。*参考如下研究:陳肇斌:《戦後日本の中国政策——1950年代東アジア国際政治の文脈》,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井上正也:《日中国交正常化の政治史》,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0年;服部龍二:《日中国交正常化——田中角栄、大平正芳、官僚たちの挑戦》,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1年;鹿雪瑩:《古井喜実と中国——日中国交正常化への道》,京都:思文阁出版,2011年;神田丰隆:《冷戦構造の変容と日本の対中外交 二つの秩序観 1960—1972》,東京:岩波書店,2012年。通过吸收这些研究成果,日本国内关于中国对日政策的研究也有了显著发展。日本的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里,中国对日政策的研究成为最富有生机的领域之一。
王伟彬撰写的《中国与日本的外交政策——看1950年代的邦交正常化过程》(米涅瓦书房,2004年)是关于1950年代中国对日政策和日本对华政策的综合性研究著作。王伟彬根据中国对日工作者的采访录和回忆录,力图说明1950年代中国对日外交的决策机制。但是,此研究没有参考中国外交部档案等最新史料。因此,与最新的研究相比,其内容难免存在一些缺憾。
大泽武司是利用中国外交部档案进行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他的一系列研究是把日侨和华侨的回国问题、战犯释放问题等作为案例,分析了中国对日人道外交,并对1950年代中国对日外交战略加以说明。大泽利用了中国与日本的第一手外交史料,使其研究保持了高度的实证性。*大泽武司:《幻の日本人“戦犯”釈放計画と周恩来:中華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をてがかりに》,《中国研究月报》第61号第6巻,2007年6月,第1—11页;大泽武司:《“人民の義憤”を超えて——中華人民共和国の対日戦犯政策》,《军事史学》第44号第3巻,2008年12月,第41—58页;大泽武司:《東西冷戦と引揚問題——未帰還者問題をめぐる国際政治の構図》,《海外事情研究》第37号第1巻,2009年9月,第99—116页。除了大泽武司以外,陈肇斌也研究了中国对日人道外交。陈的论文分析了在释放日本战犯问题上中国对日政策与中国国内舆论的关系。*陳肇斌:《中国の対日外交と世論——日本人戦犯の釈放·日本商品展覧会の開催をめぐって》,《法学会雑誌》第53号第1巻,第143—181页。
杉浦康之利用(1)中国公开出版的常用资料(包括《人民日报》、《世界知识》等报刊及中共中央领导层的各种年谱、选集、文选等资料);(2)中国外交部档案;(3)《参考消息》、《国际问题资料》等当时限定读者范围的内部资料;(4)对日工作者的回忆录,分析了中央领导人的对日政策方针、对日本形势的认识以及对日情报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杉浦的论文还根据(5)日本外务省战后外交史料;(6)日本政治领导人(包括自民党、日本社会党、日本共产党)与外交官的回忆录、日记及口述历史资料;(7)日本在野党公开出版的各种资料;(8)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史的研究成果,指出了1950年代的日本国内政治动向与中国对日外交的互动性。*杉浦康之:《中国の“日本中立化”政策と対日情勢認識——第四次日中民間貿易協定交渉過程と長崎国旗事件を中心に》,《アジア研究》第54号第4巻,2008年,第70—86页;杉浦康之:《中国の“日本中立化”政策と対日情勢認識——日本社会党の訪中と日本国内の反米·反岸闘争の相互連鎖(1958年6月—1959年6月)》,《近きに在りて》第56号,2009年,第51—67页。
廉舒分析了1950年代的中国对外战略与对日外交的互动性,提出中国以“日本中立化”为主要目的,展开了对日本外交。*廉舒:《中国の対外戦略とその対日政策——1950年代を中心に》,《法学政治学论究》第75巻,2007年,第1—33页。城山英已从对日外交的角度上探讨了中国对日本旧军人的招聘工作。*城山英巳:《“元軍人訪中団”と毛沢東外交の戦略性——中国外交档案から見る軍国主義の清算》,《ソシオサイエンス》第19巻,2013年,第76—92页。两人的论文主要参照中国外交部档案,分析了1950年代中国对日外交的特点。胡鸣的论文依据(1)日本外务省公开的外交史料;(2)中国公开出版的各种资料;(3)若干中国内部资料;(4)对日工作者的采访资料,讨论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的中国对日外交战略、对国内人民的教育宣传活动以及这一时期的政策留下的历史问题。*胡鳴:《日中国交正常化における中国の対日外交戦略》,《国际公共政策研究》第11巻第2号,2007年,第229—243页;同《周恩来の対日外交と田中訪中——“竹入メモ”をめぐって》,《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科論集》第16巻,2008年,第77—95页;同《田中訪中における中国の国民教育キャンペーン》,《国际公共政策研究》第16巻第2号,2012年,第59—73页。
王雪萍所编《战后日本关系与廖承志——中国知日派与对日政策》(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13年)一书,利用了(1)各种公开出版资料与回忆录;(2)外交部档案;(3)口述历史等多种资料,从人道外交、经济外交与留学生政策三个角度探讨了1949年至1972年的中国对日本外交的组织结构。该书还介绍了以廖承志为代表的中共对日工作者的活动及日本与台湾对中共对日工作的回应。编写人员由日本、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年轻学者组成的国际共同研究在日本比较罕见。
日本关于冷战时期中国对西方国家外交、对第三世界外交以及对以日内瓦会议与1955年亚非会议为代表的主要国际会议外交的研究,相对落后于美国、欧洲与中国大陆的研究。日本国内关于中国对美国外交历史的研究也为数不多。
