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慧敏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405)
近年来,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红遍大江南北,二人转从业者日益增多。二人转行话是从业者内部交流的通行用语,是研究二人转艺术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
二人转行话是二人转行内使用的一种语言,可以分为行业术语和行业隐语。其中,行业术语是为了交流方便而发明的术语,不带有保密性质。如:一副架、上装、下装等等。这些行业术语不仅内行人明白,常听二人转的外行人也懂。行业隐语是带有保密性质的行话,这是行话的主要内容,也是行话产生的意义所在。以二人转艺人的内部眼界看,只有这些带有保密性质的行业隐语才是行话。所以本文中笔者所谓之行话主要指行业隐语。
二人转行话,又叫春典、唇典,也叫“徽宗语”,据说是宋朝徽宗皇帝被扣时留下的,他们群臣说暗语,金人听不懂,所以后来二人转艺人的暗语行话也叫徽宗语。(1)291二人转行话纷乱芜杂,很难概述其全,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清朝和民国时期,艺人使用行话较多,甚至有艺人可以将日常会话全部转化成行话;另一方面,二人转行话灵活多变,艺人还可以根据行话构成规律自创,使行话成为了一个开放性系统。下面将艺人经常使用的一些行话进行归类概述:(2)
楼丁(片儿):上装;毛丁(毛子):下装;喷子丁(喷条):吹喇叭的人;拦丝儿的:拉弦的人;拉二胡:拐丁;边哄子(边嗡子):打鼓的;抱铜的(边响叶):打锣的;啃瓤子的(边瓤子):打板的;降条:降是歌唱,条是腔调,降条即是唱二人转的;双调:唱二人转的;高着点降:好着点唱;马前:快点唱;马后:慢点唱;叨起来唱:不用伴奏,干板演唱;不淡清:唱得好,热闹动人;不扑弦:调门搭不上弦;钉橛子:站在一边干看着对方唱;夯头:嗓子;不担活计:嗓子不好,唱不了大段子;摔了:忘词了;滚轴:板头错了;择篓:不唱了;用嘴拱:光会唱不会表演;带鬼脸:上场太紧张,脸上不好看;搭架子:后台或乐队接话;转轴子:吐字不清;搅条:影响演出效果;喷斗:笑场;夸房瓤子:唱词中描述室内摆设;会描:能丰富内容并善于发挥;三条腿:缺字;眼彩:表演哭的技巧;打彩:表演杀人带血的场面;走身上:练身段;归道:一指南北艺人碰到一起,不用对词就能上台,一指懂江湖规矩;等等。
操富(安哏):吃饭;肯老龙戏:喝水;碴子:碗;枪急马(或对儿、双儿):筷子;老龙戏家的碴子:暖壶;横啃子:玉米;马牙散:大米饭;气雷:馒头;挑龙子:面条;马牙子:苞米茬子;桃花散:秫米饭;星星散:小米饭;稀溜子:粥;翻张子:饼;飞罗子:面;漂扬子(捏边子):饺子;斑丢:豆子;浆子错(黑毛错):猪肉;叉子错:牛肉;山头错:羊肉;尖嘴子:小鸡;滚子错:鸡蛋;搬墩子:大窝瓜;滚球子:萝卜、土豆;苗系:菜;打牙子:吃菜;搬三:喝酒;花纱:花布;麻纱:棉布;顶者:帽子;关张子:被;横头子:枕头;纱帐:衣服;宝仓:裤子;踢土子:鞋;上摊:上炕;困聋:睡觉;特下:住下;滑:走道;滑老窑:回家;择啦:走啦;错字天择:晚上走;明字天择:白天走;圈子:屯子;浪:钱多;朝:去;窑:场地;火窑:屋内;场窑:场院;寒窑:冬天在外边唱;子孙窑:住家的;轮子窑:大车店;刺子窑:兵营;缓:好;荣招择:偷着走;错:用;做梦:观景;剃头:扫苗;掩目:钱;稔:没有;储啷:钱多;储敛:钱少;合:好;卡:坏;等等。
江湖艺人有十大忌讳,任何时候都不准随便讲出来,如果实在要讲,必须讲行话。这十大忌讳对应着十种事物,通常叫十大块,分别为龙、虎、梦、蛟、牙、庙、鬼、桥、神、塔。海条子:龙;海嘴子(坐山威):虎;打亮子:梦;掘条子:蛟;紫吊子:牙;凑子(佛窑儿):庙;色唐(混子):鬼;卧梁子:桥;尊掳子:神;钻天:塔。除此外还有:四爷:刺猬;五爷(或黄皮子或老黄子):黄鼠狼;青片子(青皮子):狼;溜子:蛇;八爷(灰八爷):老鼠;墙皮子:画;柳七爷:蛇;狐狸:古月子;井:水源子;土捻革子:死孩子,死叫土或土捻,孩子叫革子,死孩子就是土捻革子;等等。
仓丁:老头儿;仓果(仓蒯儿):老太太;天伦子:父亲;生身子:母亲;姑娘:玉簪子(环子丁);并肩子:妻子;裹氏:媳妇;空心果:寡妇;铃铛:小男孩;老斗:观众;堵头子:业主或财主;剌子儿:警察;跑江子:土匪;阴天反:姓曹;一刀切:姓段;狠毒蔓:姓丁;扎心蔓:姓滕;弓长蔓:姓张;喇叭蔓:姓崔;梯子蔓:姓高;阳丁:男人;阴丁:女人;歪果:我;念几:你;抬嘎:他;等等。
