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玲 赵 敏
(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近年来,医学院校就如何对医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培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方法上往往只注重职业价值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医学生个体的判断和选择,很少考虑学生在接受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生的成长环境与思想观念都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与特点。因而,要推进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方法的创新。
无意识教育法也叫隐性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案,通过营造一定的能够发挥教育功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医学生进行感悟和体验。无意识教育法的一个基本规则就是不预先把目的、要求等明确地告诉受教育者,而是把所有这些教育内容都潜藏在与受教育者密切相关的环境、氛围及其学习与生活的场景中,正如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1]。
在学校里,对学生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因而高校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日常的教学和工作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让学生在榜样的启迪下修正自己,合理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此外,学校可聘请德高望重、医德高尚的大医、名医到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激励学生树立医学人文情怀,明确“救死扶伤”、“大医精诚”的中国传统医学职业规范。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指校园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物质环境,如校园景观、医学名人的艺术雕塑、医学名言画廊等。精神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的优良传统,也体现在学校的学风、校风、集体舆论、人际氛围、特色活动等方面。精神文化能够调节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还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职业精神。
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教师的百次说教,不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一次感悟来得直观、深刻和有效。因而,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了解社会。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医疗卫生服务,让医学生到基层,了解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了解真正的医药卫生需求,从而促使学生树立学好医学知识,回报社会的意识。
价值澄清法是指以澄清问题的形式来询问和指导学生,用以帮助学生检视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建立自我的价值,指导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这一方法的基本理念是人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变动转型、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甚至冲突的环境中,由于价值观念对人们的身心发展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现实生活中又没有公认的可遵从的价值准则,因而,可以用价值澄清法帮助人们减少价值观混乱,促进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澄清法告诉我们,职业价值观绝不能靠传授与灌输的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而应鼓励学生在正面积极的社会主流职业价值观与负面消极的不良社会现象中做出判断与选择,从而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学生如果在学校期间便学会在选择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则日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也就不会在种种价值冲突面前变得无所适从,因为他可以通过选择,坚持自己原有的或确立新的更为合理的价值取向[2]。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在价值澄清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热爱是学生形成自身价值观念的重要条件[3]。依据价值澄清理论,价值澄清法要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运用价值澄清法,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与教师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从而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围绕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4]。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发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思考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追求怎样的职业,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钦佩哪种能人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行动[5]。通过价值澄清与引导,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自我修养也称为个人修养,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也就是说,自我修养是人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要求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针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需要,以真善美为目标,以发展和完善自我为契机,以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文化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充实、自我提高的活动及其结果[6]。高校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澄清自我认知,提升自我社会价值。
学会做人是自我修养的首要目标。具体来说,其一,有崇高的志向。医学生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树立崇高的志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其二,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养成的良好品行和习惯。它的核心应该是善良以及由此而生的公德心,表现为对他人人格及其利益的尊重;其三,积极乐观。积极乐观的人对他人热心、事业心强,对工作充满热情,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大;其四,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品德,一种气质,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
大学生要学会学习,第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第二,应掌握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了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效率,增强学习的信心;第三,应努力扩展学习的范围。医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在知识扩展的过程中,自己会更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与目标。
在涉及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时,在与他人交往时,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当前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7];平时尊敬老师,与同学融洽相处,他人遇到困难时,能毫不犹豫地伸出热情“助”手;在医院见习与实习时,遵守医院相关规定,按照带教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遇到病人或病人家属的责难保持冷静;努力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批评、自我激励。
同辈教育法是根据同辈群体理论而开展的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同辈群体指的是“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年龄通常相仿的一群人”[8]。综合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同辈群体是指那些在年龄上相当、社会地位相似的人组合而成的关系密切群体,他们一般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和追求,对问题有基本一致的观点。同辈群体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管理者应当与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以便深入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活动规律,明确他们的群体目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其次,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高校可为同辈群体提供某些便利或支持。如举办就业讲座,组织同辈群体参加创业大赛等,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正向功能。
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对整个群体形成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通常是群体中有较高威信、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组织能力和较大威慑力的人物。因而,借助同辈群体对医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可平均用力,应当以核心人物作为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加强对核心人物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目标引导,积极帮助核心人物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念,从而带动整个群体形成正确健康的职业价值观。
一方面,学校应鼓励学生同辈群体间的正常交往,通过同辈交往,使群体成员学会与他人团队协作;另一方面,学校应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同辈群体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判断。由于同辈群体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共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规范是同辈群体存在的精神支柱,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无形之中塑造着医学生的行为模式,影响着医学生的职业判断与职业选择。
榜样教育法也称为榜样示范法或先进典型教育法,榜样教育法的理论来源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由于榜样教育法所宣传的先进事迹、模范人物和思想行为是社会主流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价值观念的反映,体现着当前社会所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在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更为多元,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生活理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医学院校必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医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为切入点,从而让选取的榜样真正吸引医学生、打动医学生并进而影响医学生,取得理想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榜样的示范作用。可见,榜样教育法的有效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教育者,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老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和激励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应为人师表,笃志励行,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教育学生,成为青年学子的榜样和楷模。
榜样之所以成为榜样,并不仅仅是榜样成功后环绕在身上的耀眼光环,让学生学习榜样,应当让学生加深对榜样的认识和了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的身世、榜样成功前的奋斗历程、当前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榜样所具有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使学生对榜样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榜样具体、个别事情的学习、模仿上”[9]。
[1] 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112-128.
[2] 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10-18.
[3] 王凯旋.价值澄清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启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7(4):75-79.
[4] 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72-173.
[5] 邓彦.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启示[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9(3):1-6.
[6] 杨建毅.试述当代大学生自我修养的原则[J].河西学院学报,2004,20(1):125-128.
[7] 黄蓝.大学生道德自我修养的一些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9(3):125-128.
[8] 陆建华.青年学词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47-49.
[9] 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