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利/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杏山镇经济管理中心
试论农村贫困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刘浩利/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杏山镇经济管理中心
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的问题。在我国,农村人口达到6.7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50.32%,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半数还要多。因此,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整体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我国的农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针对具体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农村贫困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民大国,国家经济的发展因素中,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没有现代化的农村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农民问题是生产力的问题。农村现阶段的发展是要消除贫困,使农民过上民主、文明、幸福的生活。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渐渐加快,农村的贫困问题也越来越成为阻碍整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贫困人口较多,扶贫有成效但任务仍很大。根据我国的贫困线,在我国农村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26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而如果根据国际贫困人口的标准,按照世界银行最近的估计,目前中国约有1.35亿人还处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相当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由此看出我国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并且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人口众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落后,发展不均衡等,这都将会是长期存在的,贫困问题将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国来说缓解和消除贫困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是我们必须解决和面对的问题。
2.贫困人口大规模的减少,返贫困人口增多。从我国整体的扶贫情况来看,农村贫困人口大规模地减少。但是在西部地区的一些贫困的农村,由于地质条件和环境的恶劣,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他们是依靠老天爷吃饭,丰收的时候他们就脱离的贫困,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他们就再次成为了贫困人口。根据对贫困地区农户的调查了解,返贫的人占到了三成左右。
3.在西部农村地区,贫困范围广程度深。我国的贫困农村地区主要是大规模的集中在西部地区,在这些农村不仅仅是物质的贫困还有精神的匮乏。在国家重点扶贫的贫困县中西部农村占据了大部分,而且贫困程度深。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主要是生存性的贫困。所谓生存性的贫困主要是指贫困的人口缺少生产的物质条件,更不用说再生产,他们难以维持简单的农作物生产。同时,文化教育业发展滞后,导致西部地区总体人口素质低。教育事业的落后是当地人民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的主要原因。
4.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中。我们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多数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落后。据统计,到2012年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4个自治区,16个自治州和38个自治县。我国少数名族自治县的总数为348个,其中有257个被纳入了国家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总人口数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3000万绝对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据了百分之四十。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整合近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对于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的贫困地区来说,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即使付出极大的代价,在很长时期也往往难阻恢复。同时,贫困地区的水土保持对于周围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中,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搞垄断式的资源开发。应注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限制在其再生速度之内;要注意依法保护资源和环境,加大对自然资源监测力度,杜绝那些只顾局部利益、近期利益、任意污染环境、危及人类生存的行为,使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高效、永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使脱贫致富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2.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素质。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是关键最重要的要素。扶贫工作以物质资料的开发性生产作为工作的基本内容,通过增加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总量,改变人口增长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状况,调整人口与物质生产增长的比例关系,以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好贫困地区人口与资源占有之问的矛盾;同时要做到优生优育,为发展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劳动者。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扩大中学普及率,改善医疗条件,提高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这是贫困地区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发展得以持续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多种方式对贫困地区的人口进行培训,既要授之以技,又要授之既能,将授技与授能相结合,以此减轻和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增长。
3.增加对贫困农村的投资,改善基础条件。中国贫困的实质是农业贫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须依赖水利、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在贫困地区开展水利、造林、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旌建设。为了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贫困地区必须加强团结基础设施建设。国内外扶贫开发的实践证明,加大对基础设旌的投资力度,对摆脱贫困意义重大。对于我国贫困地廷来说,要积极吸取外国的成功经验,今后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对于各地现有的污染企业,尤其是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分期分批地进行治理。我省贫困地区均在山区,而这些地区的企业又大多居于水源地带,其污染物的排放直接进入河流之中,并随之而下,既影响了当地的水体环境,又对下游的水体环境造成直接威胁。因此,考虑到我省贫困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特殊重要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要从行政和资金上支持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泊理污染,严格控制扩大污染或形成新的污染。各级政府要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积极主动全面地负责当地所辖区域的全面环境整治工作,做出积极可行的规划。
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贫困问题涉及到我国发展的很多方面,对人口、资源、生态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解决我国的农村贫困问题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控制好人口、资源、生态的关系,加强贫困农村的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对于所见城乡贫困差距,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冯强,中国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农业经济问题,2010.
[2]刘慧,新时期西部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地理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