行话是艺人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不仅是江湖艺人必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不会江湖行话是进不了江湖门的。对艺人而言,行话的功能至少有四个方面:
李青山和刘士德在民国行艺时,曾遇到警察的无理取闹。为了出气,他们用行话骂警察,以免警察听出来。李青山说:“士德呀,今儿个换换,我顶楼,你降毛,场上我唧娄金子。”刘士德说:“中!啷他得让他撇龙。”李青山的意思是说,他唱上装,让刘士德唱下装。在场上骂警察,刘士德补充说,骂完还得让警察笑。在这种情境下,行话的使用是艺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1]249
关于为什么要说行话,当代老艺人王启彬说:为什么要说行话呢?比如说吧,招待咱们这一行的人,留这个戏班了,点个戏,咱们没有,这不能当面说啊,就得用行话问。如果要是现问,叫人一听:你们这里没有这个戏啊。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呢,俺们中间有时闹矛盾,吵吵闹闹的,不乐意让外边人知道,寒碜(寒碜:不好看),也可以通过行话说——特别是外行人在屋里的时候。(3)
因为传统二人转的演出一般不会提前彩排,所以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下装接不了上装唱的内容或二人的演出不协调。这时他们就需要用行话进行交流,既防止听众听明白,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又保证演出的顺利完成。
二人转艺人常说“江湖奔班儿”。单个艺人要想让戏班认同其艺人身份,首先要道辛苦。“辛苦”是艺人见面、告别通用的行话,(4)8-9老艺人卜文远早年在黑龙江流浪时遇到江湖班,他就是通过道辛苦进入江湖班,并在其中拜师学艺的:
我先给大伙道个辛苦。天下艺人都一样,进门先道辛苦,必是江湖人。就一句话,一抱拳:“师傅们,辛苦了,辛苦辛苦辛苦。”这就是内行。”(5)
道过辛苦后,艺人要用行话报上自己的姓名,以彰显其真艺人身份。如张是弓长蔓儿;胡是古月蔓儿;吕是双口蔓儿;李是一脚门;马是高头大;高是梯子蔓儿;柳是树条蔓儿;等等。只有被认定是行内艺人,才会得到江湖班的庇护和照顾。
李文兰说:
行话还有一个好处,走到哪了,遇到内行了,一说行话——人不亲行亲。
投个班了,没有住处了,找个吃饭的地方啊,拿个路费啊,人就亲啊。(6)
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坐长途汽车时,笔者和艺人马金山遇到了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他留着很长的刘海,且染成了金色,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起来非常疲惫。在那个男孩快下车时,马金山和他聊了几句。因为他一直在车上睡觉,差点坐过了站,马金山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困。他说从河北回来,前一天坐了一晚上的火车。马金山问他干什么去了,他说玩儿去了。马金山觉得不对劲,就问他是不是唱二人转的,还说自己就是唱的。那男孩说是,但是并不与马金山多谈。这时,马金山问他有“片儿”吗?片儿是二人转行话,即问他有没有女搭档。他说有。在这样的聊天中,他的话多了起来。他说,过年后还要走,在保定唱。最后,还把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告诉了马金山。
这次短暂的交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男孩心存戒备,只是敷衍地回答马金山的问题。在第二个阶段,马金山根据其穿着打扮,道出他是唱二人转的身份,并强调自己也是唱二人转的,与他是同行,这使两人的谈话进了一步,形成了身份的初步认同。但是男孩在这时也只是回答问题,并不主动说话。在第三个阶段,马金山使用了行话。这使那个男孩完全去除了戒心,主动与马金山交谈,并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告诉他。在这个阶段,二人谈话的突破性进展在于“片儿”这句行话起的重要作用。有了这句行话,艺人产生了一种认同。