青山瑠妙(陆明)撰写的《当代中国外交》(庆应義塾大学出版会,2007年)把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初期的中国外交作为对象,从外交与外事两个概念分析了新中国外交的特色。陆明还分析了冷战时期中国对美国、西欧各国及非洲的外交案例,指出冷战时期中国外交一贯保持了现实主义外交的性质。但陆明的研究主要参考了中国公开出版的资料和二手文献,几乎没使用外交部档案和其他内部资料。
三宅康之的一系列研究,除了使用中国公开出版的资料和二手文献以外,还参考了外交部档案,分析了中国对各国的邦交正常化外交的特色。他的研究范围还扩大到中国对(1)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各国;(2)西方国家;(3)其余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但从中国外交部档案公开情况来看,三宅的这些研究对外交部档案的利用并不很充分。*三宅康之:《中国の“国交樹立外交”(1949—1957年》,爱知县立大学编:《紀要 地域研究·国際学編》第39巻,2007年,第169—197页;同《中国の“国交樹立外交”(1958—1964年)》,爱知县立大学编:《紀要 地域研究·国際学編》第40巻,2008年,第103—130页;同《中国の“国交樹立外交”(1965—1971年)》,爱知县立大学编:《紀要 地域研究·国際学編》第43巻,2011年,第83—111页。山影统的论文主要围绕中国和法国、中国和西德邦交正常化外交,讨论了中国企图通过与这两国建交来分裂美国和这些西欧主要国家间的关系。但山影的研究也存在对中国外交部档案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山影统:《1960年代前半の中国の対外政策——対フランス政策を中心に》,《KEIO SFC JOURNAL》第8巻第2号,2009年;同《中国の対西欧諸国政策——1964年の中·西独政府間会談を中心に》,添谷芳秀編:《現代中国外交の六十年》,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11年,第215—236页。廉舒根据中国外交部档案分析了1950年代中国的对外战略与对英外交的互动性。*廉舒:《中国の対米戦略と対英政策——一九五〇年代前半を中心に》,《法学政治学論究》第72巻,2007年,第1—35页。
就尼克松访华事件,增田雅之曾发表过一篇论文。增田主要参考在中国和香港公开出版的资料和二手文献,加上若干的内部资料,从中美苏三大国关系的视角指出了中国对美国外交变化的原因。*増田雅之:《中国政治と米中和解——“米ソ結託”論から“米ソ矛盾”論への逆説的転換(1969—1970年)》,加茂具樹、神保謙、飯田将史編:《中国改革開放への転換“一九七八年”を越えて》,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11年,第351—384页。
张剑波分析了中国对日内瓦会议的政策,史文也撰写了有关1955年亚非会议中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张剑波:《1954年ジュネーブ会議再考——インドシナ問題をめぐる中国の対応を中心に》,《早稲田政治公法研究》第76巻,2004年,第37—68页;史文:《新中国の東南アジア外交と“バンドン会議”——“周恩来外交”を手がかりに》,《大東法政論集》第11巻,2003年,第211—237页。,但这两篇论文都没有使用外交部档案。
日本关于冷战时期中国对苏联与社会主义诸国外交的研究水平也比美国、欧洲与中国大陆的研究落后,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研究人员的外语能力不足。除少数研究者外,大多数日本学者欠缺俄语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语言能力,因此无法利用苏联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后公开的最新史料。
苏联问题专家下斗米升夫的《亚洲冷战史》(中央公论新社,2004年)是日本研究中苏关系的代表性著作。下斗米依据苏联外交档案,就朝鲜战争中中国的参战过程、苏联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援助以及中苏冲突等问题,从苏联外交的视角阐述了一些新的历史事实。该书还参考了沈志华等中国大陆专家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编辑的资料。小林宏二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代史(1917—2005)——美国与苏联的协调和对立的轨迹》一书,从大国关系角度讨论了当代中国政治史与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的互动性。该书除了参照中国公开出版的各种资料以外,还吸取了许多先行研究的成果。松村史纪的论文依据中国与苏联的一手史料,重新梳理和分析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松村把中苏同盟的成立看作“战后”与“冷战”的连接点,认为亚洲冷战体制始于中苏同盟的诞生。*松村史紀:《中ソ同盟の成立(1950年)——“戦後”と“冷戦”の結節点》,《宇都宮大学国際学部研究論集》第34号,2012年,第43—56页。
张剑波主要依据中国公开出版的资料与美国研究机构翻译的苏联外交档案,分析了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的中苏关系。但是张剑波的论文并没有使用中国外交档案等一手史料,对苏联与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外交档案的利用也不充分。*张剑波:《1958年台湾海峡危機と中ソ関係》,《早稻田政治公法研究》第74巻,2003年,第25—55页。
平岩俊司撰写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唇齿关系”的结构与变貌》是对中朝关系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该书的讨论范围包括朝鲜战争停战至当代的中朝关系,分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军问题与台湾海峡危机的相关性,还有中苏朝三国关系的历史与尼克松访华对中朝关系的影响,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是,该书也没使用中国外交部档案和其他内部资料,只参照中国与北朝鲜一般公开出版的资料讨论了上述问题。金伯柱通过分析中国外交部外交档案和韩国外交部档案,指出了中国是为了确保对朝鲜的控制能力,而决定签订《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金伯柱:《中朝同盟の形成動因に関する一考察——1961年中朝同盟条約の締結過程を中心に》,《中国研究月报》第64巻第5号,2010年,第1—14页。
