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运输经济问题研究
□王雪
交通运输;区域经济;运输经济;活动主体;供求关系
我国经济学界对于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有3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突出强调交通运输对于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二种观点是“交替推拉关系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主动和被动的推动关系,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第三种观点是“相互作用论”,认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笔者在持有第一种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交通运输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区位地理的“中心地理论”中指出,交通运输是影响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独立经济因素,它起着“中间介质”的作用,使得物质的空间交换成为可能。必须通过运输去克服一定的距离障碍,这要付出高低不等的消耗,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心地区市场到达的范围,进而影响到中心地区的规模、居民点之间的距离空间分布。交通运输对于区域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交通运输促使生产、销售更加集中,扩大区域经济区位选择空间
交通条件对不同产业的空间布局有着不同的影响。对于农业而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农产品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这就对交通运输系统的便捷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工业生产而言,产品的生产要尽量接近原料和能源产地,但产品的销售却要尽量靠近消费市场,企业要想科学地组织生产和销售,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运输能力作为保证。对于服务业而言,尤其是物流服务行业而言,人们对于商品流通的速度和便捷性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实现快速的门到门运输,就必须依赖高可达性的交通运输网络。
运输能够缩短产品生产地与消费地的时空距离,促使产品的生产、销售更加集中。同时,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城市外围区域的各种资源不断向具有区位优势的中心城区流动,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形成和改变。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分配和利用
资源既包含自然资源也包含社会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它们在地理空间分布上都是不均匀的。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是由气候、地质等条件的不同所引起的,而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则是由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所引起的,不同的经济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基础以及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都有所不同。运输可以改变传统的经济地理概念,扭转自然力量规定的资源分配状况,同时促进不同经济区域社会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分配和使用。
3.交通运输条件影响区域经济活动场所的土地价格
运输条件对于土地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交通运输对于土地价格的直接影响,这体现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直接征地成本(如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偿等),土地使用成本的增加将直接导致土地价格的上升。另一方面是交通运输对于土地价格的间接影响,这体现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将促使路网沿线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通过改变土地等各类资源的供求关系,提升土地附加值,进而间接影响土地价格。
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和运营使用会不可避免地占用土地资源,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可达性,有利于该土地一定辐射范围的各类资源的均衡开发。同时,交通运输的发展将改变沿线土地的利用方式,而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又将改变原有土地的使用价值,进而影响这部分土地资源的价格。
交通运输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有多种,其中一种是通过改变区域经济活动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这体现为交通运输的改善有利于降低和稳定物价;运输能加快社会生产过程,改变社会产品的供求关系;运输也与其他行业具有关联性,运输业的发展在改变运输行业供求关系的同时会间接影响其他行业的供求关系。
1.交通运输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来降低和稳定物价
一方面,对于既有的市场参与者而言,运输成本占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缩短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运输相对距离,降低企业运输成本,进而降低生产总成本。同时,便利的交通运输环境可以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使得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信息的交流更加畅通,企业可以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改变消费者需求弹性,进而降低企业交易费用。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降低都有利于稳定和降低物价。
另一方面,由于地区专门化的影响,市场上的物品价格实际上是由低成本供应者来决定的,充足的运输鼓励更多的生产者进入市场参加竞争,而更多竞争者的参与也避免了价格的不适当提高。运输克服了运输对象位移变换的时空障碍,降低了市场进入门槛,有利于稳定和降低物价。
2.运输能够加快社会生产过程、节约社会生产费用
阿·欧文分析了运输与发展的关系,认为人口和货物的流向同国家(或者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生产过程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于一身,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社会生产必备的一般条件,是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再生产的主要基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必须通过运输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运输通过加快产品在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流通速度,缩短产品生产周期,进而加快整个社会生产过程。
社会生产过程可以分解为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消费过程,直接生产过程对应产品的直接生产费用,流通和消费过程则主要对应产品的流通费用。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产品的直接生产费用不变。但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却可以加速产品流通,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扩大运输总产出,实现运输的规模经济,因而降低产品的流通费用,进而节约社会生产费用。
3.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具有带动作用
交通运输行业对其他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体现在它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上,这其中既有前向关联,也有后向关联。交通运输产业为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提供直接的装卸、储运等运输供给服务,这是一种前向关联。交通运输行业自身也消耗着制造、服务行业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这是一种后向关联。
一方面,运输可以通过不断扩大人与物空间位移的规模来刺激流通,并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运输通过本身提出的巨大需求,又带动其他部门生产的扩大,推动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
区域经济活动主体是人,交通运输对于区域经济活动主体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加快人口流动和促进就业,二是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
1.交通运输能够加快人口流动和促进就业
不同的经济区域,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不一样,交通运输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获得了经济发展中独特的比较优势,这些地区相应地成为工业选址的最佳区域,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工业聚集的最佳地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比其他地方高,就业机会也比其他地方多,一方面会刺激周边地区的消费者到这些区域进行消费,另一方面也会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到这些区域寻求个人发展。这在加快人口流动的同时,还能促进就业。此外,交通运输属于公共性基础产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过程中也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
运输需求是社会经济生活在人与物的空间位移方面提出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旅客运输需求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生产性运输需求(如旅客的上下班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尤其是公共交通的发展,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生产性出行提供了便利,节约了因生产性出行而产生的时间成本,因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刺激生产消费。
对于生活消费而言,不同经济区域的商品种类、质量和价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消费者总是希望以最少的费用买到最多最好的商品,哪怕出行一定的距离。运输业的发展则刚好能满足这部分消费者对于生活性消费的出行需求。此外,运输业的发展也能消除生产力与消费群体的分离,进而刺激消费者的生产生活消费。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东部地区有着天然的水路资源,而位于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则相较缺乏水运条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方面,东部地区设施较中西部地区更加完善,运输网也更稠密发达。同时,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着交通工程施工难度各区域有所差异。这些交通运输条件的不同使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异,便利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东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则因受局限的交通运输条件导致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笔者从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重要作用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运输经济问题,得到了以下结论:①交通运输促使生产、销售更加集中,扩大区域经济区位选择空间。②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分配和利用。③交通运输条件影响区域经济活动场所的土地价格。④交通运输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来降低和稳定物价。⑤运输能够加快社会生产过程、节约社会生产费用。⑥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具有带动作用。⑦交通运输能够加快人口流动和促进就业。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10.3963/j.issn.1006-8864.2014.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