所谓江湖并不仅仅指二人转行,还包括诸多社会底层行业,甚至包括土匪、强盗。清朝和民国时期,在山村里行艺的二人转艺人,常遇到土匪,行话可解其燃眉之急。王启彬曾向笔者介绍过艺人和土匪通用的行话:
还有一套,胡子(胡子:方言,指土匪、强盗)常用,一般人都不知道:丁、工、川、西、丑、大、毛、人、乙、田。这个胡子用。东西被胡子抢了,一听这个,给你赔礼道歉,还给你拿路费。(3)
老艺人杨学君在其回忆录中说:
学会江湖话,走遍天下也不怕。……遇见胡子劫道,你说明是做艺的,你有多少钱财,他不要。……你没钱,和他说,手困,胡子头给你拿钱。……胡子和作艺的没说的。右五湖,左四海,放一块九窜江湖,那了得了!(7)78
在老艺人刘士德的回忆录中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们去投大车店,一进门就说:
“掌柜的辛苦。”“都辛苦”。“贵姓?”“姓赵。”“赵掌柜的,我们是唱唱(唱唱:唱二人转)的江湖人,想在你老这个店麻烦几天,不知可不可以?”他一听,转向就跑出来了,连说:“唉呀,这些天正打算找你们去哪,快进屋。”又张罗做饭,又张罗住处。我试探着问:“赵掌柜的,多少钱住一宿?”他一听就火了:“你是不是江湖人?哪有一家子住店交钱的?!”[1]77
在这个案例中,“道辛苦”这句行话发挥了其识别门里人之外的作用,即与其他行业的人形成一种同是江湖人的认同。
此外,由于二人转与诸多姊妹艺术相关,他们的行话也多有相通之处,尤其是与说书、唱大鼓书等曲艺行,互有借鉴。行话的相通是他们共同建构江湖行的语言基础。
二人转艺人由其信仰产生很多忌讳。前文即列出若干行业禁忌语。这些禁忌称为“块”,犯忌即犯块,艺人认为这样会不吉利。所以犯者要挨打或罚款,并烧香谢罪。(8)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温文尔雅的古意在人前失态,他用一种我从来没有听过的苍凉而又悲怆的声音说道:“古乐,虽然你是她生下来的,但却是我亲手养大的,你不能像她那么自私,那么不讲道理。”
从前文所列禁忌语看,一部分源自艺人信仰,十大块的内容多为灵圣、威严之物。另外,禁忌语中多涉及动物,这与东北地区的动物崇拜相关。东北动物资源丰富,狩猎是生活在那里的原住民最先使用的生产方式。由此,东北人与动物产生了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很多动物看作灵圣之物,并加以崇拜,如狐狸崇拜、蛇崇拜、黄鼠狼崇拜等。在东北原住民的话语体系中也常用一些词语替代这些动物的名称,如称狐狸为狐三太爷或狐仙,称蛇为长虫。在此基础上,二人转艺人为使自己从事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行业得到神灵庇佑,对诸多动物都加以崇拜,由此产生了诸多禁忌物的替代语。还有一部分禁忌语与行业直接相关,为求得演出顺利而产生。如“梦”叫“亮子”,一说因为避大师兄李梦雄名讳而有此忌;一说为避免走江湖不顺而产生。艺人认为,这些忌讳语一旦说出,会给自己或演出带来不幸,所以即使是现在,有些内容也仍然忌讳说出,如“鬼”,艺人依然称为混子。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二人转艺人使用行话较多,1949年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话的使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
其一,行话功能的减小。行话是一种存在于社会底层的艺人为求得行业发展的生存策略,当二人转艺人的生存状况有所改善后,这种生存策略也就部分地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艺人既没必要事事保密,也没必要以此识别门里人,更没必要凭此与其他同处于社会底层的行业形成联盟。
其二,行话虽是彰显艺人行内人身份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真正的艺人并不时常把行话挂在嘴边,因为如果使用行话不当,很容易给自己招惹麻烦。王启彬曾向笔者讲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有一回,挨一回打。这是现在的事儿,打倒“四人帮”以后的事儿。一个老太太抱一个小孩儿,小孩儿拿着青苞米啃(啃:吃——方言),要是会说的就说:“仓蒯儿(仓蒯儿:老太太——行话)抱着没落革子(没落革子:最小的小孩)啃横啃子(横啃子:玉米——行话)。”这全是行话。这个人说“仓蒯儿抱着末落革子啃苞米(苞米:玉米——方言)。”这啃苞米老太太听明白了,老太太急了,说:“前边(的那些话),你骂我呢?”实际上用不着,你就说老太太抱着孩子啃苞米,这有什么毛病啊?你何必说这个呢?显着你是艺人呢?!”所以说,行话学好了,你是孙子;唱戏唱好了,你是爷爷。(3)