近年来,日本关于冷战时期中国对台湾政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福田圆的《中国外交与台湾——“一个中国”原则的起源》(庆应義塾大学出版会,2013年)是该领域代表性的专著。福田的书不仅利用中方公开出版的各种资料,还参考(1)外交部档案与地方档案馆所藏档案(2)《内部参考》、《参考资料》等内部资料(3)台湾、美国与法国等地区与国家的一手史料,阐述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形成过程。她的研究还吸取了日本和台湾关于台湾对中共政策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陆明的《当代中国外交》参考中国公开出版的资料,论述了在1955年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之中,中国军事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海上交通线。另外,山口信治的论文依据中国公开出版的资料和外交部档案,从中国对外战略角度讨论了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意义。*山口信治:《中国外交にとってのジュネーブ会議と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機》,《国际情势》第80号,第57—66页。
陆明的《当代中国外交》主要根据中国公开出版的各种资料和二手文献,阐述了建国初期中国外交部的外交人才培养与招聘政策的情况。王雪萍的论文,除了利用公开出版的资料以外,还依据外交部档案指出了留学生与华侨回国促进政策的目的就在于确保高级外交人才的培养。*王雪萍:《中華人民共和国初期の留学生·華僑帰国促進政策——中国の対日·対米二国間交渉過程分析を通じて》,愛知大学現代中国学会編:《中国21》第33巻,2010年,第155—178页。
杉浦康之依据中国外交部档案、公开出版的各种资料以及当事者的回忆录介绍了新中国最初专门的国际问题智库机构——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活动内容。该论文着重介绍了在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成立与发展过程中,时任中国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张闻天所发挥的作用。*杉浦康之:《中国の対外政策におけるシンクタンクの実像——国際関係研究所の創設と発展を中心に》,添谷芳秀编:《現代中国外交の六十年》,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11年,第139—164页。
关于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的影响,陆明的《当代中国外交》根据公开出版的各种资料与回忆录做过分析。她在书中介绍,文革中外交部没有成为主要攻击对象,因此其受害程度也不大。*青山瑠妙:《文化大革命と外交システム》,国分良成:《中国文化大革命再論》,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3年。
就日本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特色,本论文概括以下两点。第一,日本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参考了各种资料,进行了分析。其运用的资料大致分为如下四类,即:(1)中国公开出版的资料和二手文献;(2)中国外交部档案、地方档案馆的档案和各种内部资料;(3)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史料;(4)各种回忆录和口述史料。日本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人员参照了上述各项资料,确保了高度的客观性和实证性。第二,在日华人研究者在日本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对整个日本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日本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日本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还欠缺综合性、通史性的研究。虽然几个研究领域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日本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缺少能作为标准教材的通史性成果;*例外的是由牛军撰稿,真水康树翻译的《冷戦期中国外交の政策決定》,東京:千仓书房, 2007年。第二,受研究人员外语能力的限制,日本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在中苏关系、中国对社会主义各国外交等主要研究领域,落后于美国、欧洲国家与中国大陆的研究;第三,跟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还没有建构积极而有益的交流平台,在国际冷战史研究中没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陷入了“孤立状态”。日本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需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