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导师团在对全省各地高中教学进行交流指导的过程中,针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语文的自身特点决定它是与学生最亲近的学科,但有很多学生却怕语文恨语文,感觉不到语文的美好与魅力。学生们讨厌自己的母语吗?显然不是。是教材内容不生动合理吗?教材所选的文章或传承千年,或经过社会充分的讨论和选择,都得到了历史或社会的肯定。当然更不是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教法很多,孔子以“述而不作”作为自己坚持终生的教学理念。我们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之美与文学之美的时候是否也能坚定不移地按照教材本身或生活本身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来“述”呢?如果说我们能有一点成绩,那也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石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结合三个教学实例来加以认知。
第一个课例是《静女》。教师是这样认识教材的:第一节中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中“爱而不见”体现了静女活泼调皮的性格特点。第二节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中的“彤管”是茅草。句意为“静女送给我一根茅草”。第三节中“自牧归荑”中的“荑”指“初生的茅草”。这样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相似,都是静女送我茅草。专家们质疑:为什么静女要连续给我送茅草?为什么“彤管”不解释为一种乐器呢?
从《静女》基本内容来讲,第一节写年轻漂亮的静女活泼调皮的性格特点;第二节写美丽的静女送我一件乐器,我很喜欢;第三节写美丽的静女送我初生的茅草,美丽且与众不同。这三段内容绝不重复。这里边体现了儒家的基本思想。《诗经》作为儒家基本经典一定寄托了儒家的主张和思想。《静女》体现了人要尊重爱情尊重对方的礼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智慧。第一节静女先观察男子;第二节静女开始用乐器表达对男子的好感,表示你是我的知音;第三节静女用初生的茅草表达爱慕之情。层层相递,水到渠成。实际上《静女》一文充分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静女用彤管这个乐器表达了对男子的好感和期许,温柔敦厚,平和美好。
课例中上课的教师为什么错误地解读教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诗经》的文化价值缺少认知。在处理《静女》一文时没有从文化的背景去定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文化上的迷茫。语文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拥有文化教材才会拥有灵魂,拥有灵魂的课堂才可能成为高效课堂。所以,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一基石是文化。
第二个课例是《囚绿记》。此文是陆蠡在北平生活时观察窗外常春藤所写的文章,现编入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2。文中讲“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所以我“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于是囚绿:“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而这被幽囚的“绿友”,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友”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南归之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课例中上课教师把文章的重点放在“绿囚”顽强的生命力之上,认为:这是顽强的品质,这是百折不挠的精神。从全文来看这难免有些偏颇。我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整个过程是个行动的过程,也是一段心路历程。我和“绿囚”是两生命,各和各的方向,是两条永不重合的平行线。“绿囚”是我生命的寄托,而我并不是“绿囚”生命的寄托,它的寄托在于阳光在于窗外广阔的世界。从全文来看,“绿囚”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固然重要,但我对自我的批判更具有现实意义。人性有自私的一面,而且这种自私常常以爱的面目出现,但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更大的伤害。“我”在文中详细地反思了自己的过失,并进行了深入的检讨。与其相濡以沫相嘘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河。
为什么这个教师会舍本逐末?可能是照本宣科的惰性在作怪吧。参考书中对“绿囚”的解读很多很全面,而对于文章总体内容的把握缺少认知。文学就是人学,文学的魅力在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总能从中找到积极的价值和新的审美点。《囚绿记》这个题目中用了“囚”字,本身带有几分轻佻几分自责,本身包含着对人性善的背叛。这本身就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我们在教授课文时一定要充分体会其中包含的人性之美。所以,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二基石是人性。
第三个课例是一节作文课,课题是“作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的教学内容是这样的:先展示讲解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新思维等等方法,然后讲高考作文的升分点: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最后布置一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体现创新点。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经导师团评定,写得好的可得分60-70%。专家们禁不住发问:这节课的效果体现在哪里?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创新思维?
谈作文创新思维的问题,不能不谈写作实践和写作理论的关系。写作实践和写作理论是文学上的两只脚,往往是写作实践在前,写作理论研究在后。写出作品来再认识理论是容易的,沿着某个理论写出创新的作品是很难的。因为生活本身是鲜活的变化的生动的,而理论是呆板的枯燥的。所以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从指导学生认识和发现生活入手。一切的理论和方法必须在这些具体的指导中才能发挥作用。
以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为例,这是一则关于慈善的材料。富而行善、拒绝慈善、接受慈善、接受并回报慈善是四个备选角度。如果只是在赞扬与反对中选择就是一般性思维,稍加思考就能实现创新思维。“富而行善是悲悯还是救赎”“拒绝慈善保证公平”“接受慈善不失尊严”“接受并回报慈善是人格上的升华”等思维就有些创新的味道,具体用什么方法可以逐一分析。佳肴已到口边,慢慢品味何妨。
这个课例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师机械地套用理论和要求,没有透彻研究高考的真正导向,没有把握住生活的现状和本质。教学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教理论,理论只是教学生过程中的工具。所以,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三基石是生活。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要对这个母亲加强教育是十分困难的。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文过饰非。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是教学个性化的表现,一篇文章多种解读。实则不然。社会共有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不能躲在自己的象牙塔内做那些自以为是的无用功。走入文化、体味人性、驾驭生活,这是时代对教师提出来的基本要求。三年一盘棋地教育学生,人生一盘棋地指导学生,这才能出成绩出真成果,这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所福亮,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责任编校:老 猛