在行话功能日渐衰退的当代社会,艺人多主张对于没有实际作用的行话,能不用则不用。
二人转行话在当代社会中虽日益减少,但是并未完全消失。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现在行走在乡土社会中的艺人仍在使用一些行话:避免行外人听懂而使用的行话,如在艺人间谈价钱时经常使用的行话;为避免招致不幸使用的行话,如行业禁忌语。此外,艺人新到一处为得到行内人认同也会使用一些行话。当代社会使用的行话与清朝和民国时期基本一致,只是涵义大大减少。
从笔者的田野调查看,二人转行话在当代社会中的使用存在两个误区:一方面,为卖弄而说行话。老艺人常说:“宁舍一碇金,不给一句春”。一说“春”即“春典”。艺人讲究艺德,说行话十分慎重。现在,很多学员喜欢学行话的目的只是卖弄,把行话当作招摇的幌子,这就失去了使用行话的意义。另一方面,应该使用行话的时候有些艺人反而不用。当代乡土社会中的演出多不事先排练,所以艺人可能会在台上临时交流演出情况。笔者在2010年8月2日观看的一场演出中,上装希望下装快点唱,这样的交流本应用行话进行,可以说“马前”,以免观众听懂,影响演出效果。但是艺人却在台上直接用普通话说出,大煞演出之风景。
二人转行话伴随着二人转艺术产生,并在艺人行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二人转行话虽然由于功能性减弱而日渐衰退,但是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所以不会完全消失。
注释
(1)王殿清.春典小辑(A).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分会编.辽宁二人转资料(第二集),内部资料,1983.
(2)本部分所列行话是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及以下材料整理而成:魏长海,杂话二人转(A).刘敬杰.巴彦文史资料(第二辑)(Z),1986年,146-147页;施鹏,春典小辑(一)(A).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分会,辽宁二人转资料(第二集)(Z),1983年,第 289-290页;王殿清,春典小辑(二)(A),第291-292页;《中国曲艺志·辽宁卷》编辑部,曲艺志资料(第三辑)(Z),1989年,第 214页;《中国曲艺志·辽宁卷》编辑部,曲艺志资料(第四辑)(Z),1989年,第150-151页;王铁夫,蹦蹦戏班的术语(A).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分会编.辽宁二人转资料(第一集)(Z),1982年,第 8-9页;耿瑛.正说东北二人转(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8年,154-170页;吉林省戏曲研究室,二人转史料(第一集)(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87-197页;等等。
(3)访谈对象:王启彬,时间:2010年2月5日,地点:新民市王启彬家。
(4)参见王铁夫.蹦蹦戏班的术语(A).
(5)访谈对象:卜文远,时间:2009年7月3日,地点:新民市李桂芬二人转学习班。
(6)访谈对象:李文兰,时间:2010年3月5日,地点:锦州市黑山县文化馆。
(7)《中国曲艺志·辽宁卷》编辑部、宫钦科主编.曲艺志资料(第二辑).内部资料,1988.
(8)《中国曲艺志·辽宁卷》编辑部编.曲艺志资料(第四辑)(Z).
[1]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二人转史料(第四集)[M].长春:吉林地方戏曲研究室,1982.
(编辑 郭继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